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省桑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2018-12-29陈进唐波易文裕王攀王利王春霞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18年6期
关键词:桑园蚕桑桑树

□陈进 唐波 易文裕 王攀 王利 王春霞/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

1 发展状况

1.1 自然环境

四川高差悬殊,西高东低的特点明显,地貌东西差异大,地形复杂多样,按地形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南山地三大部分。桑树是典型的旱作经济作物,可在坡耕地上按等高线栽植。四川因其地理位置、地貌结构、气象环境、水力、劳力资源及桑品种资源,为栽桑提供了最适宜的自然条件,具有发展蚕桑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据调查,四川宜桑土地资源丰富,占全省耕地总面积59.74%的丘陵区耕地适宜栽桑[1]。

1.2 桑种资源

四川是中国桑品种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桑树品种类型多、分布广,现存有桑树种质资源1 774份,有圆叶桑(川桑)、白桑、华桑等桑品种;荥经县保存有世界上唯一的桑树单倍体资源。同时,四川利用丰富的种质资源开展育种攻关,培育出了以“川桑98-1”等为代表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独具四川特色的系列桑品种体系,保持了遗传品质的竞争优势[1]。

1.3 桑树种植状况

1990年,四川省的桑园面积仅为4.53万 hm2;截至到2000年,已达到12.87万hm2,较1990年大幅增加;2000年后,四川省桑园面积基本保持在11.00万 ~12.00万 hm2;截至2017年,全省桑园面积达13.00万hm2,占全国桑园面积的18%,居全国第2位。目前,全省已基本形成了攀西、川南、川中北三大优势蚕桑产业区,三大产区的桑园面积占全省桑园总面积的90%以上。

1.4 栽植的主要形式

1)叶桑。四川原来以种植“坡地桑”“四边桑”促进了蚕桑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以粮为纲、蚕桑为辅”的生产模式。但随着“东桑西移”工程的实施,以及蚕桑规模化的发展,连块整片建桑园正成为主流。目前,四川桑园栽植主要采用“6215”“622”等模式,在桑树大行间套种经济作物,形成了“以桑为主、立体种养”的种植模式。

2)果桑。四川果桑密植一般采用“1.67 m×1.00 m”“2.00 m×1.33 m”等单行栽植形式,栽植量一般控制在4 500~5 250株/hm2,可有效预防病虫害;稀植一般采用“3.00 m×1.00 m”的栽植模式,栽植量控制在3 000株/hm2左右。

3)茶桑。茶桑按垄畦进行种植,垄畦规格为1.5 m,中间挖0.5 m间隔沟以便除草、排水防涝和采摘桑叶,将挖间隔沟的土铺入垄畦内,间隔沟比垄畦低约10 cm。每垄畦种植4行桑树,行距33 cm、株距17 cm,每公顷种植15万~18万株茶桑。

2 存在的问题

2.1 品种结构单一,良种化程度低

据调查,叶桑方面,目前四川省栽培的品种以引进浙江良种为主,栽培品种单一、良种化水平低,且由于四川目前的桑树苗木大多从浙江购买,已经推高了苗木的销售价格,从而造成了四川栽桑养蚕成本的增加,桑树品种良种化程度低下已成为制约四川桑产业发展的因素之一。果桑方面,全省各地种植情况存在品种选择不合理、单一的问题。如攀西地区盐边县、德昌县种植的“德果1号”占90%以上[2],川南地区的资中县则以“嘉陵30号”为主,由于品种单一,导致病害易大规模暴发、桑果挂果期短、成熟期较为集中,给桑园管理、桑果的采收和运输、企业收购加工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2.2 生产技术水平低、体系不健全

四川省许多桑农依然利用传统的技术栽桑;不重视桑树的修剪、肥培以及病虫害防治;加之,从事桑产业生产的农民整体文化程度偏低,他们学习引进先进地区新技术的动力不足,对桑树的病虫害防疫、嫁接、修枝等新技术以及新机具的接受程度和应用水平都不高,导致桑叶和桑果产量低、品质差。近年来,四川省蚕桑产业单位产出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均每公顷桑产茧750 kg左右,单张产茧25 kg左右,每公顷桑产值达9 000元,但相对于优势产区——广西,四川蚕桑的单位产出仍然不高,在蚕桑产业的技术应用水平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3 劳动力不足与适度规模经营相矛盾

四川蚕桑产业虽然借助“东桑西移”项目的实施得到发展,但由于目前四川栽桑养蚕仍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投入、产出和收益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后可以看出,从事栽桑养蚕的效益虽高于粮食生产,但远低于外出务工的劳务收入和种植经济作物获得的收入,同时,蚕桑产业的市场风险较大,蚕桑的比较优势已不明显,这导致农民对发展蚕桑产业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不强,农村家庭要么调整经济收入结构,如坡斜地成片改种果园;要么直接弃管桑园。进城务工农村青壮年的增加和农村蚕桑技术“明白人”的急剧减少,使四川蚕桑产业发展受到了严重冲击,也阻碍了蚕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2.4 基础设施和传统农艺阻碍了机械化生产

