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水口林对振兴乡村战略生态宜居建设的启迪
2018-12-31程鹏
程鹏
(安徽省林学会,合肥 230001)
1 问题的提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1]。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可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宜居生活环境、兴盛的生产及产业自然环境与资源,直接关系到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些总要求的圆满实现。我们应该抓住良好的生态环境体系建设这个牛鼻子,从根本上扭转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农业生态服务能力比较薄弱的局面。笔者通过对皖南山区、大别山区7个县新农村生态宜居建设以及安徽省5个国家级特色小镇的调研,深深体会到,安徽省农村生态建设力度大,措施实,成效显著。但个别地方仍不同程度存在着3个被忽视的问题。一是忽视充分利用自然力,缺少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对“生态”是一个开放的且相互联系的系统,认识不足。二是忽视乡土树种的重要性,求“洋”(未经区域化试验的引种)贪大(栽大树与大“更新”),多样性不足。三是忽视生物措施的有效性,过度“硬化”(广场、植物根部、沟塘渠岸),阻断了地上与地下、陆地与湿地系统的生态因子间的有机联系,自然度不高。
同时,笔者在调研中也进一步考察了充满神秘色彩的作为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古水口,这是古徽州优良生态环境中璀璨的明珠,尤其是水口林的营造和保护,既是先民们天、地、人合一理念的体现和运用风水学、生态学匠心独运的杰作,也是人类尊重、顺应、保护自然,主动建设与平衡生态,又从生态环境中索取生存空间,利用与享受生态系统提供服务的典范,堪称“生态宜居建设博物馆”,非常值得我们在振兴乡村生态宜居建设中,有选择地吸收借鉴。
2 古水口林的特点分析
2.1 水口及水口林是村落的标识
“水口者,一方众水所总出处也”,被徽州人看成是关系村落人丁财富兴衰聚散之地。它不仅仅是徽州村落的门面,更象征了徽州古村落的“灵魂”[2],其营造的丰富性与内涵性直接影响整个村落的空间与品位,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水口林是构建水口必不可少的主要要素,精心营造水口景观以及水口林,已成为徽州村落建设和布局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在徽州人的精心雕琢下,水口逐步成为了徽州村落自然和人工景观相结合的公共园林[2]。“古水口林”虽未被中国古典园林记载为一种园林类型[3],却是中国传统村落中的一块瑰宝,具有浓厚的地域风格。更为重要的是,水口林的营造和管护,充分贯穿了“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思想的精髓。
2.2 水口及水口林是生态宜居的典范
徽州水口,巧借自然山水,广植佳木、翠竹,筑建桥梁、亭塔、楼阁,以利镇锁、聚集财气,从而丰富了村落景观,改善了人居环境,形成了“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村落环境特征,如诗如画的乡村田园风光,成为徽商荣归故里、清逸闲适、陶冶性情、颐养天年的理想家园[4]。在当时,先人们就朴素地认为,水口及水口林有很多益处:一是“保瑞辟邪”,即保住村庄瑞气不外溢,邪气不入侵;二是隐蔽安全;三是地界标识;四是乘凉纳荫,歇息娱乐;五是共有共护(提高全村集体观念);六是防风护堤;七是美化村庄和环境,提高知名度。如休宁县鹤城乡新安源村水口林,被誉为生态伦理呵护下的我国最大的典型村落水口林,也是皖南最大的古树群,占地百余亩,其中国家一、二、三级保护古树达192株,多直立挺拔,枝叶繁茂,尽显苍古姿态。林相四季富于变化,加之流水、河坝、曲径、角亭,斯是徽之园林奇观[5]。在水口及水口林建设中,都以人居的舒适和趋吉的角度来进行营建的[6],不仅具有自然的和谐与婉约美,更是生态宜居建设的典范。
2.3 水口林的营建特点
2.3.1 水口林多为乡土树种,物种多样,自然度高
