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市场开放与货币国际化:国别案例与比较启示※

2018-12-28吴婷婷肖晓李东耳

西南金融 2018年12期
关键词:开放度自由化日元

吴婷婷 肖晓 李东耳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 上海 201620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美国研究中心 上海 201620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 上海 200122 中国农业银行总行 北京 100005)

引言

一国金融市场开放通过资本的流入和流出,增加国际市场上对本币的需求,推动本国货币由贸易结算需求向货币储备需求和资本交易需求发展,从而促进货币的国际化。这里的“金融市场开放”是指一国金融市场从封闭状态向开放状态转变的过程,即一国金融市场逐步融入全球金融市场的过程。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市场开放是指一国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对本外币自由兑换、跨境资本流动、本国金融市场准入和参与国际金融市场交易活动的放松或取消管制的活动(张金清,2008)。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放松或取消银行存贷款利率的管制,实现汇率自由化,使本币在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下可自由兑换(贾俐贞,2005);二是国际资本的跨境自由流动管制的放松(张小波,2012),完成资本账户开放;三是金融市场和服务业的开放,即本国金融市场可以自由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狭义的金融市场开放是指资本的跨境自由流动,如Chinn & Ito(2008)、华秀萍(2012)将金融市场开放等同于资本账户开放,即取消对资本交易的外汇管制,允许资本的跨界自由流动。本文拟从广义金融市场开放的角度,结合美、日、德三国金融市场开放与货币国际化的案例事实、数据资料及历史经验,分析其金融市场开放对货币国际化的影响,并结合人民币国际化的情况,将四国的情况进行对比研究,以总结经验教训并提炼政策启示。

一、主要货币国家金融市场开放与货币国际化

(一)美国金融市场开放与货币国际化

美国无疑是货币国际化最为成功的国家。美元的国际化是在其特殊的历史条件的基础上发展的结果。美国凭借其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加强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并拥有接近全球一半的黄金储备,为战后美元取代英镑成为世界货币奠定了条件。二战之后,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以及马歇尔计划和20世纪70年代和沙特阿拉伯签订的石油美元计价协议,使美元真正成为国际清算货币和储备货币,标志着美元霸权地位的确立和美元实现了真正的国际化。

美国的金融市场开放和货币国际化与其他国家不同,它是采用先外后内的顺序,即通过依次实现货币国际化、放松资本管制、汇率自由化和利率自由化来实现金融市场开放的,当然,这也与其特殊的历史环境有关。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导致美联储开始对存款利率上限形成管制(即Q条例),以及二战后“双挂钩”形成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彼时美国处于资本管制状态。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西方国家出现滞涨,“特里芬难题”以及利率管制造成的银行危机、“金融脱媒现象”和绕开资本管制的金融创新,使得1973年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宣布对美元采取浮动汇率,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同时美国取消资本管制,实现资本账户开放。1978年,美国接受世界货币基金组织条款,实行浮动汇率制度。1970年尼克松政府成立专门委员会主张放松金融管制,实现金融自由化,至1980年美国颁布《1980年银行法》①全称为《1980年放松对存款机构的管理和货币控制》,The Depository Institutions Deregulation and monetary Control Act of 1980.,废除Q条例,开始利率市场化,并于1986年真正实现利率市场化。1970~1986年为美元国际化程度下降阶段,美元的官方外汇储备占比也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一方面原因在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英镑、日元、马克等币种在各国央行的占比逐渐提升,对美元的国际化造成一定挑战;另一方面原因在于美国这一阶段处于金融市场开放起步阶段,金融市场开放度(基于LMF法测度)②此金融市场开放度是Lane & Milesi-Ferretti(2007)用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金融资产和负债之和占GDP的比重作为衡量金融市场开放度的指标,来反映金融市场开放的长期变化过程。截至至文章完成时,数据已更新至2014年。相对比较低(见图1),且比较平稳,并没有发生太大波动,与此同时,这一阶段美国直接投资明显呈下降趋势,其占GDP的比重由1970年的0.6%下降至1985年的0.08%,而欧洲和日本等国经济在这一时期开始恢复,直接投资比重不断增长。

