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瑞盆麻地村:中央红军长征宿营第一村

2018-12-28钟同福

文史春秋 2018年9期
关键词:厅堂梯队长征

钟同福

(一)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于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宣告成立,江西瑞金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首府。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共中央革命根据地在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导人的正确指挥下,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4次“围剿”,期间,红色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

1933年9月下旬,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和200多架飞机,发动了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国民党大兵压境,革命形势空前严峻。然而关键时刻,中共临时中央却于1934年1月在瑞金召开六届五中全会,把“左”倾错误路线推向了顶点。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寻找新的落脚点。

1934年秋,中共中央革命根据地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相继失陷,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机会完全丧失。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主力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打算转移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10月10日傍晚,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率领红一、三、五、八、九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8.6万多人,带着中央机关大量的图书档案、印刷厂设备、兵工厂的笨重器械、造币厂的石印机、医院的坛坛罐罐等3000多副挑子,从江西瑞金的梅岗、马道口等地出发,开始了“大搬家”——长征。

这时寒露节气刚过,秋季开始,晚稻即将收割,阳光和煦,天气已告别了炎热。民间有句俗话:“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

根据中央档案馆保存的一份朱德、周恩来、项英发布的“中革军委关于第一野战纵队撤离中央苏区的命令”,又称为《中央军委五号命令》,有的文本将此命令发布的时间标为10月10日,后经考证,应为10月9日。内容如下:

一、兹将军委总司令部及其直属队组织第一野战纵队,与主力红军组成之野战军同行动,即以叶剑英同志任纵队司令员。

二、第一纵队的组成及集中计划如附表。

三、为使纵队顺利的执行任务,必须将下述事项深入地使全体人员彻底了解和执行。

1.保持军事秘密。应加强警戒.封锁消息,各部队机关一律用代字,极力隐蔽原来番号名称。关于行动方向须绝对保守秘密。每日出发前,须检查驻地,不得遗留关于军事秘密的文字。

2.为隐蔽行动,避免飞机侦炸,应用夜行军。黄昏前集合,黄昏后移动,拂晓时停止。

3.每一伙食单位应派设营员一人,由各梯队派员率领设营(第一、第二两梯队由第二梯队派员负责分配)。

4,各梯队在平行道路前进时,应在出发前两小时派出通路侦察队,侦察和修理道路。但第一梯队则于九日时派工兵连一连先行,为道路侦察队。

5,应严格遵守集合和出发时间及行军次序,不得迟缓和紊乱。

6.部队及行李的集合场应分开,选在路旁空地,不得遮断道路,妨碍通过。

7.各梯队应妥觅向导,但须绝对隐蔽自己的企图。

8.行军时要确实保持距离,不得任意伸缩。

9.在苏区内夜行军,可以按规定数目点火把行军(每一伙食单位准点三把,日祭子六担一把)。

10.道路侦察队应在道路分歧处设石灰方向路标。

11.休憩或通路发生故障时,应通知后方部队,免致久停,增加疲劳。

12.各梯队应派收容队,收容落伍病员。最后梯队负责消灭路标,并派拦阻队防止逃亡。

13.应带四日份米粮。

14.所有重病员一月难治好的,概送第四后方医院(九堡之下宋)。务于十日午十时前送完。

巧.各梯队首长应严格检查行李、文件担数,非经批准不得超过规定数目。

16.到达集中地后,即用有线电话连络。在万田与万田、麻地ia7接长途电话线,架设电话,并置总机。

右令

诸梯队长

主席 朱德

副主席 周恩来 项英

根据这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的命令,中革军委、红军总司令部及其直属队组成第一野战纵队,由叶剑英任司令员,其中第一梯队彭雪枫负责,由总部一、二、三局,无线电三台、电话一排、警备连、工兵连(已先一天出发)、运输二排组成,于10日17时在梅坑出发,代号“红星”,第一天计划行军25公里;第二梯队罗彬负责,在田心圩于10日18时出发,代号“梅坑”;第三梯队武亭负责,于石门圩10日18时出发,代号“小松”;第四梯队陈赓、宋任穷负责,于九堡圩10日17时出发,代号“公馆”;从安排表可以看到,第一、第二、第三梯隊都经过沿坝、麻地村。

以上情况,从一些党史资料可以查到。可是,关于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第一个夜晚是在哪里度过的?至今没有发现详细具体的记载,因此大家都不是很清楚。笔者经过多年考证,得知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第一天晚上是在自己的老家——麻地村安营扎寨的。

麻地村位于江西瑞金市万田乡东部,距乡政府驻地约10公里,离瑞金城约34公里。古时候粮食计量单位以十斗为一石(担)计量,万田乡因产稻谷万石而得名,因此有“瑞金粮仓”之称。麻地村紧邻高围乡(即现在的云石山乡)。当年中央红军长征从云石山出发,就是想避开大路的国民党控制区,沿着帮坑的羊肠小道,缓慢前行,骄肩累迹,第一站就经过麻地村。

