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该如何面对生存的本真

2018-12-30宋宝伟

星星·散文诗 2018年11期
关键词:脚手架组诗关怀

宋宝伟

诗歌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和姿态介入现实,诗人如何在个人与社会的维度上建立诗歌伦理关怀,把对自己的关怀扩大至对社会的关怀,勇敢地承担起诗人的使命,这是我们现在乃至未来都必须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值得欣慰的是,当下很多诗人正在逐步复归写作伦理,将关注目光深沉地投向那些被很多人遗忘和漠视的社会角落,重新翻检出被遮蔽的生活真实与生存真相,用同情、理解和关爱去修复曾经一度紧张的诗与现实的关系。

“她的灰尘飘过她的一生/飘过经幡一样的农家彩旗/她开始扫第二遍/玉米粒越聚越拢/扫帚越来越重/她站在灰尘中,又老了一点”(简《扫玉米》),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幅凄凉的晚景,这里面没有秋天收获的喜悦,却像是一个人毫无色彩和光泽的人生浓缩,单调而沉重。组诗中的最后一首《伍婆走了》,更是一种人生结局的真实写照,“她用惨白的脸/收走多年的蜡黄/她放下背篓,放下锄头/放下一生的佝偻/终于挺直了腰杆/和腿脚”,这样的“离世”,给我们的感受不是叹息,而是长吁一声,是一种放下艰难与苦痛之后的解脱。诗歌写作因为这样一种“向下”的姿态而获得展现生存真相的可能,尤其是将那些暂时还处在生活底层的人群的生存状态展示出来,将那些还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揭示出来,诸如“农民工”、“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群体面临的生存困境。“他在高高的脚手架上 堆砌着/一块 二块 三块……/这是他在城市的全部生活/只与数字有关/他悬空式地站着/削瘦的身躯 被他亲手垒高的墙/缩小 再缩小/回头就是城市的流光溢彩”(仲华《脚手架上的工人》),这是一幅千千万万农民工辛苦劳作的“剪影”,他们怀揣着脱贫的简单梦想,每天挥汗如雨,赚取着与自己劳动极不相称的薪水,还要承受着歧视和压榨,而城市永远是自己的“异乡”,也正是这样的“漂泊感”加剧着他们内心的苦痛与煎熬。麦豆的《失眠者》(组诗)、任明友的《打工那些年》(三首)、金国泉的《没拧上螺丝的月亮》(组诗)等,对打工群体的真实生存状态,诸如梦想、伤痛、艰辛、沧桑、叹息甚至愤怒,都做出了深刻的表现。而刘泽安的组诗《留守而不流泪的村庄》,则更多地关注乡村的“留守儿童”问题,表现那些暂时得不到父母关爱的孩子们的精神与情感。这一组诗也犹如充满着淡淡忧伤的小调,“一片,含在嘴巴 吹一段思乡曲/我和我的小伙伴都能吹上几首/不算很完美,那是乡愁在村庄的吟诵/一张,揣进妈妈的裤兜/害怕折皱,远远的乡愁”,它提醒着我们不要再让这些脆弱娇嫩的心灵去承受过多的孤独与凄惶。

有人认为,一首好诗应该存在一种“入微的平实”,也许它不依靠奇异的想象,也不凭借深邃的哲思,但是却总能在娓娓道来的语句间流露浓浓的诗意。生存,在哲学范畴是一个高深甚至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但是关于生存的思考,在诗歌中也许不用“玄之又玄”的苦思冥想,而是在我们身边——在每一个俯拾即是的事物中去发现,于素朴中“顿悟”。“颤抖的手,拿着针线/已追不上时代的生产流水线/那把生锈的剪刀,为多少鬼魂/赶制过鬼门关的门票/现在,他站在包谷地和稻田里/裁剪着所剩无几的光阴/大把大把的时光,种在山岗上/长满狗尾巴草,摇曳不定”(周明《四裁缝》),诗人也许并不是想探究生存的问题,但是却触及到生存的最大“秘密”——时间,当一个人生命中只剩下“时间”时,该是怎样的孤独与绝望啊!诗,应该如何面对生存的真相?也许有些诗人还在纠缠于诗歌的“复杂性”、“无限的经验”等表现手段,希望依托承载着缤纷的想象、情绪、思辨的句子达到对生存和生命的哲理思考。但更多的诗人则是将敏感的目光投诸满是“烟火气”的人间,并不刻意运用技巧,格调也不优雅,语言甚至都是原生的、粗粝的,但却依然能带给读者情感的触动和精神的震撼。我觉得,诗歌之所以如此,不单单是因为触及到某些生存的真相,更在于诗中那充溢的悲悯和爱带给我们的无尽的感怀与思索。

猜你喜欢

脚手架组诗关怀
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及其安装方法
可见光(组诗)
苍凉组诗
探讨BIM技术在悬挑式脚手架工程中应用
感悟关怀厚望 立志跟党前进
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施工特点及难点探讨
尝试,培养核心素养的脚手架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