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建筑业发展的“五点基本经验”
2018-12-29刘光辉向延昆
文 / 刘光辉 向延昆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建筑业取得了巨大成绩,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道路,正不断从建造大国向建造强国奋勇迈进。四十年来,建筑业是我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重要推动力量,为不断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探究四十年来建筑业发展的基本经验,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坚持党的领导与企业自主发展相结合
四十年来,建筑业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坚定实践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不久,1980年4月2日,邓小平在谈到建筑业和住宅问题时明确指出, “在长期规划中,必须把建筑业放在重要地位。”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时任总书记江泽民也强调指出,“振兴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使它们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17年2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全文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文件开篇就明确指出,“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可以看到,四十年来,建筑业一直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正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建筑业发展规模、综合实力、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是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作为经济主体的建筑企业,在四十年改革开放大潮中,充分发挥自主性,奋勇拼搏,开拓进取,勇攀高峰,涌现出很多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建筑企业,如中国建筑、中国铁建、中国中铁、太平洋建设等等,毅然扛起了“中国建造”的大旗。应该说,党的正确领导和企业自主发展,推动了我国建筑业不断发展壮大,引领我国建筑业不断超越发展,是必须永续坚持的成功经验。
二、坚持转型升级与国际并轨相结合
行业发展,不进则退。在我国建筑业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持续推进转型升级是建筑业一直在做的基本工作之一。应该说,转型升级是建筑业一个永恒的话题和不变的追求。经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恢复、九十年代的重振、二十一世纪头十年的变革和新时代的图强,中国桥、中国路已经成为国家名片。不断推进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建筑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无论是从推进结构转型,到推动管理升级,还是从推动业务转型,到实现模式升级,抑或是从推动观念转型,到实现技术升级,这一切,都昭示着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持续性和永恒性。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只有不断推进转型升级,建筑业的发展才能持续向前。与此同时,不断向国际最好水平看齐,不断向国际同行学习,正成为我国建筑业不断焕发新动力、新活力的重要外部力量。如果说转型升级是自我革命,那么,与国际接轨就是借力发展。我国建筑业从来不会自我欣赏、沾沾自喜,从来就是在与国际接轨过程中,不断变革、不断图强、不断超越、不断引领。让外面的空气透进来,总比关起门来让空气变得浑浊,对人体的健康要好。换而言之,在国际竞争中锻造自身、提升自身,总比在自己家里孤芳自赏、坐井观天要好的多。应该说,坚持转型升级不断自强和与国际接轨不断变革,两者相辅相成,是推动我国建筑业发展的一个基本经验。
三、坚持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相结合
从经济学原理来看,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是提高经济绩效的根本动因。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升级,是推动行业不断进步和升级的内在要因,制度的不断创新和变革,则是为技术进步和行业发展保驾护航的外在动力。创设适合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制度模式,则为我国建筑业技术进步提供了良好的施展平台和外在条件。回顾四十年改革实践,可以清晰看到,从建筑业招投标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到安全质量管理制度、项目管理制度、经营管理制度等等,都是促进我国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从1998年《建筑法》的颁布实施,到2017年国办发19号文的出台,都在说明我国建筑业正不断朝向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国际化发展。与此同时,四十年来,在制度保障的前提下,我国建筑业已经在超高层、桥梁、铁路、隧道、地铁等建造技术方面,具有了领先世界的综合实力。目前,全球300米以上的高楼有将近70%是中国建造,世界上建桥最多的企业是中国出品,世界上最长的高铁运营里程在中国境内完成,世界上最长的6.7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是中国企业自主研制完成,等等,中国高度、中国效率、中国创造的建造技术,已经引领我国建筑业不断攀登世界高峰。近几年,BIM技术、大数据技术、装配式建筑、智能建筑、物联网、区块链等等,正塑造建筑企业新的竞争优势,将继续引领我国建筑业持续走向强大。应该说,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相结合,是我国建筑业不断焕发新活力的基本经验之一。
四、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与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相结合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概念,使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建筑业开始了进入恢复重振发展阶段。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大力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明确强调,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国民经济的主体必须是公有制,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要毫不动摇;同时,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必须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也要毫不动摇。在这些政策利好的推动下,我国建筑业开始创造出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建筑企业开始大量涌现,建筑央企日益壮大,大量民企迅速诞生,甚至出现众多“建筑之乡”,如武汉新洲、江苏南通、河南林州等;城市建设得以迅速发展,从沿海到内陆,从长城内外,到长江两岸,城市建设质量和水平超过西方国家几百年发展水平;从业人员队伍不断增多,尤其是众多民企吸纳的社会就业人数已经超过建筑国企,从而带动社会整体就业水平日益提高,对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等方面对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进行了积极探索,进一步解放了我国社会生产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2018年11月1日,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我们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们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这些振聋发聩的时代强音,为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吃了“定心丸”。回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历程,可以很清晰看到,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建筑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坚持国内战略定力与国际空间挖掘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保持战略定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是我国经济行稳致远,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加快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的关键要求。四十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快速发展,建筑业也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到“九五”末,建筑业总产值已达到12497亿元,比“八五”期末的5793亿元增长2.15倍。“十五”期间,建筑业增加值累计达到3.86万亿元,由2000年的5522亿元提高到2005年10018亿元,年均增长12.6%。建筑业增加值占全国GDP比重最高达到7%,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居第4位。到2017年,建筑业总产值达213954亿元,同比增长10.5%,超过6.9%的经济增速。如此庞大的产值规模,国内还找不到第二个行业。回想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当全球经济处于动荡之际,我国经济却“风景这边独好”,建筑业逆势而上,取得了巨大发展成绩。而这,归根结底就在于庞大的国内市场给我们强大的战略定力支撑。与此同时,尽管面临诸多不可预测的风险,“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度挖掘国际空间,已经成为建筑企业拓展发展潜力的重要战略之一。到2017年,建筑企业海外营业额达到11382.9亿元,同比增长7.5%,新签合同额17911.2亿元,同比增长10.7%,我国建筑企业在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揽任务,已经成为全球建筑业的弄潮儿。未来,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将是我国建筑企业最重要的战略抉择。应该说,坚持国内战略定力与国际空间挖掘相结合,是我国建筑业永葆发展竞争力的重要经验之一。
四十年,放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但是,走好每一个四十年,是历史洪流滚滚向前的根本依循。探究我国建筑业发展基本经验,是为了走好未来的路,也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希望本文的观点能够引起更多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