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列2.0版商用磁浮列车下线 等
2018-12-29
中国首列2.0版商用磁浮列车下线
6月13日,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首列2.0版商用磁浮列车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下称“中车株机公司”)下线,意味着中国磁浮列车技术取得新突破。
作为中国首个自主化商用磁浮项目,由中车株机公司牵头研制的时速100公里长沙磁浮快线列车于2016年5月上线,迄今已安全运营超过170万公里。在1.0版磁浮列车研制和运营经验的基础上,中车株机公司牵头对车辆系统集成、牵引、悬浮、受流、轻量化、制动等关键技术进行了创新,成功研制出2.0版商用磁浮列车。
据介绍,2.0版磁浮列车相比1.0版列车具有多处创新:这是世界首列短定子直线电机快速磁浮列车,设计时速提高至160公里;优化了牵引辅助系统设备设计,牵引功率提升30%,采用三节编组,最大载客量提升至500人;优化了端部电磁铁设计,使整列车悬浮能力提高6吨;车辆各系统在设计时均注重了轻量化,比如车体采用了铝合金与复合材料相结合的复合顶盖。
2020年我国将建成70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6月25日,科技部网站公开发布《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到2020年,基本形成定位准确、目标清晰、布局合理、引领发展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评价激励制度基本完善,实验室经优化调整和新建,数量稳中有增,总量保持在700个左右。
其中,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保持在300个左右,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保持在270个左右,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保持在70个左右。到2025年,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全面建成,科研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
我国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
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6月2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農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介绍说,“中国农民丰收节”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为农民设立的节日。设立这一节日将进一步强化“三农”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地位,营造重农强农的浓厚氛围,凝聚爱农支农的强大力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农业农村加快发展。
韩长赋说,我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各地收获的时节有所不同,但多数地方都在秋季,秋收作物是大头。兼顾南北方把秋分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便于城乡群众、农民群众参与,也利于展示农业的丰收成果,包括科技成果和农民的创造,具有鲜明的农事特点。
不含反式脂肪的人造奶油问世
近日,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王强研究员领衔的创新团队与英国赫尔大学合作,利用花生蛋白研发出不含反式脂肪的新型人造奶油——食品高内相Pickering乳液。
世界卫生组织2018年5月14日宣布,2023年前将在全球范围内停用人工反式脂肪。目前膳食中反式脂肪主要来源为部分氢化植物油。因此,寻求零反式脂肪的人造奶油替代品成为现代食品科学亟待攻克的技术瓶颈。
高内相Pickering乳液是以固体纳(微)米颗粒为乳化剂、内相分数不低于74%的一类高浓缩乳液。该项研究以花生蛋白微凝胶颗粒为乳化剂,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食品高内相Pickering乳液。该Pickering乳液内相质量分数高达87%,在国内外报道的食品级Pickering乳液中是最高的,其外部形态、流变特性等功能性质与人造奶油相近,且不含反式脂肪,是极具潜力的人造奶油替代品。
世界最古老动物足迹化石现身三峡
6月7日,美国《科学进展》杂志刊发了中美科学家在中国三峡地区发现距今5.4亿多年前动物足迹化石的研究成果。这些足迹由生活在寒武纪前的一种类似虾的动物留下,也是迄今发现的地球上最早的动物足迹化石。
由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下称“南古所”)和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组成的研究团队,在湖北宜昌三峡地区距今5.51亿年至5.41亿年的前寒武纪石灰岩地层中,发现十几块远古动物足迹化石。其中一块化石上两列动物足迹清晰可见。这两列足迹间相距1厘米至2厘米,明显由两侧对称的动物爬行留下,岩层表面还留下了这只动物由海底地表爬行转而钻孔进入沉积物的痕迹。
“三峡地区发现的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动物足迹化石。”南古所研究员陈哲说,科研团队倾向于认为留下足迹的是一类接近于虾的动物。这一发现也说明,在寒武纪之前,具有附肢且两侧对称的复杂动物已经出现。
3D打印人类眼角膜问世
近日,英国科学家以供体干细胞、藻酸盐和胶原蛋白为原料,创造出一种特制的“生物墨水”,并首次采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人眼角膜。这意味着人类未来可获得无限供应的眼角膜。当然,这种眼角膜用于移植可能还需时日。
纽卡斯尔大学组织工程学教授车康恩领导的团队在近日出版的《实验性眼研究》杂志上报告称,他们将健康人士捐赠的眼角膜干细胞(眼角膜基质细胞)与藻酸盐、胶原蛋白混合,制造出一种能用于3D打印的“生物墨水”,随后使用一台廉价的3D打印机,将生物墨水成功挤压成同心圆,最终形成人眼角膜的形状,整个打印过程不足10分钟。而且研究表明,干细胞可以继续发育。
车康恩也指出:“这种3D打印出来的眼角膜还需接受进一步测试,用于实际移植可能还需几年时间。”
人工智能让“穿墙看人”变成现实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研究人员最近利用神经网络技术开发的新系统,可监测隐藏在障碍物后方的人体目标的移动。
MIT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实验室开发的射频-姿态系统,通过分析Wi-Fi无线信号穿越墙壁并从人体反射后的情况,使用深度神经网络方法来估测人体的二维姿势。
由于无线信号可穿透墙壁,该系统可追踪隐藏在视线外的人体目标。人工智能可将这些信息转化为人体的柱状模型,展示其姿势、位置及动作。射频-姿态系统可传输是Wi-Fi功率1/1000的无线信号,并观察其从环境中反射回来的信号。只使用无线反射作为输入,就能估测人体骨骼的运动。
MIT研发团队表示,该系统可用于帮助研究诸如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和肌肉萎缩症等疾病,监测患者的步行速度和自主从事基本活动的能力,为医疗保健服务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窗口。
新设备可在沙漠收集空气中的水
日前,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并测试了一种“吸水”设备,可利用太阳能在沙漠中收集空气中的水。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奥马尔·亚吉研究团队介绍,他们前往亚利桑那州的沙漠中实测了这种设备,并成功收集到了空气中的水。
该设备使用了名为“金属有机框架”的固体多孔材料,这种由金属锆制成的材料极易吸收液体和气体,且能在被加热后迅速将它们释放。
实测中,设备里的“金属有机框架”在夜间吸收了空气中的水,并在白天借助太阳能加热,将水排放到特定容器中。
研究人员说,每千克锆基“金属有机框架”有望每天收集200毫升水,但由于金属锆成本较高,他们又利用金属铝开发出了铝基“金属有机框架”,不仅成本大幅降低,吸水能力还更强,有望实现每千克材料每天收集400毫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