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是大帝,他也有真性情

2018-12-28王菁菁

中国收藏 2018年7期
关键词:题跋乾隆书画

王菁菁

专家有话说

易苏昊

内地艺术品拍卖行业“元老级”人物之一当年《石渠宝笈》的概念被引入拍场,就是由他主导的。解读乾隆,他的视角比起常人更为深刻。

“人们常说康熙大帝,我看也应该称乾隆大帝才对。”

“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去评价一位历史人物,都要以史为镜。”

“《石渠宝笈》背后是文化血脉,这样解释你就能理解乾隆的煞费苦心。”

说来也怪,在采访完易苏昊先生的好几天里,笔者脑海中时不时地就会蹦出这样两句话一一

“肩舆莫羡陶彭泽,此子翩翩亦可人。”

这或许是应了“心有所思,便有所想”,因近来要做有关乾隆皇帝的策划。而这句话,恰恰出自易先生公司展厅中央所悬挂的一幅画中的乾隆御题,全文如下:

漏泄春光香雪枝,高朋坐待莫嫌迟。奚僮翘首胎仙下,应是逋翁返棹时。梅鹤天然称隐沦,危亭湖畔与谁邻。肩舆莫羡陶彭泽,此子翩翩亦可人。

一一乾隆丙寅首春御题

出于“码字狗”的职业本能,一眼见此画,注意力便被这段题跋所吸引。它所流露出的那种中式浪漫,即对“天人合一”尊崇之快意,又岂是一句“风雅”二字能够道尽?所谓大气,惟有心中真正能够容纳千山万壑,才能如此洒脱不羁……

读得入神,甚至都差点儿忘了这幅画出自清代书画大家董邦达之手,名为《孤山纵鹤图》。

从书画的角度切入认识乾隆,易苏吴先生无疑是一位绝佳的采访对象。他考古专业出身,曾在国有文博机构工作多年,后又转战拍场,是内地文物艺术品拍卖行业的“元老级”人物之一。更重要的是,内地书画拍卖对“石渠宝笈”概念的认识,最初就是由他主导引入的;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内地拍场上呈现的有《石渠宝笈》著录的书画,至少70%都是经他之手,同行因此送绰号一一“石渠宝笈专业户”。

作为“80后”的我们看乾隆,“戏说”的影响实在太深。能与这样一位对正史如数家珍的专业人士畅聊,的确是可贵的机缘。当然,这也并非《中国收藏》杂志第一次采访易苏吴。不过,此次他全然没有拘泥于谈艺术技法本身,更多地是以书画题跋切入,强调乾隆的文治武功、以史为鉴,这倒是有些出乎我们原本的设想。但仔细体会,见字如面、读画即读人,尤其是隔空评价一位历史人物,如果不去尽可能地“设身处地”:他的成长环境、他的心胸志向、他的那些“得已”与“不得已”……那么任何结论都会是片面的。

何况,想要了解乾隆,还真需要有那么一些“性情”。

那么,易苏昊如何解读的呢?

解惑之一:关于格局

应该实事求是地给乾隆一个非常客观但是肯定的评价。在我看来,他是一个伟大的帝王,在文治武功方面有着巨大贡献,这是历史上很多帝王都无法比拟的。

可以说,如果没有乾隆,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四川以及贵州的一部分,还有广西、云南和台湾。乾隆打下了中国大半壁江山,他对中国今天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是有着巨大贡献的。很多人都知道俄国的彼得大帝,什么样的历史人物才能被称为“大帝”?一个很重要的判断依据就是对国土疆域的守卫与扩张有所贡献。我认为相比起康熙大帝,应该称乾隆大帝才对。

启功先生和我的老师史树青先生曾经教育我们,说“见人见物”,就是通过一幅画和书法,把这个人与历史、典章制度和艺术联系起来,那么你再读他的题跋和诗,会给你更多想象力与提示。比如乾隆写的《哀明陵三十韵》,我们看到的是从明十三陵建立的过程中,乾隆如何赞永乐皇帝,并且历数了明朝皇帝的丰功伟绩,同时指出了他们的弱点和败笔之处,分析明朝是如何丢了江山,以此告诫后来的继承者,要重视和注意些什么。

