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材中我国女性形象的塑造与演变
2018-12-28田杰
田杰
摘 要:历史教材作为传递知识和主流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学生“三观”塑造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分析2007年人教版7本高中历史教材所塑造的中国女性形象及其变化,以期更好地了解不同时期中国女性的形象、作用和地位,为相关研究抛砖引玉。
关键词:历史教材;女性形象;变化;独立
一、引言
历史教材记载了人类文明的历程,是后人知晓古今中外史实的重要媒介。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观念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女性已不再是男性的附庸和所属品,男女平等成为当代的主流思潮。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回归历史教材,分析不同时代的中国女性形象及其变化,可以更好地认识女性在历史中的作用。本研究选取2007年版的7本高中历史教材作为研究对象,包括3本必修和4本选修,即必修1、必修2、必修3、选修2、选修4、选修5和选修6,试图从女性的人身自由、社会性别角色和身份等方面探究历史教材塑造的不同时代女性的形象及其变化。
二、文献综述
当代形象学指出,他者形象不是其现实本身,而是形象的塑造者根据自己的认知与想像建构出来的。已有的教材研究主要分析人物性别,关注教材中男女性别比例失衡、性别歧视和性别刻板印象等问题,很少关注不同时代女性形象的变化。如郑新蓉、杜芳琴等对教科书中男女主角的数量、职业、能力、性格等进行比较,指出教材确实存在着明确的两性特征模式。史静寰也指出现行教科书中男女人物比例严重失衡,人物的职业、性格、行为等刻板印象严重。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女性形象分析
1.古代女性的形象。男性附庸的形象。在人类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除去短暂的母系社会,男权文化统治至今,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庸,无人身自由,处于从属地位。通过对历史教材中的女性分析,发现其形象的塑造大都是服从于男性的,是柔弱的,“男尊女卑”的思想使得平庸的男性在女人面前更具神化色彩。
家庭主妇形象。传统文化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布局,男性的期望就是把女性限制在家庭中,为家庭服务。“男耕女织”中的耕者即男性,他们不仅拥有土地、房屋等财产,而且在家庭享有至高无上的自主权、裁决权,甚至主宰着女性的意识;而女性也就是织者,则在家庭中处于从属地位,她们服从丈夫的支配,侍奉公婆、生儿育女、操持家务。
丑陋的玩弄权力形象。古代史部分崭露头角的女性很少,即便是有也是功过参半,褒贬不一,如武则天等,她们表面上显赫华贵、位高权重,占有相当多的资源和权力,实际上与同一阶级的男性相比,仍然受到压抑和支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是很孤寂、寥落的一群人。
2.近现代女性的形象。独立的女性主体形象。宋庆龄是新时期女性的典型代表,她独立、饱含爱国情怀。作为一位女性,却以自己的付出和热忱成功当选为国家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在政治上绽放光彩,这在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是不可思议和难以想象的大事。
与男性平分天下的形象。新时代的女性已经打破了家庭的藩篱和枷锁,积极从事社会工作,分布在很多行业中,她们主体意识清晰,精神独立、经济独立、努力奋斗,不再是男性的附庸,展现了这个时代女性的新姿态,这在古代社会所没有的。
(二)女性形象的演变。从依附男性到独立自强。历史教材中呈现的近现代女性形象都以较独立的姿态而非依附或陪衬男性的姿态出现。古代的女性依赖男性,或是男性从属品,或是男性的陪衬。到了近现代,女性逐渐与男性争分半边天,以独立的姿态与男性媲美。
从角色单一到角色多样化。古代女性的角色较单一,主要是以男性妻女或女仆的形象出现。到了近现代,女性角色多样化,虽然历史书中近现代女性也有以男性妻女的形象出现,但数量和比例极小,女性开始在政治,科学,文化艺术等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结论与思考
研究发现高中历史教材中我国女性人物相对较少,不同时期女性的形象存在很大的差异。古代女性主要依附于男性,作为男性的附庸,缺乏独立和自由;女性被束缚在家庭中,完全与世隔绝,更没有机会参与社会活动。近现代女性逐渐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与男性争分半边天,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历史教材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能动反映,教材中不同时期女性人物形象的變化是对社会现实的集中表现。这种变化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也表明了社会正朝向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
女性形象变化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诱因。首先,社会分工的变化;其次,“男尊女卑”的传统伦理文化受到冲击;再次,社会变革的推动;最后,编者在修订历史教材时也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历史书中女性形象的呈现除了受客观的因素的影响外,还受编写者塑造的形象的影响。历史教科书中编者所使用的语言会带有自己的主观色彩,正如梁巧娜所说,“作家叙述故事所用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这种文化早以深深地打上男权制的烙印”。罗兰·巴特也曾指出“语言结构是一种社会法规系统,是一种集体性契约,只要人们想进行交流,就必须完全受其支配。”
参考文献:
[1]郑新蓉,杜芳琴.社会性别与妇女发展[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54.
[2]史静寰.走进教材与教学的性别世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