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消费主义文化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及应对

2018-12-31

关键词:消费主义消费行为消费

李 洁

(安徽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西方消费主义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煽动人们对消费的渴望,片面追求物质享受,将其视为生活目标和生命价值。“消费主义”和“消费文化”不同,其“促进享乐生活方式,引导人们满足傲慢和奢侈的欲望”[1]。“消费文化”是中性词,其内涵是表达价值系统和某种意义的符号体系,这些符号包括消费品的选择、消费品的使用、消费方式和消费者实践等。而“消费主义”是一种不良的消费文化,它逐渐消解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和作用。“资本主义文化的扩张本质上是对消费主义文化的推动,而这种文化将涉及商品化漩涡中的所有文化体验。”[2]高校作为思想最活跃的地方,大学生作为社会生活中的特殊群体,不可避免受到了消费主义文化的侵袭,影响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影响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影响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理想信念。

为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日常消费行为,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自编“大学生日常消费行为问卷”,于2018年3月对安徽省15所本科院校的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共选择1 500名本科生作为样本,回收了1 421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689份,女生732份。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出现一些新变化,一些不良消费行为习惯值得关注。

一、消费主义文化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

受到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一些变化,符号消费、跟风消费、广告消费等消费现象在大学生中蔓延开来,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倾向,不良消费价值观的负面影响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

(一)偏娱乐轻发展,消费主义助长享乐主义校园风气

从大学生日常消费行为调查中发现,部分大学生用于娱乐享受型消费的投入超出了对自己智力发展方面的投入。访谈中发现少数男生为了打游戏更加流畅而花高价购置高配置电脑和手机,有的学生甚至为了游戏而花钱购买网络虚拟装备。调查也发现大学生用于上网、看电影、结伴去 KTV等游乐场所的花费每月占到总消费的25%以上,还有因为恋爱而产生的各种娱乐性消费金额更加可观,受访的一名大三男生表示“恋爱消费占到自己生活费的60%,女朋友的‘生日’就是自己的‘末日’,自己基本上都是‘月光族’,甚至入不敷出,向其他同学借钱。”可以看出,消费主义对大学生的一个负面影响是享乐主义的滋生。享乐主义者的乐趣来自于对物质生活的过分追求,沉迷于自身感官欲望的满足。一些学生出现了不从实际出发、讲究排场、铺张浪费的不良消费行为,这种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造成了大学生道德的偏差和人性的异化扭曲。根据调查,86.3%的学生表示他们曾经为自己的冲动消费行为而感到自责,但是仍然抑制不住内心购物的欲望。甚至有15.6%的学生认为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精神已经过时,应释放自己内心的需求,尽情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享乐主义奉行及时行乐,是一种空洞的意识形态,消磨人的斗志,如果这种思潮在大学校园传播,将诱导学生毫无节制的通过物质享受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进而导致人的需求异化和人性的扭曲。大学生重外在轻内在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时代精神是相背离的,部分学生遗忘优秀的革命传统,将享乐作为人生信条,与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背道而驰,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二)重符号轻实用,消费主义导致大学生消费行为异化

消费主义文化往往附加在商品之上,通过广告刺激消费、人为制造消费,将人逐渐沦为消费机器。部分来自城市的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吃着麦当劳、肯德基的薯条和汉堡,热衷观看从欧洲、美国进口的影片,盲目追求过度的符号消费。在大学校园里,部分家庭富裕的大学生通过消费来炫耀个人财富,通过晒朋友圈来获得同学的羡慕,以满足自身的虚荣心。这些学生陷入了产品细分和消费代码的泥潭,越来越沉浸于消费主义文化的麻醉,离他们追求的终极价值渐行渐远。这种貌似“自我实现”的虚假梦境让其自我陶醉而无法自拔。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将炫耀性消费定义为:“通过消费,人们了解消费者的经济实力,权力和地位,使消费者能够赢得荣誉,实现自我满足。”[3]有些学生通过追求时尚和高端的品牌消费来突出他们的优势;有些学生通过经常性的请客吃饭、交际应酬来为自己赢得面子;有些学生热衷于海外产品的代购,崇洋媚外。一些企业抓住大学生的消费心理,通过赞助大学生校园活动,招募兼职销售人员等形式,在推销产品的同时培育这些产品在大学生中的文化亲和力。此类异化的消费行为无疑会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容易在大学生中产生只重物质享乐的炫耀之风,进而腐蚀大学生心理。