美国金融市场开放度真正提升是在1986年以后,汇率自由化、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恢复较快增长,其占GDP的比重由1985年的0.08达到1999年的2.57%。1973年美国已经取消了对资本流入的限制,同时允许欧洲货币在美国境内交易,1984年通过《贸易和关税法》,积极开展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并于80年代后期开始着手进行金融机构混业化改革,带动了美国金融自由化程度的不断提升,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至此,金融自由化要求的五个基本条件——汇率自由化、利率自由化、资本账户开放和资本流动自由化、金融业务自由化已基本实现 ,美国金融市场开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第二代世界货币体系建立,形成了以美元为主导的新型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虽然和“双挂钩”时期相比美元的国际地位大幅度下降,但是从90年代开始美元在各国央行的地位逐渐恢复,至今仍然是被世界各国持有最多的外汇储备。30年来,美元股票市场价值占GDP的比重也一直处于高位,为美元持有者提供流动性和开放型的金融市场,巩固了美元的国际地位。

(二)日本金融市场开放与货币国际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逐渐从战败中恢复经济,60年代后期,其国内生产总值迅速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日元的国际化也逐步提上日程。相较于美国在开放本国金融市场之前,美元已经成为国际货币,日元的国际化是随着其金融市场逐渐发展起来的,是其金融市场的繁荣推动了货币的国际化。20世纪60~90年代,世界进入了资本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时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积极倡导资本的跨界自由流动,因此,金融市场开放成为日元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美国“先外后内”的改革顺序,日本是先实现汇率自由化、利率市场化之后,再完成金融市场开放,即采用“先内后外”的开放顺序。日本金融市场开放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世纪60~70年代,为金融市场开放起步阶段,第二个阶段为20世纪80~90年代初,为金融市场开放繁荣发展阶段。90年代中后期日本“泡沫经济”崩溃,整体经济陷入低迷,其金融市场开放也遭受沉重打击,日元国际化进程也受到影响。

日本金融市场开放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1960年开始,日本政府允许用日元进行对外结算,1964年日本成为IMF第八条款国,实现了经常项目的自由化。1970~1972年,日本仅用两年时间便实现了对外直接投资的自由化,加强资本输出,1972年,对外直接投资呈现跳跃式发展,由1970年的35.5亿美元增长至1973年的190.4亿美元,增长了近5倍,日本金融市场开放度(基于LMF法测度)也达到第一个高点。1971年,因美元大幅贬值,日元兑美元汇率波动幅度由1%扩大到2.5%,实行名义上的浮动汇率,直到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日元才真正实现浮动汇率制。日元的利率市场化开始时间较早,在1977年已基本实现国债利率市场化,并于1979年设立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简称CD)制度,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但利率市场化持续时间较长,直到1994年才完全取消利率管制。日本在1979年放松对资本流入的管制,开始资本账户开放,其金融市场开放度也在这一年开始迅速提升(见图1)。虽然日本在20世纪60~70年代致力于发展经济,初步开放本国金融市场,并没有主动推进货币国际化,但是日元在这一时期加入了SDR货币篮子,开始作为储备货币被各国央行持有,日元兑美元汇率也出现大幅度升值,日元在国际市场上日趋坚挺。

