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创设及历史影响

2018-12-28张瑞安

文史春秋 2018年10期
关键词:军校陆军军事

张瑞安

为适应近代军事的发展演变,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应运而生。这是一所兵学科目完备、规模宏大的近代军事院校,凭借先进的军事教育理念和严格的教学训练,从1912年到1923年的12年间,培养了大批军政人才,他们在中国近代军事政治舞台上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学校的创设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临时政府由南京迁往北京,袁世凯的心腹唐绍仪出任内阁总理,段棋瑞出任陆军总长,遂开始筹划陆军军官学校的建立工作。

当时,“民国建始,需才孔殷,造就将才之地,不容一日或无”,并且,前清政府所设的陆军军官学堂人伍生及陆军中学堂学生均散处全国各地,学业未成,若不加召集复学而任其荒废学业,将造成人才的浪费。同时,民国政府本身也迫切需要创办一所军官学校,以培养陆军基层军官。为此,6月6日,陆军部正式发布通告,将前清陆军兵官学堂改为陆军军官学校。6月10日,陆军部再通告各省,请各省督署召集散处各地的原陆军军官学堂人伍生及陆军中学堂未毕业学生,于8月1日至15日间,送到北京以便人校。与此同时,袁世凯命令赵理泰负责筹办军校事宜,包括确定军校领导人员、延聘教官及管理人员,提出学校财政预算,筹备教学设备、武器、马匹等,并在北京设立了军校筹备处。1912年7月3日,陆军部决定移校址于直隶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内,因地处保定,该校被称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隶属陆军部军学司,旨在统一规划、培养初级军事人才。1912年9月公布的《陆军军官学校条例》明确规定,“陆军军官学校为造就初级军官之所,专收各兵科军官候补生,教以初级军官必须之教育”。此后,随着军事近代化的深人推进,各省亦有创办此类性质军校的设想,均为陆军部所阻止。所以,截至黄埔军校建立,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是民国建立的唯一一所中央级陆军军官学校。

机构设置

保定军官学校以校长为最高负责人,统辖教育长、各兵科科长、各科教员、学生连长、学生排长及其教职员。行政系统方面,校长之下分设本处、教授处、训育处、马术处。本处所统辖的是一般文职人员,即军需、军医、兽医、文书及其他杂役;教授处负责教学任务,课程以军事课程为主,一般课程为辅;训育处是训导部门,专门负责学生军纪风纪的维持;马术处负责马术教育的教授。

校长军阶一般为陆军少将,对陆军部负责,其职责是统辖全校职员,综理全校一切事宜。历任校长为赵理泰、蒋方震、曲同豐、王汝贤、杨祖德、贾德耀、张鸿绪、孙树林。

教育长之军阶是陆军少将或上校,其职责是禀承校长,指挥各科科长及教授处、训育处、马术处之官长,负统一教育之责。教育长之下分设步兵、炮兵、骑兵、工兵、辎重五科,每科设科长一人,其军阶是陆军上校或中校,其职责是督率教授处、训育处及马术处之各科官长,制定各科之教育计划,编纂课程并研究教学方法,有时直接教授功课。历任教育长是:毛继承、张承礼、贾德耀、程长发、刘汝贤、孙树林、赵协璋等。

本处直隶于校长,主要人员是校副官、书记、军需、军医、兽医。教授处由各学科教官组成,主要有战术军制学、兵器学、地形筑垒学、经理学、卫生学、马学及外国语学等学科之教官。训育处为训导和管理部门,由学生连长和学生排长组成,兵各科皆按学生人数之多寡分成若干连,连之下又分成若干排。马术处专门负责马术教导和马匹的管理,由马术教员长负主要之责。校本部下设5个专科,即步兵科、骑兵科、炮兵科、工兵科、锱重兵科。骑兵科和锱重兵科各设教务长1人,步、炮、工各科设科长1人,均由上校级军官充任,负责本科教学及管理。各专科以下设学生连,每连设连长1人,由少校级军官充任。连以下设排,每排设排长1人,为上尉级。全校共设13个连,其中步兵7个连,骑兵2个连,炮兵2个连,工兵1个连,炮兵1个连。

