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冲风冒寒的魅力

2018-12-29胡荣锦

少男少女·小作家 2018年12期

梦里总有雪花在飘舞

提及文学作品中的雪,我们很自然会想到唐代柳宗元的代表作《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只用了二十个字,就创造了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孤舟和独自在寒冷江心垂钓的老渔翁。远山没有飞鸟,路上没有行人,天地之间,一尘不染,万籁无声。诗人通过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了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晚唐的温庭筠、罗邺,也都为我们留下写霜雪的千古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罗邺《早发》)

温庭筠的诗说:天还未大亮,对于早行者来说,只要雄鸡报晓,就要在残月未落之时上路。可是在板桥上,早就有人在霜上留下了脚印——“人迹板桥霜”,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同样的环境,罗邺也发愁了:就算漫天大雪,也要踏上征程。这时,大雁都飞到南方过冬了,而我却与大雁背道而驰,独自往寒冷的北方谋生!

这些写霜雪的佳作,其实都透露出诗人要冲风冒寒去努力人生的意境,成为不朽的名作。

其实,描写冬天的文学作品,并不都是令人“寒心”的,“暖心”的作品也是有的。

在广东诗人何腾江赠我的诗集《吊床上的夏天》中,我看到一首写冬天的诗:

暖烘烘的被子

躲在枕头底下的小人书

+雪花拍打窗棂的噼啪声

等于抱着小人书冬眠

何腾江在这首独特的“算式”诗中指出:没有比冬天躲在被窝里看小人书更好玩的了,翻过书页发出的声响,与雪花敲打窗棂的声音交汇在一起,成为冬天最美的交响乐。南方的童年没有雪花,但梦里总有雪花在飘舞。

这是一篇充满童真的“暖冬”之作。

人生哪能都是充满童真的“暖冬”

人生哪能都是充满童真的“暖冬”?更多的是严酷的风刀雪剑。这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得比较突出。

《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对雪景的描绘就不少。

“风雪山神庙”在林冲性格的塑造上是关键的一笔。这之前,他是一个逆来顺受的人;现在,他开始杀坏人,变成了一个叛逆者。作者将这一转变放在大雪纷飞的场景,不仅出于情节的需要(如果不是下雪,他会被烧死在草料场),而且在背景的渲染上也便于创造出一种悲壮的气氛。

……

林冲自来天王堂,取了包裹,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与差拨一同辞了管营,两个取路投草料场来。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把花枪挑着酒葫芦,怀内揣了牛肉,叫声“相扰”,便出篱笆门,仍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雪天的寒冷,已经让初来乍到的林冲遇到了生活上的困难,在没有什么取暖的情况下,他只得到附近的小酒家买酒来暖身。而更加可怖的是,有人想利用这场大雪杀死他。

原来,高衙内看上了林冲的美丽太太,想尽法子要除掉林冲。他们设计让林冲误闯白虎堂,继而刺配到沧州,再派来看守草料场,并在这里制造火灾,然后杀掉他……

林冲饮完酒,在返回草料场途中到山神庙避雪,这一避,让他幸运地逃过了被高衙内派来的人烧死,而且还意外地听到庙门外高衙内的爪牙的对话,知道他们要谋杀自己的计划。愤怒的林冲冲出庙门杀死了他们,为了躲避高衙内的追杀,他被逼上了梁山……

这是非常著名的“风雪山神庙”的故事,这是一幅既有人又有景、情景交融的风雪图。

在这里9ea1d22ddccebd55c866422337c215682ac02547b68b89ab3701440565ae9748,对雪景的描绘,为林冲与恶势力的斗争营造了一个很好的场景,烘托了他誓要突破险恶环境的悲壮,成为他被逼上梁山的重要铺垫,让人印象深刻。

严酷的风雪锻炼出硬邦邦的男子汉

雪的文学意象,除了是环境描写之外,其实更重要的就是写出了人生的严酷。

电影《童年的许诺》改编自全法国中学生指定的重点读物《童年的许诺》。主人公罗曼·加里的人生可说是精彩非凡。他在波兰度过贫困的童年,在法国尼斯的阳光下度过了青少年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担任飞行员,在非洲立下了彪炳战功……他为了成为一位伟大的男人与著名作家,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全都是为了他的母亲妮娜。这个可爱又特立独行的妇人,对儿子的强烈母爱令加里的人生充满波折、热情与神秘,也令他成为二十世纪的重要作家。

法国电影《童年的许诺》开场不久,就让一对母子置身于冰天雪地中:

7岁的罗曼·加里和母亲侨居在波兰的维尔纽斯。母亲靠制作女帽挣钱度日,她得提着这些女帽盒子,不知疲倦地去挨家挨户兜售。但母亲的收入不多,有时还没法交租,他们被人赶出家门。维尔纽斯的气候很冷,雪沿着肮脏的灰色墙基慢慢升上来,越积越厚。他们站在楼梯平台上,被一片嘲讽、挖苦和谩骂声包围。母亲在七嘴八舌的辱骂声中昂首挺立,紧紧搂着他,没有丝毫难堪或屈辱的表情。这是她的本色……

