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节往复情思如初
2018-12-29苟鹭
苟鹭
南北朝时期,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写道:“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乐,心亦摇焉。”……“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玩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时节变化,阴阳转换,诗人的内心波澜往往源于大自然循环往复物候特征,四季更替的物候提醒着人们生产生活的同时,也悄无声息地触碰着诗人们最敏感细微的神经。
在浩瀚的诗歌海洋中,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诗歌数不胜数。如果说二十四节气是时间的具化,那么诗歌则是文人情感的具化。大自然的草木鸟兽感受着时节的变换,人们敏锐的察觉到其中的差别,物候的变化引发了诗人们对时间切实的感触,激发了诗人们的创作灵感与审美情怀,升华了诗人们对自我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思考。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的“雨”让诗人洪江在忧伤混沌之后感知到了透明而充实的时光。小满,“满”亦作农作物成熟,而前附一“小”则生动活泼的展现了农作物的状态,灌浆后而成熟。诗人姜明在这一时节盼女初长成,将女儿比作小麦有感而作“人生也需要灌浆,今日小满。小满过后,麦子就该熟了。”养心兰笔下的小满却是浪漫的,感知的物候特征在她的情思里“让初恋升温”。雨生百谷,赵川荣在《谷雨》里通过聆听“雷声”、“雨滴”的脚步感知万物新生、百鸟争鸣。黎凛将小暑的太阳比作“精血饱满、喜欢炫耀的男人”,而在这样燥热的时节观赏学习植物“禅”一般的沉静,“根扎得越深叶子就越安静”,形成鲜明对比,用质朴的语言道出深刻的禅学哲思。
中国古人依循大自然的规律生产生活,尊重自然、敬天顺时。二十四时节在指导人们农耕劳作的同时,人们又赋予每个节气不同的民间习俗。诗人感知万物变幻寓情于景,也在不同的习俗中寄予情思,感知世事常态、生命规律。“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古人特有的思想,翻开张世明的《清明书》,“坟头的草”“小心翼翼开放的野花”一字一句都在讲诉着对亲人的追思。刘黄强在《清明正成为我不愿提及的词》中用沉重有力的言语道出了“不思量,自难忘”。在特定的时节、特定的习俗氛围渲染下,“逝者如斯夫”的感受或许更加强烈,因此诗人的作品则更具时刻感,进而便有了我们熟知的“伤春”悲秋”……
绚烂的古代文明孕育了浩瀚的诗海,不同节气衍生出了不同情感基调的作品,体现出诗人不同的创作心里。自然万物循环往复的更替,二十四节气在时间的轨道上不停的轮回,我想诗人们关于生命的体验与思考也将在历史的长河里愈加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