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指路的“老人团”
2018-12-29刘洋

汪维信工作室(原名“北京站党员义务指路亭”)不到12平方米的小屋子内,4位老人在给来往的游客指路。问路的人一拨儿刚走,一拨儿又至。“打车150都不够。您就坐门口那公交,俩人10块都用不了。”“您说这地儿我还真没听过,我给您查查。”汪维信拿出手机,扶了扶眼镜,眯起眼睛看着,“您前边红绿灯左转,始发站,有座儿。”
这里已经成为北京火车站广场东南角的一景。四处广告林立,“党员义务指路亭”的招牌显得与众不同。虽然这里的新名称是“汪维信工作室”,但是汪维信认为,“‘党员义务指路亭’的名儿不能去掉”,这是一个可以让旅客们信任的名称。
一边指路一边研究
2007年奥运会前夕,一群热心肠的“老北京”在社区的组织下,来到北京站提供指路服务。2009年底,已经退休的汪维信加入了北京站东社区第一党支部,“时间挺充裕的,闲不住”,一听说这里的党员义务指路亭,便毫不犹豫地报名了。
汪维信曾经在北京市电线电缆厂工作,当时60刚出头的他在指路亭里算年轻的。一段时间后他就想,“要想指好路,总得做点儿什么”。2011年夏天,他编了一本《指路手册》。经过对此前类似手册的反复订正和修改,这本手册细致入微,涵盖了到北京各景点、医院、公交枢纽、高校、酒店等的换乘方法。
这本由A4纸打印的从未正式发行过的小册子,为指路工作提供了不少便利。到2015年,已经经过了至少5次更新重印。直到智能手机地图软件、微信的到来,老人们指路时最终“鸟枪换炮”。
北京站东社区工作人员赵靖璞说,汪师傅已经是义务指路亭第三任队长了,被成员称为“科技指路第一人”。“60多岁开始研究手机,现在玩儿得特溜。”
“现在线路变化快,来不及熟悉,网络地图方便多了,一点全知道了。”汪维信说,有一次,有个人来问一个公司的地址,说就在北京站东街。“我在北京站35年,没听说过这个公司啊。上网一查,就在对面的恒基中心。写字楼里有好多公司,如果不借助网络搜索,即使在这里待了30年的人也未必知道。”
帮助路人不仅仅是指路
2017年,汪维信遇到一位来自内蒙古包头市的老人。“他问我一家肛肠医院怎么走,我当时一蒙:没听过啊!上网一查,是一家新开的医院,地点偏僻。”汪维信说,老人告诉他,为了给儿子求医,听闻这个医院不错,便动身来京。汪维信帮老人查到路线之后,又给了老人北京二龙路医院的地址和行车路线。“北京人都知道二龙路,让老人多一个选择不是?”老人听了汪维信的介绍挺高兴的。
赵靖璞说,汪维信做队长的这几年,想到了不少便民小事。比如,外地来京旅客经常到了北京站手机电量就耗光了,汪师傅就准备了一个多插头的充电宝。
汪维信说,手机的种类太多了,要准备多插头的充电宝才能满足大家的需求。“电话亭都撤了。有些人到了北京,手机没电,我们这里有电话给他打,可以解燃眉之急。”
汪维信工作室还有个零钱盒,遇上坐公交车需要自动投币的,还真有人到这里问能不能换点零钱。
“充电、打电话、提供旅游资讯,遇到困难能帮助就帮助。”汪维信觉得,指路亭不能局限于指路,得有所创新和发展。
一个小小的指路亭,19位平均年龄达68岁的老人组成的“老人团”,做了很多在外人看来“超服务范围”的事。一次,一个佳木斯的旅客拿了7个包,爱人本来要来接站,结果没来。正在值班的马大金推着自行车,“自行车前面车把拴着包裹,后车架还驮着,直接给人家送上了车”。除此之外,绑行李、缝背包,这些事在指路亭的大爷大妈看来都是举手之劳的事儿。
2017年7月22日,一个法国小伙和女友来北京玩。两人本来只是在指路亭内充电,闲聊中,马师傅帮他们制订了旅游线路。两个人特别高兴,没想到一个“老北京”能给他们制订一份接地气的游玩计划。如今老人们还同他们有着微信联系。
“我就觉得光指路太单一了。老百姓南来北往的,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力所能及,又不费什么事儿,干吗不帮人解决问题?”汪维信说。
让指路亭坚持下去
如今,指路亭里年纪最大的成员是82岁的向进福。社区建议老人休息,老人不愿意。老人说:“你们不要我,我就到别的地方指路去。”汪维信说:“社会需要这样执着的人。这些老人能够坚持11年,关键在于大家愿意奉献。”
70多岁的马大金2017年入党。“我瞧着大家伙儿都比我贡献多,没想到老来还能入党。”马大金说。
除了“自己愿意”,汪维信觉得,如果不是家人的支持,指路亭的老人们根本坚持不下去。“李志东的儿媳妇生了龙凤胎,家里一下子增加了两口人,得有多忙?但她没旷过岗。真有忙不过来的时候,她就让老伴儿过来。”
汪维信至今仍记得儿子儿媳怎么教会自己使用智能手机和地图软件的。“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们也坚持不了这么久。”
社区也在做老人们的后盾。指路亭已经从10年前的一把伞、几个马扎,变成了一个有暖气和空调的小亭子。汪维信说,最忙的时候,一个班、两个半小时内,有将近300个人问路。老人们说得口干舌燥,居委会就给他们配备了饮水机,由专人送水。
老人们有一个本子,帮人一次就画一道,5次就能凑一个“正”字。10年来,这样的本子已经堆成了小山,本子上密密麻麻的满是“正”字。据统计,指路亭成立10多年,老人们为约70万人次提供了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