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远离的乡土与勃发的诗情

2018-12-29蒋登科

星星·散文诗 2018年34期
关键词:乡土诗意记忆

蒋登科

从历史看,中国毫无疑问是一个以农业文明为核心文化的国家,在传统的诗文中,乡村、乡情以及和自然有关的事物一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题材和主题。虽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人离开了乡村,一些曾经充满活力的村庄逐渐变成了荒村,一些曾经热闹的乡村小道已经无迹可寻,一些丰产的田园成了杂草的天堂,曾经犬吠鸡鸣羊壮鱼肥的风光只存在于记忆之中……年轻的一代甚至不知道农事为何,稼穑何为,更不太关注四季更迭、月落日升、春种秋收。

但是,也许正是在这样一个转型时期,我们的诗人还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关注乡村与乡情,关注大地与泥土,由此关注来处与归宿。曾经有过乡村经历的人们,会因为城市与乡村的差异而回味过往,思索去路;经历了都市喧嚣的人们,可能会重新回望乡村的宁静与安详;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也可能会使一些人把慢节奏的乡村作为想象和向往的对象。无论是回味、向往、归去,还是叹息、批判、反思,这种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交错、碰撞,都是一种容易生长诗意的语境。诗人李元胜曾说过:“从更大的范围内说,我甚至认为,乡村生活是一个诗人必须拥有的经历,它能让一个人的心变得更温存和柔软。人在这样的心境中,会有着更多的热情,对世界的热情。”这是他自己创作经验的总结,也说出了当下诗歌、文化进行自身调整的可能方式之一——不是说每个诗人都要去写乡村、乡土,但乡村、乡土所赋予的那种情感方式,尤其是在乡村与城市、农业文明与城市文明、自然文明与人造文明、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对比与碰撞中,乡土文化对诗人想象力的拓展、对诗歌品质的纯化,会发挥不可忽视的独特作用。

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当下的乡土题材诗歌呈现出了别样的抒写方式,也衍生出了与过去有所不同的诗意和表达。在这组作品中,乡土都是远离的、记忆中的,诗人置身异乡回味乡土,以曾经的亲历者、当下的回望者的双重身份打量乡土,于是在诗意的建构上拥有了多种不同的切入角度,也获得了丰富而多样的诗意。

回到皖南,沙克没有陌生之感,倒是一切都那么熟悉,历史、文化以及千古诗篇,还有身边的一切,都在他的心里浮现,原因很简单:“我是乘风回乡的旧地主/穿行在皖南的一道道竹简缝里”,乡土记忆已经融入诗人的血脉和生命,随处落笔,都可能是意蕴浑厚的诗篇,甚至外地的“松鼠”在这里也开始思考沧海桑田,“把飞来石改成云海里的船”。袁勇的诗在格调上比较复杂,他通过祖孙的不同言行和思考,抒写了时代的变迁,从中感受到了希望和未来,“如果你一生能辨别假象,解除伪装/你就是雪夜里的火种”,其实说的是人的品性;当他假装回到孩童的世界,最终还是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人生:“我逐渐老朽的世界/只有那声不谙世事的鸟啼/才能照亮尘欲通道里的滚滚流逝之美”。几代人之间的心理对比,也许正好昭示了我们所面对的世界的变迁。这种内在的撕裂感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作品的张力。徐慧根更多地是写回忆,对乡土的记忆让他体验到了温馨,对亲情的记忆则使他多了一些沧桑之感,“用一根根的经纬换回人间烟火/细长的是母亲流不断的汗水/粗布衣上 写满岁月的牵挂与辛酸”,这就是母亲,是诗人记忆中的温馨,恰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现代版,而诗人所能做的,是“回到故乡/在父母的坟前 长跪不起……”通过这样的方式,亲情得以在诗中延续。

寇青、周春文等人的作品都涉及到对逝去亲人的怀念,贯穿作品的是亲人留在他们生命中的深刻印记,并由此感悟人生,喟叹生命之脆弱和短暂,“真怕我短暂的生命/长不过这日渐疯狂的/岁月的荒草……”包含着对母亲的深情;而在一座坟墓前,重新反思“远亲不如近邻”这句俗语,诗人好像和乡土、亲人有了更深一层的关联。黄晓平没有直接说情感的名字,而是借助和题目有关的乡村物象来表达,将平常事物延伸到诗意葱茏,既符合现实语境,又拥有诗意的提升。陈小平的作品是沉重的,他写的是对那些消失的人、物、事的回忆,以及夹杂在这种消失之间的种种梦想、失落,“沿着长满荒草的小径走向平原/挣脱旧梦。一只黄鹂的低飞/在屋檐上苏醒、歌唱”,这是记忆中的;“一些人,又一些人涌入/他们带着面具溯流而上、/顺流而下”,这是现实;记忆与现实的撞击,带来诗意的缭绕。陶代伦对回家的执着,令人感慨;而面对最后的村庄,他是矛盾的:“牧童的笛声走远了/只有屋檐上的衰草还在张扬”,故乡的记忆“正遗失堆满欲望的人流中”,但是,“那些高楼的诱惑啊/让我无法抱住这流逝的光阴”,这种矛盾是当下人都在面对的,正是因为这种矛盾、纠结,使诗多了一些沉重。

和其他一些诗人不同,王政的诗是在欣赏、赞美,他认可人与世界的和谐相处:“叫醒一脉大山/我只习惯于紧随身旁的狗和月光/在祖居的老屋。/在睡下的庭院。在那棵/从未俯首弯腰的香樟树下。”文佳君的诗有一种超脱的诗意,在南桥,他享受的是来自青藏高原的水,但在诗的背后,是诗人对人世繁杂的思考,是对“你已无力自拔”的一种回应,读懂岷江,便可以摒弃“花哨与虚荣”,可以读懂爱情和人生。他还抒写了对故乡、对亲人、对泥土的不变的深情:“我带女儿打马回到三星村/在泥土的伤口,种花,植草/告诉女儿沾土的腿脚好走路”,这是诗人曾经的经历,也希望下一代延续这样的体验。马道子的诗通过一些历史遗存,关注的是历史的变迁,诗行间流淌的沧桑之感,令人对时间的残酷、生命的脆弱顿生敬畏,“一次次仰望,一次次叩首/减轻余生的过错。短暂的日子,刻骨铭心/只有在睡梦中,我一切欢好”,如梦似幻的岁月,沉重而沧桑,在诗人的心里积淀为深沉的思索。白公智抓住特殊的季候,抒写了一种向下的、向内的、转型期的乡情,其间蕴含着对沧桑岁月的记忆,也有对故乡的深深思念,还有对未来的某种畅想。“绿皮火车/像一条虫,在慢慢吞噬绿叶,嫩枝,寸草心。/火车每挪一寸,故乡都要/疼痛一次,默念:当归,当归”,“当归”具有双重意味,是补血的药,也是应该归去的心情。

随着社会的变迁,城市与乡村的冲突与对话越来越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乡村将会在很长时间内成为人们的生命之根,而城市则是更多的人的居留之所,因此,对故土的别离和回归还会不断发生,乡土、乡思、亲情以及和泥土、自然相关的诗还会不断出现,而且会越来越和人们的现实与生命体验、梦想与情感纠结发生深度关联,从而出现一些具有独特韵味的诗篇。

猜你喜欢

乡土诗意记忆
诗意地栖居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冬日浪漫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