上述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初期的机构设置。1919年,军校的机构设置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废除各兵科科长,新设军事学教员长,以军事专门学科为名,分设战术教员长、兵器教员长、筑垒教员长等,各教员长对教育长负责,分管各学科教育之责;第二,学生连长改为军官生队长,学生排长改为军官生分队长;第三,军需独立。原来由校长直辖的军需改为陆军部之军需司管理。这些局部变更进一步理顺了军校的内部管理,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成为蜚声海内外的近代陆军学校打下了坚实基础。

课程设置及考核

课程分为三大类,即学科、术科和外文,此外还有汉文、算学等普通课。军事教材主要采用日本教材翻译加工制定,由陆军部统一颁发。学科分为四大类,即战术、兵器、地形及筑垒、交通。术科包括器械体操、刺枪、劈剑、马术等。保定军校采用当时居世界领先地位的德国、日本军校教学方法,采用内场与外场同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授课。教学由浅人深、循序渐进。在授课时,主要由教官口授,或以动作示范。一般分为内场、外场,内场主要是讲授教科书,外场则是学习实际操作。

战术作业是一门很重要的功课,先由教官讲授基本原理后,由教官出题,假想一种敌情,让学生们根据所学原理,用军用符号在地图上标明敌我态势,绘制成图,呈教官审评。最初是一个步兵连的兵力,随着讲课的进度,逐步增加到一营、一团、一旅,并由单纯的步兵增加骑兵、工兵、炮兵等,成为混成支队,最后到一个师的兵力。此外还要定期到野外进行摸拟战术实施演习,以巩固学习成果。每期学生华业时,还要进行各兵种联合军事演习。地形筑垒也是如此,讲授基本原理后,由学生拿起标杆、测尺、水准仪等测量工具,到野外进行实地测绘,构筑各种工事。兵器课主要讲授各种武器的性能,还要进行实弹射击。在学习中,各科还根据本科的特点,重点学习一些专业性强的军事课程。在军校开办初期,还设有经、史一类的课,目的是为禁锢学生思想。除以上这些课程外,还有卫生等课,往往不被学生们重视。

保定军校对学生之考核,主要是针对学生品行和学业成绩而言。关于品行方面,如学生所犯校规属于应令退学之事项者,校方即予开除;学业方面,如学生成绩未达升级或毕业之标准时,亦予开除。学业考核由教授部及训育部主持,一学期评定一次。学业成绩考核初分为人学考试、学期考试、毕业考试三种。后新增加平常考试一种,并把人学考试改称核定考试。平常考试分成笔记和口述两类,主要考查学生平日的成绩;毕业考试于最后一学期举行,两科不及格者降班就读,若连降两次,则开除之。在日常考核中,对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往往惩罚很严,有的学生实在难以忍受,如学生韩明章因训练过于紧张而患神经病。

即便如此,保定军校在考核中的给分标准却因教官而异,宽严很难一致。据第三期步兵科毕业的黄绍竑回忆说:“只要不交白卷,总可以给及格的分数——他们的目的,只谋课程。纸面上成绩的多少,对于学生是否掌握真正的军事技能学业,是没有决定意义的。”当然,并非每一位教官都是如此,但只要有部分教官这么做,学生的程度便会受到影响,而考试的意义也就要打折扣了。但总的来看保定军校的考核还是很严格的。

学生管理

学校建立了严格的值勤制度、检查制度、考试制度和放假制度。值勤制度分军官值勤和学生值日两种。学生值日,主要是负责连排集合、检查人数、维持课堂纪律,包括武器检查、服装检查、身体检查以及检阅后的综合性检查。放假制度规定,星期日放假一天,逢节也放假,还有暑假,除此以外,学生必须在校学习。考试制度规定,考试形式有临时考、月考、季考、期考和毕业考五种。考试相当严格,如第一期学生毕业考试,由陆军部组成一个10人考试委员会来校监考。

校方还制定了各种惩罚制度。如在训练中,对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往往要打军棍,关禁闭,搞疲劳训练。对犯有以下错误之一者,则勒令退学,即学术欠缺,无毕业之望者;紊乱军纪,屡犯规则者;品行不正,无悔改之望者;带有伤病,不堪修学者;考试落第者。其中,对屡违军纪,品行不端者,还特别规定退学后必须将历年学费及所领津贴、衣服、书籍,乃至陆小、陆中毕业证书一律追缴。