麻地,据老人说以前这里盛产苎麻。在过去,苎麻是用来纺线的,因为客家人嫁女儿,除了要做大量的布鞋作嫁妆外,还必须要准备几斤纳鞋底的绳子、几斤苎麻纺的线作嫁妆,甚至还要准备丝线供日后挑花绣朵用,苎麻在麻地村的田头地角随处可见。麻地村有10个村小组,分别是里子坑、黄狮寮、芭蕉塘(桃树排)、铜盆岭下、麻地圩、吴花园、大南坑、小南坑、黄狮吊、金岗岽,约呈“U”字形分布在各个高高低低的山坳里。里子坑是第一个村小组,处在“U”字的末端,而“U”字的底部是村部所在地麻地坪小组。

清同治《瑞金县志》曾记载:“溪曲偏逢市,河边十几家;赶圩人散早,初地酒难赊。俗尚应余朴,乡音渐觉差;故园知不远,三径菊曾华。”这首诗所描述的就是麻地圩的乡土风情。近几年,在笔者寻访之下,村里的一些老人讲述了许多当年红军在麻地村的故事,再加上寻找到的一些当年红军的行军安排表.使笔者对当年红军长征时的行走路线以及他们行军第一天夜晚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度过的,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还原了当年长征第一天的真实情况。

(二)

1934年10月10日,农历九月初三傍晚,中央红军从梅坑、梅岗、马道口出发,跨过沿坝河,顺着一条小溪从帮坑进,经牛角湾、片塘、下稿排,沿着陡峭险峻的下洅子,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地方爬上流水坑岽后,又从荷树岽下山,下完坡就是麻地圩,如今走万云公路也不过20多公里远。三四十年前笔者从家里挑柴去赶高围圩的路上,在牛角湾歇息时,多次听过老人说,当年红军挑着东西在这条小路上络绎不绝地走了7天7夜。这与后来的史料记载是符合的,当年红军长征“大搬家”式的轉移,随军东西多且行军速度慢都是事实。

当天晚上,红军下了荷树岽来到麻地圩。这里是一个不大的地方,主要居住有钟、刘、吴等几姓几十户人家,这里的村民和南方其它地方的客家人一样,每一个家族都建有许多祭祀祖先的祠堂、宗厅。红军长征的第一夜,红军战士们把麻地圩的宗厅、私厅、钟氏厅堂、刘氏厅堂、白果树下的厅堂、吾花园的厅堂都住满了。当地老百姓把红军来了称为“红过来”,国民党来了称为“自过来”。国民党来的时候,那些官兵耀武扬威,欺压老百姓,大家都躲之不及;红军来的时候,士兵们大都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和老百姓相处得很好。

这天晚上,村民钟运贵家里接待了他的一个老朋友——毛泽东。原来,毛泽东曾经多次到过麻地,和村民钟运贵早就认识。那是在红军还没有开始长征前的半年中,毛泽东来来往往麻地有月余之久。当时毛泽东几次来麻地村都住在村民刘逢洲家的刘家厅堂,而钟运贵就住在刘家厅堂旁边,钟运贵由于家里穷,打土豪分田地的时候,农会将刘家厅堂旁边的一间房子分给他。一个原本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贫苦农民,在红军的帮助下分到了房子,心中对共产党充满了感激。毛泽东到麻地的次数多了,钟运贵就和这个大高个子的红军邻居认识了。两个人经常促膝长谈,钟运贵由此和毛泽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钟运贵当时除了给人做短工外,闲时以捉甲鱼、抓泥鳅黄鳝换点钱用。钟运贵从毛泽东那里知道了当时中国的一些事情,决心为红军做点事。当时局势不稳定,毛泽东让他利用捉甲鱼的村民身份到隔壁的茶亭村、九堡圩等地打探白区国民党的一些情报。期间,毛泽东曾到九堡的铜钵山扩编红军,钟运贵还为其带过路。

钟运贵回忆:毛泽东第一次来麻地的时候,白果树下的屋背修筑了一个岗哨,在山顶的至高处还挖了圆形的战壕,后来毛泽东再次来麻地时,晚上时常也会去到那里看看。毛泽东返回瑞金高围时,钟运贵很想跟他一起去当红军,但毛泽东对钟运贵说:“只要坚定自己的信念,留在麻地收集有关国民党的情报和上战场的工作同样重要。”

这次毛泽东是随着大部队长征行军途经麻地村,他个人的行李依然简单:一袋书、一把油纸伞、两条毯子、一件旧外套、一块旧油布,这回住在钟运祥家的钟氏厅堂的右上厅。大家要问,这次毛泽东为什么不住在老地方刘家厅堂,这两个厅堂相距也不过100多米,笔者估计这是先前到达的警备连安排好的。根据钟运贵老人回忆,厅堂侧边还放了电台,这天红军来了以后,所有山头路口都布置了哨卡,村里的人都不能够随便外出。

钟运贵和毛泽东再次见面,因为是老熟人,钟运贵便主动过来和毛泽东聊天,晚上亲手为其铺了木板床。当地老百姓把红军当成自己的亲人,见红军忙碌地埋锅做饭,就纷纷端出红薯干给红军吃。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中央军委五号命令》第十三条:“应带四日份米粮。”晚上,红军向钟运祥家征购了4担稻谷,钟运祥一家在大厅里忙了一个晚上,将稻谷砻好筛干净,交给红军战士。