还有他曾在《御制十全记》中写道:“乃知守中国者,不可徒言偃武修文以自示弱也。彼偃武修文之不已,必致弃其故有而不能守,是亦不可不知耳。”写得非常好,让人看到了他的胸怀、视野和对后人的警诫,读起来不由自主地就会被感动。我曾经把带有这段题跋的手卷做成复制品送给了国防大学,大家看了都深感受益。“守中国者”即守卫中国疆域领土的将领和战士们,这是乾隆对他们的告诫。所以国家要强军,这即便放在今天来看也是有现实意义的。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中国书画一个显著的特点,使得跟西方油画相比,中国书画更像是哲学书画。我可以说出很多乾隆在古代书画上的题跋,有的是他对画的理解、有的是他用诗来表情言志、有的是讲典章制度和历史,还有的是描述画的本意。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知识结构与格局,更重要的是能看出他的修养层面,无疑他是一位非常成熟、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帝王。因此不要简单地去看一个书画题跋,短短数十字数百字中却彰显了天地之大、历史之久、文化之丰富,太了不起了!

解惑之二:关于用人

我是学历史考古专业出身,考古研究的是人的行为学,行为又是受思维支配的,他在想什么?为什么这么想?置之于历史与自然的环境中分析,他应该怎么做?每个人在历史上都有两面性,乾隆也是如此,没有必要过多去挑剔他。

因此,无论是从哪个方面去评价一位帝王,最终应当更多从历史角度去看待其对國家、民族的贡献。被《石渠宝笈》著录的徐杨《平定西域献俘礼图》卷,描绘的就是70多个国家来朝见乾隆的情形,里面包括现在发达的西方国家英吉利、法兰西等等,可见乾隆王朝当时在世界上的强大,无法比拟。

而且,这种评价除了他本身,还要看他身边常相处的人。一个伟大的帝王,不会用庸才。就拿乾隆手下的艺术家来说,比如张宗苍、董邦达等等,你以为他们没有官衔,仅仅只会写写画画?他们中有的是当过侍郎、做过尚书的。他的大臣上马能作战,下马能吟诗作画,都是文武全才,相当了不起。

清朝有本《七百名贤传》。我每每读起当中乾隆本朝的大臣,总是会有很多感慨,有时候甚至会泪流满面。比如写到和砷与福康安受命筹划集师抗击进攻西藏的廓尔喀(今尼泊尔)军。他们从青海领兵出发,顶风冒雪5个月走到拉萨,在拉萨附近发起7次战役,七战七捷。你想想,以当年的条件,顶风冒雪,这是一种怎样艰辛的征途?更何况作为主帅的和珅与福康安早已不再年轻。这就是强大的国家气场!说到这里,你还认为和珅仅仅只是影视剧中刻画的那种奸臣形象吗?

解惑之三:关于文学艺术修为

除了政治理想,乾隆对文化的贡献同样不可小觑。当然,作为皇帝在管理国家的时候,会有着意识形态方面的控制要求,但这并不难理解,历朝历代皆如此,过于苛求地去看待某一个人显然是不够客观的。

就拿他的艺术修养与才华而言,绝对是个伟大的艺术家。按照文艺复兴的标准把艺术分为6个门类:音乐、舞蹈、诗歌、绘画、雕塑与建筑。以诗歌为例,乾隆一辈子做了4万多首诗,这种勤合是什么概念?《全唐诗》才3万首。他作诗的品位涉及到历史、典章、制度、掌故、人文、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个领域,这种知识结构的全面当时很多大专家与学者都难以比拟。

他又多才多艺。当年达赖、班禅来朝圣,他提前一年学习梵语。等到他们来的时候,与之用梵语交谈,把对方感动得痛哭流涕,说“大皇帝真是关爱”,所以诚心诚意信服;他为了香妃学习维吾尔语,一年之后与她对话,香妃的眼泪马上就下来了……这些与和珅都有关系,和珅是个才子,他自己先学一句再教乾隆一句。

你想,作为皇帝,天下都是他的,但他并不是一味地张狂和霸道。放在大的历史层面来看他,他的眼光、眼界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他的文学修养、艺术修为在清朝几乎少有人能与之相提并论。现在有人说,乾隆的书法不好,我认为说这话的人就不懂古代书法。乾隆是以中锋来写的,所谓中锋不倒,即用手执笔,笔必须是竖着而不能歪斜,悬腕靠肘部运动来书写,不能翻腕。这挺难的,不信你可以试试。

