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想象 两驾马车 课堂高效
2018-12-28张运荣
张运荣
摘 要:初中语文课堂要达到高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显得特别重要,文章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能力做了一番探索。
关键词:初中语文;思维想象;课堂高效
新课改进入四川教育阵地,已达到了繁荣阶段,课堂教学模式与师生关系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课堂的追求也从有效向高效发展,而当今教育教学模式下,要追求课堂高效,近30年的教学实践让我反思,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力与想象力。
一、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的变通力是指不同分类或不同方式的思维,从某思想转换到另一思想的能力。发散思维的变通性需要借助横向类比、跨域转化、触类旁通,使发散思维沿着不同的方面和方向扩散,表现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和多面性。在阅读教学中,我常常根据文学作品内涵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我在《石壕吏》的教学中,训练一开始就冷场了。当时,我是这样启发学生的:“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国家之一员,老翁逃避兵役,这种做法合适吗?”此言一出,立刻有学生答道:“不合适,当国家有难时,任何一个人都应该挺身而出,为国效力,要是人人都这样,国家就完了,这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行为,我们应该批判。”话音刚落,那边就立刻有人针锋相对地反驳:“要是人人都战死沙场,这个国家不照样得完吗?何况,这家人为国家做出了那么大的牺牲,国家就不能体恤他们一下吗?”就这样,就引发了学生对于当时战乱的思考,也自然而然理解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使教学步入一个新的境地。
但是,需要注意,教师只是启发,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而应该把广阔的发散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老师的启示中开辟新的思维通道。
(二)注重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敢于“反其道而思之”,从问题的反方向深入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得出新见解。例如“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常常批评缺乏自知之明的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反方向思考,“弄斧就要到班门”,从而得出新的观点:“要敢于向权威挑战”,“这样便于找差距,向高手学习”。教师在启发学生逆向思维的同时,应向学生强调逆向思维要揭示题目的内涵,要合情合理,不能随意求异,随意逆向;同时强调逆向思维虽要立意求新,但不能脱离实际。
二、注重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一)巧妙融入音乐引发学生的想象。在教学中能恰到好处的利用优美的音乐,往往能找到开起学生想象之门的触发点,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和无限的遐思。例如,在执教《春》时,在学生初步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仔细欣赏钢琴曲《寂静之声》,结合自我生活体验,发挥充分的想象,通过音乐,感受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是如何的美好与柔美。我们还可以进行音乐作文,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想象一幅夜景,并据此想象作文。
(二)巧妙融入文字画面发展学生的想象。创新离不开想象,培養想象力的方法很多,如让学生续写故事的结局,运用插图绘图启发想象等。在一段优美音乐的渲染中,让学生闭目想象,并以诗化的语言描述诗意,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想象体会古诗的意境。例如人教版《清平乐?村居》一词中通过对一个普通农家的描写,展现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农村生活画面。同时也表现出作者的情趣。在教学中我先采用了范读和学生练读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对诗歌的韵律美有一定的体会。这时我便要求学生把眼睛闭上,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描述古诗词的意境:“小溪潺潺,碧草青青,低小的茅屋,忽听见一阵委婉动听的谈笑声,大概是一对青年男女在谈情吧,但是一看,不仅有些惊奇:原来是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年夫妇!老人的大儿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中男正在编织鸡笼,各自埋头劳动,只有最小有一个,由于年纪太小,不会劳动,正躺在溪头剥蓬吃呢!”经过教师的描述,将学生带入了词中描写的景色之中。然后又提出要求:现在请几名同学到黑板前面来,用你们的彩笔将你们想象中的景画出来!其他同学在自己的本上画,不一会儿,一幅幅作品就诞生了,那覆满荷叶莲蓬的清溪,低小的茅屋,如茵的青草,旺盛的豆田,闲适的老人,勤劳的青年,顽皮的少年,都出现在学生的画图中。学生在经过自己作画的过程中,不仅感悟到了诗的大概意思,而且使学生养成了联系实际进行想象的习惯,在理解语言中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巧妙引导学生质疑提高学生的想象。“一千个读者眼睛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本人应该脱去陈旧的外衣,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诠释,深入的思考,不能仅停留在教参的某些粗浅的解读和大致概括上。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在允许学生充分思考,有自己见解的同时,对学生思维的偏差给予及时的纠正。
如我在教学《孔乙己》时,结尾处有这么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很显然,句中的“大约”与“的确”是一组矛盾词语,准确理解这对矛盾词语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的重点。因此,可抓住这一对矛盾词语进行质疑——议疑——析疑——解疑:孔乙己既然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没有人关心他,谁能确切地知道他是死了,还是活着,只能说“大约”;孔乙己又是一个好喝懒做的人,只要有一口气,就是爬也要爬到咸亨酒店来喝上一口的,然而从初冬到年关,到第二年的端午,再到中秋,又到年关,始终没见孔乙己来,看来孔乙己并非“许是死了”,而是“的确死了”这是很合乎逻辑的。结尾处这看似矛盾的词语更加含蓄、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无疑这也加强了小说对吃人的封建制度控诉和鞭挞的力量。
要使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高效,我们得打持久战,反思战,当然,更要有源源不断的知识“活水”来激活我们,提升我们,新课改的初中语文课堂上,培养好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能力这两驾马车,才能在新课改的蓝天下书写方方正正的为师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