农机的应用可以解决蚕桑产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问题。但由于四川的蚕桑产业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区和不适宜种植的山地上(如图1所示),这些桑园大多坡度陡、土地条件差、缺乏水源、零星分散,农机化生产道路、提灌排灌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且建设难度较大、需投入较多资金,导致适宜于生产管理桑园的农机难以进入丘陵山区的桑园作业。同时,由于四川桑园栽植主要采用“6215”“622”的桑经模式(如图2所示),一般会在宽行中间套作经济作物,未给农机作业留下足够的空间。调研发现,四川桑园中几乎没有应用任何农机进行生产,尤其劳动强度极大的桑叶采摘环节的机械化一直没有得到突破,桑产业的机械化生产水平大大落后于水果、茶叶、蔬菜等其他产业。

2.5 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率低

目前,四川蚕桑产业主要体现在农民单一的栽桑养蚕和桑果鲜销、采摘上,对桑叶的饲用、茶用、药用以及桑枝、桑果等资源附加值研发、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桑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桑树的枝叶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为适口性好、动物喜食的优质饲料。然而,饲料桑产业发展在四川省尚处于起步阶段。四川的桑果产品除直接鲜销以外,还有桑葚干、桑葚醋、桑葚酒等深加工产品,虽然全省共有从事桑葚加工的龙头企业10多家,但这些企业大多存在加工产品单一、加工能力不强、开发深度不足、实力不济等问题,对原料的需求非常有限。

2.6 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未有效建立

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未有效建立,未能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发展机制,产业稳步发展的完整链条没有形成,一方面龙头企业优质原料得不到充足供应,另一方面农民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从而导致双方在抵御市场风险上的能力较差。

3 对策建议

3.1 加快桑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桑树品种是桑产业重要的生产资料,优良桑树品种的推广应用对提高桑叶桑葚产量、改善桑叶桑葚品质、增强桑树对不良环境的抵抗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桑树育种首要的目标和任务应该是选育并推广应用适合四川的优质、高产、抗逆(病)性强的桑树品种。对于桑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应借鉴广西和浙江等地的先进经验。

图1 丘陵地区山地栽桑宁南县坡地桑(坡度>30°)

图2 “622”桑经模式武胜县良桑快速丰产建园示范区宽行约1.5 m

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创新是品种选育的基础工作,品种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则是育种能否突破的关键,应采集全国各地桑树种质资源的田间农艺性状、抗病性状、经济性状等建立桑树种质资源数据库,并对桑树种质资源进行鉴定、利用和育种。随着蚕桑产业的发展,桑树育种及生产对桑树种质资源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因此,要综合考虑育种和生产的实际需求,引进或选育适宜四川种植环境、栽培技术、利用价值高和具有特殊用途的优良品种,以推动四川桑树品种的不断进步。同时,建议在四川蚕桑产业大县建立桑苗良种繁育基地,力争四川优质品种桑苗实现自给自足;设立新品种示范园区,以加快桑树新品种的推广。

3.2 筛选、引进和研发适宜机械

目前,四川桑园作业大多以传统手工作业为主,而桑产业要稳定发展,就必须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之路。因此,传统桑园作业模式已成为制约四川桑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这就迫切需要在关键生产环节实现机械化。调研过程中,农户反映急需的桑园机械有:植保机械、施肥机械、伐条机械、采叶机械和桑葚收获机械。对于桑园机械的筛选、引进和研发,建议首先以农户需求为切入点、以劳动强度最大的环节为关键环节进行攻关;其次,引进和研发具有多功能、可配套多种机具的桑园机械。同时,建议将桑园生产机械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并在蚕桑种养集中县(市、区)实施累加补贴,以鼓励和支持农户使用桑园机械进行生产;完善桑园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桑园管理机械化示范基地,以加快桑园机械的推广应用;加大对桑园生产机械研发和推广应用的财政投入。

3.3 制定标准种植模式,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由于四川种植的桑树行距一般在2 m以内,桑树从离地面30~40 cm处开始分枝,且桑树根系比较发达,株与株之间时有牵连,因此存在机具无法下田作业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可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日本为普及和推广桑叶收获机械,对原有规格的桑园进行了改造,新建桑园均为适合机械收获的无杆或低杆、适宜密度的桑园,推行全年条桑育,采用全年条桑收获的方法,以适应收割机作业。建议相关部门组织有关专家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统筹协调解决桑园机械化发展中遇到的农艺和其他问题,通过充分的调研试验,制订有利于桑园管理机械化的桑园建设标准,提高农机与农艺的融合度和机具配套水平。