这对母子在雪地不屈的场面,展示了他们誓要与命运抗争的精神。电影《童年的许诺》和同名小说都不断强调:是母亲用强大的母爱,带领儿子克服困难,成为法国英雄。

这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形象独特而鲜明。在小说中有一个感人的场面:儿子参加了法国空军,母亲到基地探望儿子,士兵们嘲笑儿子离不开妈妈。她冲着士兵们嘲弄的目光,按照地道的传统习惯,用戏剧式的动作向儿子张开双臂,等待儿子扑向自己的怀抱——

我把制服帽往下拉了拉,压到眼眉上,两手插进那件为招募年轻飞行员而不知穿过多少次的皮上衣的口袋,略微摆动着肩膀,大模大样地朝她走去。然而,我很不自在,感到十分尴尬:一位母亲,以令人难以接受的方式,突然闯入男人的天地,在这个天地里,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争得了“硬邦邦的男子汉”的名声。

我摆出一副冷漠的姿态,逗乐般地拥抱了她。我惯于这样做。我想巧妙地让她躲开,躲到汽车后边去,以便割断众人的视线。但是我没有成功。她只是向后退了一步,为的是能更好地端详我。她容光焕发,喜气洋洋,用赞赏的目光凝视着我,一只手搭在胸口,鼻孔里发出粗重的呼吸声——这是她感到极度满意的征象。她忽然喊出声来,音调高得每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带着浓重的俄国腔:“纪纳曼(法国空军英雄)!你一定是第二个纪纳曼!嗨嗨,你母亲绝不会弄错!”

我顿时面红耳赤,脸上火辣辣地发烫。我听到背后爆发出哄笑声。她这时已经举起手杖,挥向聚集在咖啡厅前那群快活的士兵,做了个咄咄逼人的姿势,同时用富于灵感的语调,大声说:“你将来一定是英雄,是将军,是加布里埃尔·达努齐奥(法国著名作家),是法国大使!这帮浑小子,有眼无珠,他们哪能知道你是谁!”

我用手臂拥着她的双肩,再也听不见那些笑声,看不见那些嘲弄的眼神了。我这时唯一想到是:我要去做艰巨的战斗,去为她履行我儿时许下的诺言,那就是,要去跟我学步时代就知道的强大而残酷的敌人进行争夺世界主权的战斗,赢得胜利后光荣地返回故乡,使母亲获得应有的评价,使她做出的牺牲得到应有的报偿。

……

在哈特福德桥空军基地,没有良好的搞文学的条件。我和三个同伴合住一间盖着瓦楞铁皮的窝棚。我在夜里写作,穿着飞行员上衣,套上毛皮靴子,坐在床上,一直写到清晨。我的手指冻僵了,呼吸在冰凉的空气中凝成了茫茫雾气,这倒使我轻而易举地描绘出小说里白雪皑皑的波兰平原的气氛。到了凌晨三四点钟,我放下钢笔,骑上自行车,去军官食堂喝一杯茶,然后登上飞机,迎着灰蒙蒙的黎明去执行任务,攻击设防坚固的目标。返航时,几乎总要少一个同伴。有一次,在去沙尔罗瓦的路上飞越海岸时,我们一下子丢了七架飞机。在这种条件下,搞文学创作是很困难的。对我来说,这是同一场战斗,同一个事业。夜里,当伙伴们都入睡后,我继续写作。只有一次,窝棚里只剩下我一个人,那是帕蒂机组被击落的那一夜。

……

正是在母亲严格的教导下,罗曼·加里从小就立志:“盼望有朝一日能伸手撕下那块把世界遮得暗无天日的帷幕,猛地让它显露出智慧和仁慈的面貌。我下过决心,要向荒谬而醉心于权势的诸神争夺世界支配权,把世界归还给勇敢而友爱地居住在那里的人们。”他要努力成为母亲期待的那种英雄——伟大作家、空军英雄、著名外交官。有着伟大抱负的他终于完成了童年时对母亲的承诺,冲破人生的种种风霜雨雪,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文学知识

罗曼·加里(1914.5.21-1980.12.2):法国著名作家,龚古尔文学奖历史上唯一一位两次获奖的作家。他参加过诺曼底战役,曾任法国总领事,是解放十字勋章和四级荣誉勋位的获得者。罗曼·加里一生中除在军事上、外交上的功绩外,最主要的成就还是在文学上。代表作有《欧洲教育》《根深蒂固的天性》《童年的许诺》《如此人生》等。

走向春季

以前,我写过一首关于冬天的诗:

冬河

不见昨日微笑的涟漪

冬河成就覆满白雪的平原

像梦境一样辽阔而洁白

可一颗心还在涌动不息

向往潮汐的嘶叫

在守望奔涌大地的契机

读懂了冬河

也就读懂了人生

某一天

当你举目远方

蓦见一朵迎春花正对你展示温柔

那么你不要感谢自然或上帝

你应该感谢自己以及冬河

其实不是春季走向了你

而是你走向了春季

冰雪并不能阻挡有雄心的人去奋进,只要你有一颗还在涌动不息的心,“向往潮汐的嘶叫,在守望奔涌大地的契机”,你就有可能走向春季。

文学作品中,像这种读懂了冬河,便读懂了人生的例子不少,著名的有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和陈毅的《青松》。

读写雪的作品,我们要了解作者的用心:雪并不可怕,冲破风雪走向春季,反而是有志者的一种奋斗动力。如此,严冬,也是暖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