(三)偏网络轻信用,消费主义加剧学生阶层分化

根据调查,96%的受调查者都有过网络购物的经历,网络消费已经成为大学生的经常性选择,受访者表示主要考虑“网络购物方便、快捷”,46%的受调查学生曾经使用过“花呗”、“京东白条”等网络信用消费方式,其中8%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及时还款而造成违约,对其个人信用带来严重影响。同时调查显示,超过90%的大学生消费资金主要来自家庭父母,部分学生通过勤工俭学获得的收入只占消费资金的一小部分。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家庭困难学生占到30%,通过访谈发现,家庭困难学生对于部分学生通过微信朋友圈、QQ空间等形式进行炫耀消费的行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不平衡,困难学生更易产生自卑情绪,进而导致学生中出现小团体主义,加剧了学生中的阶层分化。另外,消费主义的滋生和膨胀与大学生的经济支付能力有限之间存在矛盾,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少数学生走上了“校园贷”的道路,甚至有的大学生铤而走险,实施诈骗、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行为,近年来,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大学生犯罪率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有些西方消费主义文化对青年学生价值观念的侵蚀腐化,在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领域构成了威胁,国家和社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平,自觉抵制消费主义的不良影响。

二、消费主义文化在大学生中流行的原因分析

全球化加速了各国之间的文化融合,西方消费主义鼓励的消费价值观与中国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布控、网络环境的快速传播等因素都促使消费主义文化在大学生中蔓延开来。

(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布控下的消费主义陷阱

消费主义者追求体面消费,渴望物质享受和精神消遣,强调生命的价值在于通过不断消费来享受快乐。消费主义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解构效应日益突出。在美国的“行动手册”中,美国中央情报局明确提出了“十诫”来颠覆中国,其中包括对我国青年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消解内容:(1)尽量用物质利益来引诱和毁灭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鄙视、公开反对他们所接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信条。让他们对色情内容感兴趣,并鼓励他们从事性滥交。让他们不要以肤浅和虚荣为耻,毁掉他们所强调的艰苦奋斗精神。(2)尽一切努力做好宣传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电台和新式的宗教传播。只要他们渴望我们的服装、食品、住房、旅游、娱乐和教育方式,就已经是成功的一半。(3)必须把青年学生的注意力从以政府为中心转移出来,让他们的头脑集中于:色情书籍、体育比赛、物质享乐、沉迷游戏、犯罪电影和宗教迷信[4]。高校汇聚着大量优秀的青年学生,他们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同时我们应该看到“高等学校是敌对势力同我们争夺下一代的斗争前沿,青年大学生是敌对势力同我们争夺的重点。”[5]我们必须高度警惕西方消费主义文化对中国大学生群体的异化和对青年学生精神追求的瓦解。

(二)网络快速传播下的消费主义思潮泛化

大学生基本都是网民,互联网的普及给他们提供了海量信息,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平时浏览网页关注较多的是明星娱乐信息、社会热点信息、文化体育信息等,76%的受调查学生表示有自己的明星偶像,平常比较关注偶像的喜好和穿着风格,并会受其影响选购服装和物品。可见大学生容易受到大众传媒的诱导而产生一些消费行为,其中很多网络环境下的商品广告隐含着宣传消费主义的思潮。调查也发现,QQ、微信已然成为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最经常选择,新媒体的社交属性赢得了广大学生受众,学生作出上述选择主要是因为新媒体“互动性强,便于建立朋友圈”、“内容丰富,满足学习工作需要”、“获取信息迅速,内容一目了然”等特性,部分学生通过晒朋友圈的方式,用商品和出入一些高档消费场所来衬托自己的价值所在,容易诱导其他学生产生跟风行为,有的学生甚至为了“面子”,超出自己的消费能力而实施一些挥霍、浪费的消费行为。互联网背景下信息传播速度快,消费社群化特征日趋明显,加剧了消费主义思潮的泛化。

(三)消费社会背景下的价值理想信念缺失

消费社会中,鼓吹人们“消费一切可以消费的东西”,“一切为了消费”[6],简单的把对物的追求等同于人生价值的实现。消费主义通过非强制的方式对人们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进行渗透改变,在意识形态领域极具隐蔽性。消费主义也是价值虚无主义的一种表现,其流行和不断蔓延将逐渐消解人们的价值理想信念,沦为“消费动物”,沉迷于商品拜物带来的快感,忽视了消费的精神文化属性。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西方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思想文化与我们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相互激荡、相互冲击,大学生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中出现了多元化、多变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部分学生在消费选择过程中缺少明确的价值取向,随波逐流,缺少主体精神。“对于价值伦理问题的严肃讨论正全面的遭受各种消费主义的风花雪夜或泛娱乐化的‘恶搞’言论。这实际上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下而上的解构。”[7]需要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消费行为的引导,我们应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精神理论,使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各种方式浸润学子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主动付诸消费实践,修复大学生消费意识与行为之间的缺位。