保定军校明确规定学生不得“妄议时政,私著邪说,结党聚会”和阅读“新闻报纸、闲书、杂志”,竭力倡导“军人以保家卫国、服从命令为天职”,“军人以不问政治为高尚”,甚至因此而公开惩罚“敢越雷池一步”的学生。1916年,即将毕业的第三期学生方其道,关心时政,偷看了《顺天时报》,校长王汝贤思想守旧,闻知将其关禁闭,尔后令其跪在全校师生面前,厉声斥责说:“不叫你看报,你偏要看报,你不服从命令,是不是违法?!”方其道据理争辩,反被诬为“革命党”,被毒打40军棍。

历史地位和影响

尽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仅存在10多年时间,但它创立的新型军事教育理念和训练方式,在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培养的6574名毕业生,在中国近代发展史上,居于中国军政舞台的中心位置,在中国军事近代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诚如民国著名学者蒋廷黼说:“要研究近代史,尤其中华民国近代史,必须先研究保定军校史。”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培养出众多近代军事人才。清末,由于軍事学堂为袁世凯所创,其目的也是为己所用,因此,毕业生多充人北洋军,成为北洋集团,尤其成为直系军阀形成的人才基础。例如,在1920年直皖战争前北洋军87位师、旅长中,毕业于保定学校的就有32位,其中直系将领21位,这也是直皖战争中,直系最终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

民国以后,随着新思想的涌人,保定军官军校学生对北洋集团的倒行逆施已有所觉悟,开始同情并逐步倾向革命,以至在国民党高级将领中,保定军官学堂毕业生最多,其影响推动甚至左右了中国现代军事、政治进程。据《陆海空军军官佐任官名簿》数据显示,1936年,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出身的上将占当时上将总数的25.8%,中将占31.56%,均为第一位。而到了1947年,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出身的上将上升至37.84%,仍居第一位,中将下降到15.16%,居第二位,仅次于陆军大学出身的中将人数,当然,这与保定陆军军官军校毕业生中的原中将衔升为上将衔有很大关系。

同时,在国民党最高军事机构中,也多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生担任主要职务。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军政部长、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团成员、训练总监部总监、军训部部长、军事委员会调查局局长、军法执行总监部总监、政治部部长、军事参议院院长、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国民政府参军处处长、总统府参军处参军长以及国防部部长、参谋总长、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后方勤务部部长、联合勤务总司令部总司令等,多由保定军校毕业生任职,如唐生智、邓演达、白崇禧、陈诚、钱大钧、张治中、薛岳、李汉魂、顾祝同、余汉谋、周至柔、黄振球、郭忏、秦德纯等。

在各个时期国民党军队最高领导职务中,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生一直占很大比例。据统计,从1926年北伐战争至1949年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官职尽管变换了10多次,但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生所占比例一直在28%至50%之间,比其他军校都高得多。如1926年北伐前夕,国民革命军8个军的军长、师长、团长及党代表、政治部主任,共计214人次,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生60人次,占28%;1927年蒋介石“四·一二”反共事变前,国民革命军44个军的军长、副军长、师长,共计102人次,保定军官学校56人次,占54.9%;1929年全国军队整编前各集团军改编为师,师长共56人,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生26人,占46.5%;1937年8月全面抗战爆发后,军事委员会所辖各军军长、参谋长,共167人次,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生52人次,占32.1%;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各战区司令长官、参谋长,各行营、行辕和绥靖公署主任、副主任、参谋长,共117人,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生50人,占42.7%,1949年国民党败退大陆时,各绥靖公署、军政长官公署主任、参谋长,共71人次,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生25人次,占35.2%。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为近代军校的创办培养了各方面人才,其毕业生在近代军校中居重要地位。

