APP下载

中医之美
——阴阳平衡之美

2018-12-31韩翠娥

癌症康复 2018年1期
关键词:中医理论阴阳体质

□ 韩翠娥

中医在我国历史悠久,是我们的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数千年来中医如同一把巨大的健康保护伞护佑着中华子孙的健康。中医专家认为:“中医理论属于文化的早熟品,早熟的跨度很大,以至于到了现代仍不落后,甚至还超前。中医理论的超前性就如同唐诗宋词、红楼梦等文学名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虽然年代久远,但至今仍无人可及,甚至无法超越。”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李克强总理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的相关批示中指出:“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年来,薪火相传,矢志攻关,汇聚各方力量,研发出以青蒿素为代表的一批重大成果,在中医药科研、教学、技术服务等方面成绩斐然。以屠呦呦为代表的杰出科研人员不仅是中医药界的骄傲,而且是整个科技界的骄傲。广大中医药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勇担中医药振兴发展重任,适应群众健康需求日益增长的趋势,坚持中西医并重,突出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借助现代技术,推动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传染病防治等取得新进展,在深入推进医改中发挥更大作用,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提升中医药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做到在继承中创新发展,在发展中服务人民,为丰富祖国医学宝库、增进人民健康福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

中医理论中人与自然、健康与疾病、人与宇宙的关系,其立足点是天人合一的生命宇宙整体观,中医认为世界是个大宇宙,人体是个小宇宙。最早的生命是天地大气所生,并与天地大气在千变万化中相辅相成、和谐一致。人体的小宇宙与大宇宙紧密相连,互相影响。四季变化、节气更替、气候突变等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著名中医老专家李可老先生精辟地指出:“一切疾病皆因自然变化引发的人体本气自病所生。”

多年前在一个国际学术会议上曾经有外国朋友问参会的中医专家:“中医博大精深,您可否用很短的几句话来概括说明中医是什么?”参会的中医专家是这样回答的:“现代医学认为人体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生长并持续进行新陈代谢,中医就是为人体细胞的正常生长与新陈代谢营造一个风调雨顺的适宜环境,以保障人体细胞的正常生长和代谢。”短短几句话讲明了中医的特色,高度概括了中医的本质。当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环境处于正常状态,人体细胞的生长、新陈代谢自然也会趋于正常,人体就会处于健康状态。中医是从根本上解决人体健康问题,正所谓“上医治未病”。

我作为中医爱好者,深感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凡中医理论与实践涉及之处,无处不体现着中医的深邃与大美。中医之美,不仅美在她的历史悠久,哲学之美,也在阴阳平衡、辨证论治、养护生命等方方面面体现着中医的大美与独特之美。本文先就中医的阴阳平衡之美谈谈个人之见。

阴阳是中医之根本,《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开篇就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生气通天论中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至真要大论中记载:“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阴阳失衡是一切疾病产生的本源,中医治疗疾病也必须遵循阴阳平衡的根本法则。阴阳平衡在人体健康方面的体现至少包括动与静的平衡,脑力使用与体力活动的平衡,每日摄入饮食质量与自身消耗量的平衡,还应该包括心理、情绪的平衡。

我们大家都熟知易经中的鱼形阴阳图,黑白两条鱼形的变化十分形象直观地显示出阴阳之变,在这个圆形的图案中,总体大小及圆形不变,当黑鱼的部分变大时,白鱼部分则变小,反之亦然。中医认为,阴阳平衡是中医的基础,万物皆有阴阳之分,且随着相对条件的变化而互相转化,大自然如此,人体也不例外。比如自然界的四季,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每日的白天为阳,夜晚为阴。人体对应外界物质而言,人体是阳,外界物质为阴;就人体本身而言,内为阴,外为阳,气为阳,血为阴;五脏六腑当中,腑为阳,脏为阴;按人体部位区分,上为阳,下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左为阳,右为阴;就温度而言,温热为阳,寒凉为阴,其中又可进一步细分为阳中之阴、阴中之阳、阳中之阳、阴中之阴等。

中医认为人体健康状态就是持续不断地随着人与自然之间的阴阳变化、人体自身的阴阳变化不断保持动态平衡的过程,当人体出现阴阳不平衡时,人们就会感到不适,此时须采取各种方法来保持人与自然间的阴阳平衡和人体自身的阴阳平衡,人体的不适就可以改善,健康就能得以保障。因此,阴阳平衡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的精髓之一。例如,当春夏季节来临时,中医认为养生应该遵循春夏养阳的法则,在中医经典名著《黄帝内经》中,对人们春夏季节的起居、穿戴、饮食等方面都有养阳的方法。而当秋冬季节来临时,中医认为此时养生应该遵循秋冬养阴的法则,同样在秋冬如何起居、穿戴、饮食等方面《黄帝内经》也都有养阴的方法论述。