米芾、黄庭坚、董其昌……各大家的书法乾隆都临过,都能熟练掌握。你看他把最为经典的三件书法作品《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作为他书房斋号,就能看出他对书法的重视;所有《石渠宝笈》著录书画上都有他的“三希堂精鉴玺”这方印,说明他对文化的重视。

收藏就是一个玩儿,就乾隆而言亦是如此,所以他喜欢钤印,这是他作为帝王本性的彰显,而且大家别忘了,他是完全有资格来钤的。乾隆钤印很讲究,并非随意加盖,往往是表明他的志向与信守的。比如“乾隆御览之宝”作为帝王用玺,“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则意在让子孙传承珍贵的文化遗产……他的玺印不是所谓的闲章。

再说乾隆所用的印泥,原料来自金沙江,人们在枯水季节淘沙选出黄膘(即发金黄色的朱砂)制印,一年也仅够进贡一担。黄膘做成的印泥红中泛黄,很漂亮。我曾经手过一张董邦达用藏经纸画的《静寄山庄》,乾隆在上面做了38首诗,加盖了38个玺印,那是我见过乾隆大小章最多的《石渠宝笈》著录书画,非常珍贵。

解惑之四:关于《石渠宝笈》

我对《石渠宝笈》的钟爱不光只因为它是皇家收藏,更多是出于对中国古代书画的热爱。任何一个艺术品门类都要讲究流派与传承。以中国书画来说,《石渠宝笈》囊括了从宋元到明清乾隆本朝的名作,给后人展现了历史长河里的文化元素和营养,让人流连忘返,以此加深对中国古代书画的认识和理解,时至今日都是不可忽略的文化标尺。

这四个字可以这么理解。“石渠”是汉代皇家收藏宝库的地名,“宝笈”是皇家的账本,组合在一起意为“皇家收藏宝藏的账本”。自乾隆开始编撰,《石渠宝笈》从初编到续编,在乾隆初年完成,三編主要是在乾隆晚年,后续则由嘉庆完成。当时帮助乾隆编撰《石渠宝笈》的都是著名学者、大专家,他们对古代书画的甄别筛选标准都是比较高的。被《石渠宝笈》著录的书画上可以看到很多乾隆的御题诗,来描述自己对这件艺术品的判别、鉴别和喜爱。

上世纪90年代我进入拍卖行业后发现,很多公私收藏都有《石渠宝笈》著录的古代书画露面,但鲜有人重视。于是我就借助拍卖对《石渠宝笈》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著录的古代墨宝来进行宣传,希望引起藏家重视,通过商业价值把真正的历史价值体现出来。今天看来,《石渠宝笈》成为一种市场标杆,这是让人欣慰的。

再说个小例子。之前有藏家找到我,表示想出让手中一件带有乾隆御笔的作品。我看了以后发现,其题跋的内涵是关于乾隆和六世班禅的故事。乾隆很欣赏六世班禅,班禅进京讲经,后来不幸感染天花,在北京去世了。乾隆非常伤心,命人用黄金为六世班禅做塔,一路护送到扎什伦布寺。之后乾隆有次到五台山,在作诗的时候见景触情,想起了六世班禅,便提笔写进了诗中。这位藏家手中作品的题跋,说到的就是这个事。于是我请人把两人的交情故事写了出来,结果这位藏家读后,就立即决定不卖了。

所以我们今天卖的是艺术品,实际上做的是文化和文明的传媒工作。一件艺术品达到能揭示人类发展、成长过程的层面,就已经上升为文化遗产的境界了,与普通的艺术品不再同日而语。《石渠宝笈》是中国古老文化传承到今天的集大成者,其背后是文化元素、血脉与传承。从这个角度来解释乾隆对中国文化的尊重、继承与弘扬,你就能理解他的煞费苦心,他的伟大和了不起。

猜你喜欢

题跋乾隆书画
这样的乾隆你想不到
纪晓岚戏乾隆
乾隆:当最牛点评师都是被逼的
唐山博物馆馆藏《史梦兰行书题跋手卷》考
小小书画廓
中国画题款中的钤印艺术
论刘克庄词学理论管窥
老翁妙对戏乾隆
梁启超藏书题跋述略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