水口及水口林的营建,不仅采用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周边环境的造园手法,就连树种选择上也几乎全是本地乡土树种,可谓一举四得:一是节约造林成本;二是乡土树种更适应自然环境;三是自然环境更符合树种的生理生态要求;四是水口林形成的景观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地域特色,反映了本土特点与文化。初步统计可知,徽州古村落水口林中常见的树种主要隶属24科29属,有香樟、枫香、苦槠、枫杨、银杏、乌桕、朴树、紫弹朴、三角枫、黄连木、冬青、垂柳、枇杷、女贞、青桐、石榴、杜仲、柿树、喜树、杨树、紫荆、棕榈、桃树、苦楝、毛竹、马褂木、桂花、槐树、榆树、广玉兰、刺槐、合欢、鸡爪槭、栀子[7];更有如香榧、南方红豆杉、青钱柳、紫楠、糙叶树等,属国家一、二级保护和珍稀树种。物种丰富多样,自然度高。
2.3.2 水口林多为乔木树种,生态功能强,林相稳定
营建的水口林及组成的林相,主要是寿命长的高大乔木树种,均是用树苗或小树培育而成的,几乎没有发现当下盛行的“花灌木”。这里景观虽然朴素,可这些乔木树种高大挺拔、长寿、枝繁叶茂,生态功能强,并且持续力久,世代相传,可为后人留下许多古树名木瑰宝与文化。其实,这朴素景观是与整个徽州村落建筑多为黑白相间的色彩,与整体周围环境青山绿水的色彩是相融合的。作为徽州古村落重要组成部分的水口林,其强大的生态功能、稳定的林相、典雅古朴的景观效果,使得徽州古村落就像一幅淡雅的画卷,融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7]。
2.3.3 水口林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把握
水口林的营建,注重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把握与和谐,注重群体以及环境的处理[8]。如休宁县商山镇黄村,在“葫芦”状出口以及“葫芦”状腰部营建水口林,小溪流淌,上卧古石桥,两侧林深木茂,古木参天(小叶栎、枫香、苦槠),凉亭、拱桥,与进士第以及徽派民居粉墙黛瓦的古建筑相互辉映。繁茂的水口林,孕育出了一所荣耀百年的黄村小学,连黄炎培老先生都亲临赞许“……许我重游到皖南”[5]。这种人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把握,正如王磐总结的其价值特点:因借自然,融入村落的美学价值;遮风蓄水,改善环境的生态价值;组织空间、构建场所,丰富景观的建筑价值[9]。走进水口,恰似引领我们走进千年历史长河深度生态人文游,一株株古树,一片片水口林,一个个动人故事,使我们如身临其境般体验与感悟到徽州山川的秀美、古树的雄姿、文化的深邃、森林的恩惠。
3 古水口林对当今生态宜居建设的启迪
水口以及水口林,既是徽州及其古村落诞生、发展和演变史,也是科学营造管护水口林的范例与教科书,为我们今天发掘、研究、保护、传承、利用水口林这一珍贵生态产品与物质文化遗产,留下宝贵财富,更为我们汲取徽州先民崇尚自然、保护与建设生态的理念和实践,留下借鉴。诚然,由于水口及水口林中的风水观,将许多十分正确的生态观、聪慧的科学做法,与一些唯心的、迷信成分并为一谈,同时风水观念及作用明显存在着缺失,我们应该剔除糟粕,吸取精华,去伪存真,按照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用辩证的观点,从中领悟与借鉴古水口林对生态宜居建设的观念、方法和管护措施,这对于振兴乡村战略生态宜居建设大有启迪与裨益。
3.1 在观念上,崇尚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
(1)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返璞归真,安居乐业,持续发展的生活理念。
(2)利用自然,以“和”为上,以“谐”为目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也是生命共同体的最早实践。
(3)“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巧于因借、随山水采势取形的智慧;视古水口林为村庄的活力和人们生命的源泉,保护自然,护树就是护村护人的认识。
(4)道法自然,改造自然,人工植树、造林挡风、建亭造景、凿池蓄水、树碑立坊的主动作为。