三、消费主义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负面影响的防控对策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和价值取向离不开意识形态的安全。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问题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因此,必须遵循意识形态的教育管理规律,采取恰当的对策抵制西方消费主义的危害。

(一)坚持反向批判,积极拒斥消费主义意识形态

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通过一种隐蔽和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消费主义以物质的满足作为人生的追求,很大程度上消解了青年学生的斗志,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带来较大影响。消费主义夸大消费的价值、宣扬节俭过时、热衷奢侈品、注重符号消费,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无孔不入的布置一些消费话语陷阱,其中包含“去阶级性”、“去政治化”、“价值虚无”等一些陷阱。

高校应抢占阵地,借助媒介,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魅力,严肃批判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引导学生认清消费主义的本质和危害,并根据意识形态的作用机理反向解构其负面影响,自觉做到“不认同”。一方面,需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等理论,引导学生发挥自身主体精神,在消费过程中作出独立、理性的判断,养成良好的消费观念与方式;另一方面,自觉拒斥消费主义控制,增强自我选择能力。消费主义意识形态话语通过各种媒介全方位立体的向人们进行诱导和渗透,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引导学生明确消费的内涵和意义,树立科学可持续的消费理念,推崇“极简主义生活方式”,不为消费主义所蒙蔽和异化,不为消费欲望所控制。

(二)注重正面发声,涵养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动认同

在高校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需要借助各种载体,深入到学生关心的社交媒体中,利用各种形式开展价值观教育。课堂教育是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普遍开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宣传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但是部分学生觉得课堂教学与社会现实反差较大,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种空洞的理论说教,往往对此类课程提不起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授教学内容时,需要准确理解把握经典与时代的关系,融入消费观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综合运用情境模拟、案例式、启发式、研讨式等参与性强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课堂教学外,还需要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们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引导青年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充分发挥社团活动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第二课堂中的作用,社团组织是对学生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载体,各大高校学生成立的社团组织的数量非常可观,但也有部分学生社团为了拉赞助,出现了功利化、庸俗化、商业化倾向,高校可以鼓励思政课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社团工作,引导成立政治思想类、学术研究类、文化艺术类社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来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拓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途径。

要充分利用校园各类媒体开展主流思想教育,传播舆论正能量。大学校园媒体主要包括学校报刊、校园广播、校园网、团体期刊、部门期刊、学生俱乐部杂志、学校微博、微信等。校园媒体是学校党委和全体职工的喉舌,必须坚持党的方针政策,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人,宣传主流思想,引导正确舆论。随着互联网时代全面来临,高校还可以通过建立新媒体宣传教育中心、设立官方微博、创设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深入到学生关心的社交媒体中,加强正面宣传,扩大社会主流舆论的宣传力和影响力。

(三)以学生为本,构建符合大学生实际的消费观念与方式

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修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8]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则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宗旨。摒弃教条、僵化、低效、灌输式的意识形态教育形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情感需求、发展取向和价值追求,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实施分类指导,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校内外有益的社会实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九大报告也指出:“我们党必须团结起来,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障碍,化解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9]因此我们仍需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尊重劳动、崇尚劳动,自觉抵制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积极构建符合大学生实际的消费观念与方式。首先,在新时代背景下赋予节俭精神新内涵。勤俭节约并没有过时,大学生应树立科学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将节俭与消费结构的优化结合起来,与自身的消费能力结合起来,以拥有真实的“获得感”;其次,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消费观念。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率非常低,可持续消费理念推崇绿色消费、极简主义生活方式,突出生态保护功能,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考虑人的延续性问题。大学生作为国家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理应取之有度、享之有理,遵循绿色生活方式;再次,引导学生践行公平共享的消费方式。部分学生的炫耀消费行为引起了家庭困难学生的心理不平衡以及不公平感,激化了校园的贫富差距矛盾。共享发展理念的核心是保证全体人民都能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何况大学生的主要消费资金来源于父母,并非其劳动所得,用父母的钱进行炫耀并未显示其个体的消费品位和消费质量。我们要回归消费的精神文化属性,在诸多的消费选择中,追求真善美的事物,用消费智慧去激励人的心灵升华,自觉培育鉴赏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得消费方式逐渐趋向文明。

四、结语

西方消费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解构作用不容忽视,高校作为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在促进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和引领者。根据高校实际情况,摸清现有的意识形态教育资源分布,以学生为本,立足校园,借助多样化的传播载体,整合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资源,坚持课程思政,使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通过反向批判和正面发声,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科学适度的消费观,倡导可持续绿色消费方式,自觉抵制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不良影响,促进青年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消费主义消费行为消费
Film review:WALL·E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Dutch university digs grave for students to reflect on life & death
40年消费流变
“九零后”大学生消费行为误区和疏导方法
关于消费者对苹果消费行为分析
浅析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