人体健康不仅需要顺应自然,还要依照自身的体质特征寻找适宜的保持阴阳平衡的方法,只有让人体始终保持着与自然之间以及自身内部的阴阳平衡,健康才有稳定可靠的基础。比如有些人属于寒性体质,在穿戴、居室温度方面应比常人更加注意保暖,在饮食方面应尽量避免或者少食用寒凉性质的食物、水果和冷饮,如海洋鱼类、贝类、鸭类、苦瓜、黄瓜、冬瓜、绿茶、菊花茶、梨、柚子、西瓜、香蕉等。如果寒性体质者身体需要调理,一般多采用温热食材、热汤、热敷、艾灸、热水泡脚等强化温热的方法,如出现疾病症状需要治疗时,医生也大多会使用温热性药材或者强化温热效应的方法为主。反之,如果是热性体质的人,保养、调理、治疗的方法正好与之相反,在穿戴、居室温度方面应比常人更加注意通风保持凉爽,在饮食方面应尽量避免或者少食用虾类、鸡肉、羊肉、狗肉、红茶、参茶、姜糖茶、荔枝、橘子、桂圆以及麻辣烫等温热性质显著的食物和饮品,避免人们常说的上火问题。如果身体不适需要调理,一般也是多采用中性偏凉的食材或者选择合适的经络穴位拔罐、刮痧等强化降火外泄的方法,一旦生病去看中医,医生也大多会使用偏于凉性的药材或者疏导降火去热的方法为主。否则会适得其反,不仅保证不了健康,反而会损害健康。

作为普通人,如果了解或熟悉中医的基本阴阳理论,认识并掌握人体自身寒凉温热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在日常生活中,面对气候的四季变化、节气更替、环境变迁、个人体质差异,面对当今可以选择的极其丰富多样的食材、食品、饮品、保健品等,就比较容易做出符合自身条件的正确选择。如果对自己和家人的体质情况了解到位,掌握了每个家庭成员体质的寒凉、温热性质,那么在日常的起居、穿戴、饮食、保健、养生甚至对于日常会发生的小毛病等,都会很容易找到符合自身条件的保健调理方法。当季节变化或者外出旅行时,就会根据当地环境温度变化,合理安排家人增减衣物,安排住所的保暖或者通风。在选择食品、饮品、烹调方法时,也会根据个人的体质情况、季节的时令性质、选择和安排符合个体健康需要的饮食,选择适宜的烹饪方法,在享受美味饮食的同时还能兼顾健康。当遇到某个家庭成员发生伤风感冒鼻塞、咳嗽发热、咽喉肿痛等情况,也会根据阴阳平衡、寒热平衡的道理,从容采取一些简便易行的方法及时调理。如风寒感冒初起,葱姜红枣红糖饮可以应对,加上葱白又可以缓解鼻塞症状;风热咳嗽发热可以煮冰糖雪梨水或陈皮甘草水饮用。如果出现消化不良,吃点山楂果、山楂酱或者鸡内金打碎服用即可。

中医理论与实践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她早已根植于广大民众之中,与我们每个人的健康生活都息息相关,只要我们明白了阴阳平衡的道理,掌握一些中医的基本原理,我们面对节气更替、气候变化、所处环境的变迁,面对丰富异常的食材、食物、饮品,就会根据自身情况理性选择、科学配伍、正确烹饪,从而让健康自主权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让健康美好的生活与我们常相伴。

总之,人体如同一部极其昂贵的豪华汽车,不同的是豪华汽车出现严重问题可以用更换零部件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人体则不然,重要器官一旦严重损坏将无法更换,因此需要特别小心呵护保养才能保持良好状态。我们掌握一些中医常识和方法,明白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掌握遇热则凉之、遇寒则温之的基本原则,就比较容易找到简便易行的方法,让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常常保持阴阳、寒热基本平衡,将亚健康状态逐步调理成健康状态,避免发生重大疾病,保护好家人的健康。

猜你喜欢

中医理论阴阳体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从中医理论看腰痛宁胶囊的药效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基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探析补肾化瘀法作用机制及中医理论依据
服药先分阴阳
Yin and Yang: Finding Balance and Understa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