同时,桑园机械化的必要前提是桑树种植的规模化、标准化。因此,应将发展较差的桑园生产主体转移到其他行业,将发展较好的桑园生产主体培育成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负责人;流转整合土地资源,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的生产格局,推动桑园生产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适度规模化、专业化经营,一方面可实现对桑园的集中管理,提高桑园机械及设备的利用效率和桑园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可实现与标准化、规模化桑园相适应的桑园管理机标准化、系列化的生产,达到农机农艺充分融合的目的。

3.4 多元开发与利用

目前,蚕桑资源的利用率仅占其生物学产量的1%~3%。因此,桑产业必须加强桑资源的有效利用,由单纯的种桑养蚕和销售桑葚鲜果向多元的种养业转型。相关科研单位和企业要加快桑园综合利用模式的研究和完善,进一步拓展和延长桑产业链条、增加桑产业的整体效益;政府要积极引进和培育与桑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龙头企业。

1)开发桑果、桑叶、桑枝三大资源。建议设立果桑精深加工研发专项资金,在桑果精深加工领域整合科研、教学、科技型企业等单位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开展联合攻关,重点进行桑葚精深加工工艺研究及功能型产品的开发研究,提升产品研发、精深加工技术水平和装备能力,通过建立技术链、延伸产业链,培育引导市场的主导产品。此外,还应结合本地需求,联合科研院所对饲料桑品种进行培育以及对饲料桑加工设备开展研究,重点开展桑叶精深加工食品的开发;加大茶桑产品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大力发展桑枝食用菌,以提高桑农的综合效益,达到增收目的。

2)挖掘桑树生态、文化和旅游三大功能。桑树具有绿化荒山、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防沙治沙、治理石漠化、治理盐碱地等功能。随着四川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度越来越强,在发挥桑树经济效益的同时,应大力挖掘其生态功能。同时,四川应高度重视农桑文化的传承,以蚕桑文化为支撑,深度开发蚕桑在旅游方面的功能,利用“旅游+”打造“桑乐园”等乡村生态采摘乐园,发挥南充“千年绸都第一坊”“中国绸都·丝绸第一镇”“丝绸文化公园”以及四川丝绸博物馆在传承蚕桑文化、休闲观光旅游等方面的作用。

3.5 完善推广、培训服务体系

要进一步加强种桑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使桑园生产管理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提高栽桑的科技含量和效益。

一是要健全县、乡、村级蚕桑技术服务体系,充实技术力量,健全机构。配齐乡、村技术人员和辅导员,解决专人不专职的问题,把蚕桑产业的发展、指导、协调、服务量化为指标,纳入蚕桑乡镇和部门技术人员年终考核内容、作为技术人员职称评聘的依据;对相关技术人员定任务、定目标、定奖惩,实行报酬与目标完成情况挂钩,不断提高蚕桑技术服务水平。

二要高度重视技术培训工作,依托蚕桑科研院所、蚕业学校、专家大院、院士站、创新团队的技术力量,围绕栽桑新技术、新机具,对省、市、县(区)各级业务部门和蚕桑专合组织、桑农开展不同层次的技术培训;针对桑农的培训,要讲究方式方法,建议集中培训和针对性培训相结合,培训要就近,必要时可采取上门培训的方式把技术送到桑农家中,使技术能够入脑入心。

三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蚕桑培训和服务领域,利用短信、微信、手机报等方式向桑农实时传递相关技术、市场信息,建立蚕桑行业专家库,构建桑农与专家互通平台,通过一个电话或者一条短信就能解决桑农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是健全蚕桑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桑农与政府签订购买服务协议,以实现统防统治等标准化种植、管理,推行“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种养大户(专合组织)”等服务模式;建立县(区)级蚕桑病虫害预警与控制中心,实时监测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发布病虫害情报信息、对病虫害防治进行指导;建立县(区)级蚕桑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3.6 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

首先,规模生产是稳定蚕桑产业的办法,因此,要积极培育蚕桑方面的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和引导桑农以个人或集体名义进行自主投资,采取租赁、承包、股份制、联营等多种方式,引导蚕桑资源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集中,使蚕桑产业规模化成为可能。

其次,在蚕桑业向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龙头企业的投入是实现农民增收以及提高生产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要积极引进外来资金发展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稳定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蚕桑产业发展。龙头企业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设立风险基金、二次返利等方式,使龙头企业与桑农形成利益共同体,形成适应市场经济、适应蚕桑产业发展的经营机制。

同时,根据不同地区蚕桑专合组织和龙头企业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地推广“专合组织+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农超对接”等发展模式。

猜你喜欢

桑园蚕桑桑树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马桑树儿搭灯台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桑树变身增收“摇钱树”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奶奶家的桑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