这些观念启迪我们,对自然的认识“从敌人(恐惧)到对象(索取)、到榜样(模仿)、最终成伙伴(相互依存)”,把对自然资源的占有与不合理利用,转变为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
3.2 在方法上,突出功能性与适生性,兼顾融合性、文化性、公共性
(1)注重生态功能性。涵养水土、防洪阻风、调节气候以及示界、减灾、安全、美化,“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
(2)注重自然适生性。以顶级群落中建群种、高大长寿乡土乔木树种为主,辅之地带性适生的红豆杉、紫楠、青钱柳等珍稀名木,物种丰富多样。
(3)注重整体融合性。水口林、水口砂(山)、水口建筑(亭、坊、桥、塔、祠、寺、文院)这水口三要素间的融合,与四周山水(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融合,与徽派建筑白墙黛瓦、青山绿水色调间的融合,“虽为人作,宛如天成”。
(4)注重民俗文化性。蕴藏“风水理念”,演绎着寺、祠、书院和森林树木文化,如香樟喻“纹章”;枫香音“封”,意为封住旺气财气;苦槠谐“朱紫”“诸侯”等,并把古木参天、小桥流水视为家乡的图腾[5]。还有休宁县蓝田镇磻村三棵树下的让理、让贤、让财的“三让”传奇[5],满满的正能量。
(5)注重社会公共性。水口林多为村落共有,无论老幼,游憩娱乐、赏景谈天、纳凉避雨,已成闹中取静、静中显幽、幽中见古的旅游佳地,不仅是森林康养的妙境,也可增强村庄的集体凝聚力。
这些方法启迪我们,要充分利用自然力,做好整体性合理的规划,突出生态宜居建设的生态功能性,注重实用性,统筹考虑对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促进作用;要充分反映地域文化特征,继承文脉[10],以应对当今乡村文化传统受到的挑战。
3.3 在管护上,订立村约宗法祠规,严格呵护
(1)建立并执行制度,立村约宗法祠规,戒砍禁伐,严管重责。如休宁县鹤城乡新安源村水口林,凡擅伐者,族长宰其家中年猪,分享各户,以儆效尤。
(2)碑牌昭示,大肆宣传。有的碑牌昭示,如休宁县板桥乡沂川村发现的古碑,刻立于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的《立木养石碑记》:“严禁树木柴薪,日后毋许攀枝摘叶,及风蠹折损者,并在山石头,河滩浮石,一概不得私取,凡同居村内人等,禀遵谨守。如侵犯者,罚戏一台外,仍罚银一两入众…”[5];有的筹资宰猪,送至各户,昭示村规,大肆宣传,呵护生态,人人务必遵守。
(3)保护为先,守望古林。休宁县陈霞乡回溪村吕氏村民,解囊银元救银杏;东临溪镇大阜村历史上暴雨灾后,痛定思痛,状告“砍林垦山乃祸首”,终由巡抚谕告,拆除山棚,严禁开山,现为极佳胜景;休宁县溪口镇源头村继承传统,现在修路时,村民为守望古林,捐款改线,个人集资承担多绕道盘山2 km 的费用[5]。
这些管护措施启迪我们,生态宜居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健全制度、加大宣传、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创新活化生态建设的长效机制,严格管理。同时,生态宜居建设不是一撮而就,必须连续不间断地开展林分可持续经营管理[11],提质增效,使之成果持续发挥其功能。
4 结语
乡村振兴,建设生态宜居的关键,是正确处理人与生态环境间的关系,徽州古水口和古水口林创造与演变过程,也揭示出这一道理。人们应牢固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新思维,在生态宜居建设中,顺应自然,充分利用自然力,突出生态功能性与造园植物的适生性,以乡土树种为主,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加大自然度;同时,充分考虑整体融合性、社会公共性、民俗文化性。注意传承并发扬本土景观优势,发挥水、植被、土壤在海绵城镇(村)建设中的生态作用[12],有条件的还应加大对水口园林的生态理念、造景元素的生态特征分析,研究如何按照新时代生态宜居的要求,有机融入现代景观设计的新发展[3]。总之,古徽州的水口以及水口林,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打造安徽样板,以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美好生态宜居家园,提供了实证范例和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