长征路上的第一夜,周恩来住在白果树下刘逢洲家的刘家厅堂,就是毛泽东之前往返麻地时多次住过的地方。

第二天,有的红军从吾花园的白地岽往沙心方向出发了。连续几天,红军源源不断地经过麻地,先来的走了,后到的住下休息,毛泽东在麻地住了两三天才离开。

据钟运贵及刘仁辉等老人回忆说,当年红军路过村里时,村子里去参加红军的年轻人至少有100多人,除个别在长征途中受伤返家外,其余全部战死在长征路上或者解放战争中。村里有些人如刘仁照,是当年的苏区干部,红军转移后他留在后方工作,因为家里有人参加红军,1935年他和刘文煌等另外几个苏区干部被国民党抓捕,他们奋起反抗,被杀害于豆坑子山坳上。刘仁照的同胞兄弟刘仁烈等都是在长征后和家人失去联系的。

吾花园的梁发娇老人现在已80多岁,她说,她家公吴士析、叔叔吴登林两兄弟因为家里穷,生活苦,自愿参加了红军,族人当中参加红军的还有昊士庆、吴士祁等。

(三)

现在的金岗岽小组,是麻地村最偏远的一个地方,与于都县的沙心相连,是当时沙心通往九堡的必经之路,现在在这大山中,依然能够看到古时的石砌官道。全山村一脉姓修,当年总人口不到30人,现在大家都迁往其它地方去了,村民修才煊说,当年村里去参加红军的就有五六人,有修聪通、修聪连、修明峰、修明荷等。

他说:“我的父亲修明荷,于1933年参加红军,第二年在福建长汀河田出发往兴国方向开拔,8月在兴国县高兴圩战役中受伤,当时的所属部队番号是红军第一军团一师一团一营一连一班,因战伤留在后方医院治疗。因当时伤病员太多,无法用担架抬着跟部队一起前进,有的伤员需人搀扶走路,部队在途中就把一些伤员交给群众,待伤病员疗养好后各自回家。我父亲一路乞讨,回到万田半塅村时伤势严重,被当地好心人袁上进收留在家养伤,第二天被该村的地主袁国泮发现要把我父亲杀掉,后袁上进老人护送我父亲到万田与沙心交界的鸟苓岽才分手。回到金岗岽家里后还要躲躲藏藏。解放后,我父亲被评为二等乙级伤员。”

修才煊告诉笔者,当时金岗岽还是红军的后方医院。他们也不知道是哪个番号部队的后方医院,只知道是由修氏宗祠改建的,因为这个宗祠所占位置从大路和村口都看不见,隐蔽性比较好,估计正因如此,所以才选择在此建立医院,有利于伤病员医治养伤。红军长征部队离开后,国民党的部队随后一把大火将医院全烧毁了。解放后,人民政府派人来过调查落实此事,还于1960年代拨了2000斤谷子和几百块钱修复该祠堂。

长征路上第一天夜里,有一支红军部队来到了麻地村的芭蕉塘小组桃树排屋子,在这里扎营了一天一夜,离开时在宿营地留下了大量子弹壳,为了不给国民党军队的追踪留下痕迹,村民钟益清带领大家把扎营地遗留的子弹壳收集起来,掩埋在桃树排的一棵桐树下,并告诫村民绝对不能将此事传出去,保护了村民安全和红军的行踪。

村民钟天清说:“我父亲钟同桂是被同乡钟运湖动员去参加红军的,后来在长征途中牺牲了,我当时还在母亲的肚子里,父亲是3月份去当兵的,我5月份才出生,从未见过父亲的面。”

据老人说红军离开麻地时,沿途群众端茶送水,依依不舍。红军并不是全部沿着现在的麻地往万田圩这个方向走的,如果是沿着麻地一茶亭一板仓一万田的河沿直下,路相对要好走一些,可这支大部队是从吾花园的白地岽上金岗岽往沙心方向走,从沙心再下万田到于都集结。只有第一梯队两个电话排,带着40公里长途电话线直接从梅坑经西江、黄麟奔于都,可见红军长征一出发就决定拣小路走。

1934年10月10日,就从这一天起,中国革命开始从错误与失败走向伟大的转折,走向最后的胜利。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革命的壮丽史诗,它的第一笔,在这里开始书写,其历程、其精神不朽。记住这一天,长征路上的第一夜。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瞻望征途,豪情满怀。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关心帮助下,昔日贫困落后的麻地小山村迎来了脱贫致富的新曙光。如今的麻地人民,人穷志不穷,频加马力奔新路,正朝着建设“中央红军长征宿营第一村”富裕和谐秀美新麻地的目标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厅堂梯队长征
国庆70周年阅兵式空中梯队解读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秋夜(1)
当前国企深化改革形势如何构筑人才梯队
登堂入室
基于李代数sl(m+1,R)的多分量扰动AKNS孤子梯队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一整夜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