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融入
2018-12-29金鑫
金鑫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课件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但是要想使二者真正地融合到一起,就一定要注意课件的制作。要重视课件的趣味性和简洁性还要找准切入点,才能真正实现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生物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生物教学;多媒体;趣味性;简洁性;切入点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手段逐渐地被应用到了高中生物教学中过程中。尤其是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更是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教学手段。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课前的准备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课件。但是,怎样才能使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既灵活又生动?怎样做到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怎样能实现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界多媒体课件的完美融合,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生物教师深入研究的问题。以我个人的教学经验总结来看关键在于课件的制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个制作精良的课件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个人认为在制作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多媒体课件的趣味性
初中生物不作为中考科目,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另外,高中生物在日常教学中课时数较少,高考所占分值比又是最低,所以学生的重视度不高。但是生物学科也有自己独有的优点与魅力,即与社会生活实际甚至于与每个人自身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重视度不够,可以拿兴趣来弥补。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才会取得好的效果。而这个过程中多媒体课件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所以教师在制作时一定要注意趣味性。想要实现多媒体课件的趣味性,有几个关键点不可忽视。
1.关键点——先声夺人
科学研究表明视觉刺激比声音刺激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课件的情境创设部分一定要选择与本节课内容密切相关的有能引发人兴趣的图片甚至是影音文件来与教师的问题或者是讲述内容相匹配,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引起他们探索的欲望。比如说群落的演替,可在导课时播放火山爆发的极具震撼性的视频文件来吸引学生兴趣。
2.关键点二——后继有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有注意力松懈的时候,这时教师可以穿插地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作用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例如:人类遗传病的授课过程中,可以时不时地出示一些与本节内容有关新奇的病例图片和照片,让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内容上。
3.关键点三——及时反馈
每个学生都有竞争欲望和展示自己的潜意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个特点维持课堂氛围。但是很多复杂的问题和练习题很难通过教师口述来传达给学生,这时可利用多媒体课件达到及时反馈的目的。比如说学生对于细胞增殖各个时期的理解情况,可以用课件中的各时期图片让学生以抢答的方式来回答,这样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同时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从而给予针对性的讲解。
二、多媒体课件的简洁性
虽然多媒体教学相比于传统教学方法有著独特的优势,但是教师不能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教”的主体永远在于教师本身,多媒体课件是辅助教师的手段,而不是教师的替身,不能本末倒置。过度使用多媒体课件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抵制的情绪,所以课件要简洁和清晰。
1.拒绝过多的文字描述
很多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把教材内容从头到尾地整理到了课件上,甚至不论重点与否,教材上有的没有的知识点课件上都有。这样的课件看着内容全面、条理清楚、使用方便,课件播放到哪儿讲述到哪儿,既不出错也不落项。可是这样一个有着冗长文字的长篇大论式的课件是无法引起学生观看的欲望的。所以一些教材中描述得非常清楚的知识点不用整理到课件上。这样学生阅读教材反而非常方便,也更容易留下痕迹,便于将来自己复习。
2.拒绝过于华丽的“花式”课件
有的多媒体课件制作的非常华丽,罗列了许许多多的图片、动画,甚至是影音文件,可是在这样热热闹闹的“表演”之后,学生似乎什么都没学会。他们在过于华丽的课件中迷失了自己,找不到方向。所以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一定要简洁。课件不一定非常全面,但是一定要能突出本节课重点和难点。只针对那些教材描述不够具体形象或教师口述很难让学生充分理解或印象深刻的问题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把抽象变直观,把复杂变简单,把呆板变生动去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例如:早期胚胎的发育,我们可以用一个3D动画配合教师讲述就可以让学生印象深刻。
3.准确把握切入点
教师在制作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时,不应该是简单的顺序排列。而要做到与教师口述部分和板书部分紧密融合在一起不突兀、不赘述,就一定要把握好与口述部分和板书的切入点。切入时机掌握得好会让学生有一种恍然大悟、茅塞顿开的通透感和惊喜感,甚至会让他们对课件的播放有期待感。
当然,越是制作精良的课件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越要物尽其用。这就要求教师除了精心制作课件之外还要结合教材和自己的教学习惯“备好课件”,这样才能在实战中显得精彩纷呈。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