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语言新旧之争:是文化创新还是文化危机?

2018-12-28王安军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版 2018年35期
关键词:新语热词新词

王安军

媒体热议

《人民日报》(2018.6.6) 流行语的生命力,不在于会不会吸引眼球、是不是引人发笑,而在于有没有创造出社会价值、能不能经历时间的沉淀。

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一些流行语热起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说出了不少人对诗和远方的憧憬;体内爆发的“洪荒之力”,点燃了不少人挑战自我的“小宇宙”;而“新四大发明”,更是带火了“秒杀”“刷脸”“抢红包”“高铁游”等一批热词……这些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时代的发展进步,也折射出人们的精神气质。

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网络流行语,只是热衷于简单粗暴地“贴标签”,传递极端的情绪、使用夸张的表达,渲染或消极或焦虑的心态。这样的语汇如果被滥用,难免给社会心态造成不良影响。比如,有人用“杠精”来形容动辄抬杠的情形,可如果只是生活上有不同看法、工作中提出改进意见就被如此称呼,岂不冤枉?又比如,有人用“积极废人”指称那些爱给自己定目标但永远做不到的人,如果仅停留在揶揄或自嘲层面,奋斗的意义又该如何安放?这些网络热词看似调侃,实际上却是用贴负面标签的方式传递着焦虑,不经意间放大了一部分并没有那么大的负面情绪。

“中国日报网”(2018.4.6) 网络语言虽丰富了语言生态,但其对语言自身的冲击、对流行文化气质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小觑,还需我们积极面对,善加引导。

互联网让今天的语言使用生态呈现出从未有过的多样性。放眼望去,习用者张口“蓝瘦香菇”、闭口“臣妾做不到”,这边站着傲娇的甄嬛,那边是伤不起的宝宝。成语被重新阐释,诗歌连同诗人被娱乐:杜甫很忙,李白睡得香,屈原躺枪……以上如果说仅是无伤大雅的打趣,那类似把“医生”写成“医牲”、用“土肥圆”消解他人外在形象的“新词新语”就另当别论了。

更有部分网络新词新语或内涵庸俗或带着戾气,部分网络新文体或无病呻吟或虚张声势,皆从网络流入日常生活。其中,网络低俗词语要脱敏,往往借同音或近音字粉墨登场,但不管其形式如何花样翻新,只要一说出口,其读音本身便暴露出低俗内涵……流行新文体多模式单一、雷同,如“咆哮体”“逼转体”,使用者仅通过变换其中某几个字词就构成一段文字,表达内容空泛,给人削足适履之感。

各抒己见

对此,河北无极中学某班开展了一场以“网络语言是文化创新还是文化危机”为主题的辩论会。现将部分精彩发言呈现给读者。

正方所持观点: 网络语言是一种文化创新

反方所持观点: 网络语言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污染

正方一辩: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网络语言是一种新文化的创造,应该得到肯定和鼓励。

网络热词的出现本就在情理之中。科技化时代的网络媒体,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生活态度,这种态度是每天都在发展变化的。在旧的生活方式被新的生活方式所替代的时候,势必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思维和新理念,而思维和观念的转变则需要新的出口,语言便是最好的表达方式。

与此同时,许多网络用语也有着明显的正面意义。比如,2014年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在北京召开,由于空气好转,蓝天频现,“APEC蓝”在网络中迅速走红。而最大的不同则在于,它不仅存在于广大网友之中,许多权威媒体也大量使用。“APEC 蓝”的流行不仅提高了人们环保治霾的意识,而且表达了中国政府治理雾霾的决心和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反方一辩:你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可否认的是,某些网络新词新语新文体也会给语言自身带来不好的冲击。汉字历史悠久,表形表意,意蕴深厚,只哗众取宠地满足于对文字内涵的消解,如无灵魂无脑筋之美人,华而不实。另一方面,低俗、浮夸的网络语言过于盛行,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拉低流行文化的气质内涵。

言为心声,语言反映着人的思想境界。一代人有一代人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再造。只是这种理解和再造的主流,当是对汉语言之美的正面涵养,而不是一味抖機灵式的戏谑恶搞。这类网络新词新语对中小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尤为明显。未成年人语言鉴别能力尚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健全,但追新求奇、张扬个性的心理强盛,所谓的网络新词不正好制约并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发展吗?

正方二辩:网络语言是一种被高度浓缩化了的语言,往往精小且简短,如“驴友”“AA制”等。这一“简洁”优势,也符合新闻语言精炼的要求。这类网络语言出现在新闻报道中,使新闻报道的字数得以精简,但信息内容并没有发生变化,并不影响受众的理解啊。

而且,新闻报道中使用活泼生动的网络语言,不也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与读者间的距离吗?

主持人:以上几位同学都有理有据地阐明了自己对网络语言的观点,不知其他人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接下来,是自由讨论时间。

同学A:一部分专家学者认为, 网络语言是对传统语言文化的一种污染。由于互联网环境相对自由,而网络词语又大多属于作者随性而发,其中一些词语不免有低俗之嫌,有些甚至严重侮辱人格。这些词语的搜索量却又往往大得惊人,并逐渐从网上蔓延到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的出现已经对社会规范语言环境、形成健康的语言环境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同学B:但是,网络语言的使用范围基本停留在网络,并且大多是因为某一事件应运而生,本身并不具备存在的根基。而且,当热门事件逐渐退却,伴随而生的网络热词也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稍作调查就不难发现,除了极少数切实贴近生活而又在短时间内没有被新词替代的词语外,大多数网络热词的寿命绝对不会超过两年。

心香一瓣

说话作文,譬如行路,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文有雅俗之别,俗有高下之分。那就如何在海量的新生语言质料中趋雅避俗?要求语言使用者要有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同样要注意的是,言之无物,何以文为?主动使用规范语言,避免空泛表达,光有甄别雅俗的眼光还不够,还需要主动去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语言风格多样化,除了“有趣”,更要有典雅——既有气质、又有内涵,才是语言建设的根本目标。

猜你喜欢

新语热词新词
热词
热词
热词
热词
学林新语
《微群新词》选刊之十四
贺年新语
新语初绽
解读习近平两会新语之“语”
小议网络新词“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