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课堂中作图训练能力的形成培养
2018-12-28王琦
王琦
摘 要:小学科学课中涉及许多观察与实验,作图是记录观察与实验的重要手段,也是帮助学生建构清晰的科学概念、发展思维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途径。但是当前小学生在作图的过程中存在画图积极性低、画图不准确等问题,抑制了小学科学课堂效率的提升。本文从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和精做细化三个方面出发,分析和探究小学科学课堂中作图训练能力的形成和培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作图训练
作图是学生探究知识和形成认知的重要方式,也是一个由直观认知到抽象再现的思维加工过程。因此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作图训练至关重要,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建构基本科学概念,也能加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为学生在中学阶段理科的学习奠定基础。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科学作图能力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探究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进行作图训练能力的形成培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作图欲望
在小学科学中的作图很多时候是以图画的形式记录科学观察的结果,很多学生对观察结果没有具体形象的认知,导致很多学生觉得作图很难,对作图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失去作图的欲望。因此,小学科学教师首先为学生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将学生需要观察的现象、实验过程、基本概念等内容制作成电子课件,适当插入图片、视频,以更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优化学生的观察过程,让学生形成更具体直观的认知,进而激发学生的作图欲望,自觉进入到直观认知到抽象再现的思维加工过程。
例如,在教授《不一样的电路连接》时,为了激发学生们的作图欲望,了解在学习过程中作图的重要性,笔者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了直观的教学情景,首先笔者通过视频实验为大家演示了两种方式使小灯泡通电发光的电路连接,当学生们看到使小灯泡发光的两种连接方法后,纷纷产生疑问,然后笔者向学生们介绍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区别,待学生们对两种电路图有所了解后,笔者让学生们根据多媒体展示的电路尝试画出电路模型,任务下发后,学生们兴奋的展开了画图。这样,在小学科学作图教学中,笔者通过创设直观情境,激发了学生作图欲望,增强了学生的感官认知,培养了学生作图意识。
二、化静为动,感受图形形成过程
小学科学课程中包含许多的概念,对这些概念理解通常是学生重构认知的过程,而科学实验是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的过程,科学中的作图是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因此小学科学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科学实验的观察的静态过程,更要化静为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一边实验一边让学生以图画形式记录,这样才能使学生感悟图形的形成过程,掌握科学基本概念,在作图训练中不断提升作图能力。
例如,在教授《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时,为了增强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笔者上课后将全班学生进行了分组,以4人一组的形式进行任务探究,小组分完后,笔者为每个小组下发了若干张卡纸,然后让学生们设计能够承受一颗螺丝重量的“模型”,任务下发后,学生们开始在草稿上设计模型,然后通过画出的图形再用卡纸制作,反复操作后,学生们得到最终成果,随后笔者随机抽取小组作品,让学生们进行展示和解说。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们通过自己创造了来解决问题,感受图形形成的整个过程,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们的综合能力。所以,在小学科学作图教学中,笔者通過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到了图形形成过程。
三、精作细化,培养良好作图习惯
当前小学生在作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诸多问题:作图不规范、作图敷衍了事,因此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图习惯至关重要。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学生仔细观察科学实验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进行及时记录,将所观察的结果进行作图,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观察,最后将几次观察记录的结果进行比较。这样让学生学会分步骤地仔细观察、分别记录、集中比较的方式,养成良好的作图习惯,才能够将科学实验中的细节充分体现出来,避免重复观察和画图错位,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小学科学这门学科中,许多知识都与数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科学中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更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学生们作图过程中就需要他们精作细化,培养学生运用科学记录图的意识,提升学生科学作图的能力,引领学生适时画图,从而完善学习科学课的方式,提升学习科学课的实效。
总之,作图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文字无法记录的探究结果,因此加强小学科学课堂中的作图训练是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必要途径。小学科学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和精做细化等方法加强作图训练的形成和培养,引导学生以画图的方式进行记录和分析,完成探究的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和综合素养,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也为小学生将来中学阶段理科的学习打好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高云玲.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学周刊,2018.
[2]杨静.画“图”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J].中国教育学刊,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