在黄埔军校初创时,蒋介石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王柏龄、林振雄、李济深、邓演达、沈应时等7人为筹备委员,邓演达、严重、胡树森、简作祯、钱大钧等9人组成人学试验委员会。军校成立后,蒋介石任校长、李济深为副校长,下设六部一室一厅,除政治部由周恩来领导外,其他部、室大部由保定军校生掌管。邓演达任教练部副主任、军校教育长,王柏龄、严重先后任教授部主任,林振雄、顾祝同先后任管理部主任,赵锦雯任管理处处长,钱大钧任参谋处处长,张定璠任办公厅主任,陈复、金佛庄为首届军校特别区党部执行委员。军校首期学生总队正副总队长为邓演达和严重;第一期学生总队的4名队长中,金佛庄、吕梦熊、茅延祯3人出自保定军官学校;在第三期学生总队总队长、总队副代总队长分别是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生王懋功和张治中。1924年11月20日和12月26日,军校教导第一团和教导第二团相继成立,这支国民革命军建军之始最早的部队,除由何应钦、王柏龄两人分任团长外,下属6个营的营长中有5位为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生,其中,沈应时、陈继承分任教导一团第一、第二营营长,顾祝同、林鼎棋、金佛庄分任教导二团第一、第二、第三营营长。

许多军校都乐于聘请保定毕业生作为其教学骨干。

据统计,从1924年5月建校,到1928年3月迁往南京更名为“中央军官学校”为止,在黄埔本校效力的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就有327人之多,占军校官佐、教官总数的80%,而在黄埔各分校任职任教的保定毕业生亦有534人。黄埔本校与分校合计,保定毕业生多达861人,从而形成了名冠史册的“黄埔系”中的“保定黄埔系”。

保定军校的教育体制和军事教育内容等亦多为近代军校所参考和借鉴。

张作霖于1919年2月重新设立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时,基本上仿照了保定军官学校的教育体制,设有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五科。軍事教育内容也基本分为学科和术科两部分,所用教材大部采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课本。

在黄埔军校,虽在编制上仿照苏联军事院校的模式,设有政治部、校本部和教练部等,并在教学内容上设有传播革命思想的政治课,但在军事教育上,还是基本仿照了保定军官学校的模式。黄埔军校曾计划像保定军官学校一样办人伍生队,但由于军情紧迫,不得不让考中者直接人校,黄埔军校的军事教程和训练也与保定军官学校相似。在教学内容上,黄埔军校基本沿用了保定军官学校的教材,但学时和内容都远不及它正规,基本属于速成性质。对这一点,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曾指出:“我们现在才到这地开办这个军官学校,北方的官僚军阀老早便办有保定军官学校和北京陆军大学。用我们这个学校和他们的学校比较,他们学校成立的时间很久,人数很多,器械又完备,我们这个学校所处的种种地位,都比他们差得远。”

中国近代军事发展初期,模仿了日本的军事教育发展模式,采用了陆军小学堂、陆军中学堂、陆军兵官学堂和陆军大学四级军事教育体制,从而为中国近代军事教育走上正轨奠定了基础。但在具体实践中,四级制存在的问题也很大,主要表现为:一是小学本系基础知识的教育时期,如过早地纳人军事专业教育轨道,必将影响到基础知识的培育,而基础知识的不足,最终将影响到军事学术的提高;二是在四级教育体系中,陆军小学堂三年,陆军中学堂两年,陆军中学堂毕业后,还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人伍生教育。这样,陆军军官培育的预备教育时间就显得过长,不能适应军事形势迅速发展的需要。民国政府为加快陆军军官的培养,决定缩短陆军军官预备教育阶段的时间,以适应军事形势迅速发展的需要,于是,废除了清末的陆军小学堂和陆军中学堂的教育制度,实行三级教育体系,即陆军预备学校、陆军军官学校和陆军大学。

按照上述构想,北洋政府在原清河陆军中学旧址,创办了“陆军第一预备学校”,在原武昌陆军中学旧址,创办了“陆军第二预备学校”。这两所学校,“暂时招集全国陆军小学已毕业及陆军中学未毕业之各生,授以普通科学及浅近军事学术,为充任军官候补生及升人军官学校之预备”,学制定为两年。与此同时,将原设于保定的军官学堂,更名为“陆军大学”,迁往北京续办。在保定又以日本士官学校为模式成立一所“陆军军官学校”,招收陆军预备学校毕业生人学。

经过上述调整,形成了陆军预备学校、陆军军官学校、陆军大学三级军事教育体制,而保定陆军军官军官学校处于第二级,居于承上启下的中间地位,初步形成了中国近代军事教育格局,对中国军事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猜你喜欢

军校陆军军事
陆军海战第一连
奋进吧陆军
陆军士兵之歌
军校物语
我们是光荣的军校教员
关于军校讲台上话语自由度的讨论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
世界军事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