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网络政工创新发展
2018-12-30林陈彬
林陈彬 陈 冬
随着智能手机和互联网逐步走入军营,手机和网络已经成为基层官兵生活工作学习离不开的工具。作为政工干部,我们能否有效驾驭网络,事关铸牢军魂,事关保证打赢,必须以与时俱进的胸怀、革新图强的勇气,迎“网”而上、乘“网”而为,积极推进信息网络时代政治工作创新发展。
一、破除陈旧观念,推动政工干部理念升级转型
当前,信息网络正以超乎想象的惊人速度向前发展,网络空间正在加速演变为战略威慑与控制的新领域、意识形态斗争的新平台、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新阵地、未来军事角逐的新战场,深度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像空气一样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此同时,部队思想政治建设也正在受到信息网络的强烈冲击,官兵与世界只有“一个手指的距离”。有的同志人在练兵场、心在互联网;有的战士觉得,大课不如微信好听、干部不如群主贴心、战友不如网友亲密、表扬不如点赞受用。对此,应当积极顺应时代潮流,重新审视推进政治建军面临的现实条件,从更新思想观念出发,推动铸魂育人工作乘“网”前行。网络的基本特征是联接、互动,本质内涵是民主、开放。要更新思想观念,就是要把这些理念嵌入到部队铸魂育人工作之中。具体讲,政工干部应该实现教育理念的“四个转变”:
一是从“谈网色变”到“网络达人”转变。习主席在2014年元旦贺词中用了“点赞”和“蛮拼的”两个网络流行语,一下子拉近了与网民的距离,网上好评如潮。一些政工干部由于种种原因躲避网络,惧怕上网与官兵沟通联系。随着军营网络时代的到来,政工干部应带头学网用网,让自己首先成为“网络达人”,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了解官兵所思所愿,既当好战友,也当好网友。
二是从“我讲你听”向“平等互动”转变。改变“一言堂”的单一教育模式,构建一些像“聊天室”“微信群”那样官兵喜闻乐见、接地气、便于大家参与的教育平台,通过跟帖、灌水、拍砖、点赞形成思想互动,逐步把大道理搞清楚、把正能量聚起来。
三是从“闭门传道”向“开放共享”转变。网络强大的共享功能,有效提升了文化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像军报记者、钧正平工作室、央广军事等微信公众号,都充满正能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政治工作应打破“我的不给你、你的我不要”的思维壁垒,像微信一样,好东西不但要收藏更要分享,打通单位和层级之间的隔断,推动教育资源融合共用。2017年,网上有段火爆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川教授的党课——《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通过微信分享传播,在官兵中产生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四是从“被动接受”向“自主体验”转变。不是强制要求官兵接受,而是让官兵在参与和体验中欣然接受、成为“粉丝”。比如,全军政工网《改革强军进行时》栏目,用动漫的形式介绍军队改革历史和常识,官兵评价很高。国外把二战真实战例放到网络游戏中、搬到电影大片上的做法,也值得借鉴。
二、改革教育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效益
网络的活力,主要来自于广大网民有了参与感、获得感,因而能自觉接受。反思思想政治工作,从官兵接受教育的方式上看,总体上还是传统的、被动的、灌输式的。加之一些单位组织学习和授课照本宣科,甩不掉“高大上”和“假大空”,使得教育陷入了“一通长篇大论斗不过小小微信”的尴尬。一些官兵参加教育态度很端正,笔记很认真,但在走心入脑上还有差距,真信真学还不够。个别官兵在现实中不说真话,在网上不说假话;对战友消极冷漠,对网友吐露真情;在军营生活中找不准定位,在虚拟世界存在感很强。这些问题值得政工干部反思。破解难题,关键是要搞好结合,在改变官兵接受方式、找到兴奋点上下功夫。
一是线下与线上要相结合。既要搞好“面对面”,又要加强“键对键”。比如,在抓教育方面,可以把课堂讲大课、网上搞互动融合起来,形成大家齐参与、共同抓教育的生动局面;开展思想调查,可以依托网络,进行聊天式的互动式平等交流。当前,一些单位已经与官兵父母、家属建立微信群,通过节日问候、通报表现,有效促进了两个经常性工作落实。
二是固定与移动要相结合。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中的“前方后方、固定阵地”等概念越来越模糊,思想政治工作也要破除“到点吃饭”的套路模式,走出“开会就要在会议室、教育就要在课堂、学习就要在党日”的思维定势,树立全时学习、动态育人理念,逐步把网络终端联接到每个官兵个体,形成政治工作常态化,随机随时推送正能量信息,使政治工作的“信号”永不断链。
三是“走心”和“灌输”要相结合。进入网络时代,教育对象对信息的选择权、自主权已经极大提高,有理未必声高,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传统教育模式已难以奏效,靠垄断信息来源来维护信息权威的时代更是一去不复返。必须适应网络时代特点,将教育对准官兵的精神需求,否则道理再正确、内容再丰富、课件再精妙、技巧再娴熟,教育都无法“唤醒沉睡的人”。教育不走心,官兵心就走。
三、树牢底线思维,营造健康向上网络环境
辩证地看,网络是把“双刃剑”,用得好是“阿里巴巴的宝库”,用不好是“潘多拉的魔盒”。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手机和互联网进军营,要想使其真正发挥效能,就必须制定严格的规定,我们应坚持采用多种手段引导官兵谨慎上网、健康上网、文明上网。
一是筑牢技术防线。对于互联网上的负面信息,打造不良信息“过滤网”。除对网页中带有关键字的不良信息进行屏蔽,阻止官兵浏览非法网站,还要选用符合安全标准的中国电信专用光纤,与军内网络光纤物理隔绝,配置专用设备,设置专用场所,配备专管人员,确保互联网独立运行,从源头上杜绝内外网络的交叉。把好监控关,建立全时全域“监督哨”,通过专门指定人员不定期查看调阅上网记录、巡视上网情况等方法手段,督促官兵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习惯,在严格要求中不断提升上网质量。
二是抓好教育引导。为确保官兵安全有序谨慎上网,防止因互联网造成的失泄密案件,在互联网进军营前,要认真组织官兵学习《严密防范网络泄密十条禁令》《上网行为十严禁》,在网络室悬挂安全保密警示牌,在电脑桌上放置安全保密警示卡,在手机页面上设置安全保密警示语,时时处处提醒官兵注重防间保密,帮助官兵筑牢思想防线。政工干部对热点问题要全面解读,对错误观点要据理批驳,对惑众谣言要及时澄清,提高官兵的网上政治鉴别力和思想免疫力。
三是严明网络纪律。依据上级关于加强互联网管理的文件规定,结合自身实际,按照“保障官兵正常上网,保证网络运行效率,确保网络信息安全”的原则,制定军营互联网管理使用规章制度,严格落实“一人一卡一机”规定,每名上网官兵都需要签订《保密协议责任书》,对暴露军人身份、发表不正当言论、浏览低俗内容、对外不正当交往、超密级传输信息、私自更改管理权限、网络攻击等违规上网行为,要严格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