图1 1970~2014年金融市场开放度变化趋势

图2 官方外汇储备主要币种占比

图3 股票市场价值占GDP的比重

20世纪80~90年代初为日本金融市场繁荣发展阶段。1980年颁布的《外汇法》为金融市场开放繁荣发展的契机,放宽了境外贷款和汇兑限制。1984年,日本《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发布,其金融市场开放的速度加快,1985年放松了对资本流出的管制,日本资本输出进一步扩大,经常项目顺差和长期资本净流出一直到1988年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见图4),其金融市场开放度也大幅度上涨出现第二个高点。在这段时期,日元国际化进程有所加快,其在官方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也大大提升,80年代已经超过英镑和瑞士法郎,成为仅次于美元和德国马克的第三大国际货币。同时,1984年日元在亚洲各国外汇储备中占比首次超越德国马克,成为第二大国际货币。1986年,东京离岸金融市场正式成立,欧洲日元市场开放,成为日元国际化进程中迈出的关键一步,日元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但由于这一时期金融市场开放速度过快增长,1990年以后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使长期资本净流出增加幅度迅速减少,在1992年出现长期资本净流入的情况,且金融市场开放度也出现小幅回落,阻碍了日元的国际化进程。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日本转变了其货币国际化思路,进一步开放本国的金融市场,并从日元国际化转向日元亚洲化,但是欧元的迅速国际化、东亚政治格局的变化以及中国、东盟的崛起,使日元错过了国际化的最佳时期,其作为国际货币和美元、欧元、英镑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图4 1968~1995年日本经常账户和长期资本收支变化情况

(三)德国金融市场开放与货币国际化

欧元的国际化以德国为典型代表,在1999年欧元区成立以前,德国马克在欧洲迅速崛起,甚至超过英镑成为第二大国际货币。德国马克和日元的国际化起点基本相同,都是作为二战后的战败国实现的经济复兴,但是马克和日元的国际化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在1959年马克实现自由兑换之后,仅仅15年便超越英镑,成为世界第二大储备货币,在欧元成立之前,其份额一直保持在13%~14%左右。反观日元,虽然作为国际货币实现了货币的国际化,但是其在官方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却远远低于德国马克,而且其在外汇储备中的份额也呈现出下滑趋势。和日元的国际化不同,德国马克走的是一条“工业型”国际化道路,其强大的工业竞争力、繁荣的国际贸易以及长期保持币值的稳定性是马克在动荡的国际货币体系中迅速崛起的有力支撑。而日元则走了一条“金融型”货币国际化道路,通过积极开放金融市场,以金融渠道进行日元对外输出,但是事实证明,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繁荣的国际贸易和稳定的币值作为支撑,仅仅依靠资本输出、为货币国际化而国际化而实行金融市场开放的道路是失败的。德国是先实现了货币的国际化,再完成的金融市场开放,在发达的实体经济和异乎寻常的币值的稳定性的基础上,金融市场推动了货币的国际化。

图5 1996~2015年德国和欧元区商品和服务盈余对比

20世纪60~70年代三次美元危机,美元的持续走弱以及美国过于自负的对外货币政策,造成国际货币体系的频繁动荡,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国际市场上掀起美元兑换黄金的狂潮,与此同时,德国作为欧洲头号经济强国,其国内央行以物价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马克长期稳定的币值、其在国内外较强的购买力,以及国内较低的通胀率,使得德国马克出于保值的需求受到国内外市场疯狂的追捧,这是马克成为国际货币的起点。德国持有大量的美元储备,“双挂钩”的解体以及美元的贬值大大降低了德国央行美元储备的价值,使德国面临严重的通胀压力,威胁国内物价的稳定,需要建立一个货币联盟来分散货币升值压力。同时,欧洲各国政府开始考虑“去美元化”,建立一个欧洲范围内固定汇率的货币联盟,即欧洲货币体系。德国凭借其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稳定的货币购买力在货币体系中赢得声誉,各国汇率开始与马克挂钩,这也奠定了马克国际化的基础,1979年,欧洲货币体系正式成立,标志着德国马克货币成功区域化,成为国际货币。1991年,欧共体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在欧共体内发行统一货币,欧元替代马克成为国际货币,但马克的国际化作用并未消失,将物价稳定作为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反映了欧元货币政策理念的德国化,欧元的引入更为德国对外贸易提供了便利,使其贸易顺差在欧元引入后大大增长(见图5),同时欧盟其它主要国家的长期国债收益率也逐渐与德国趋同(见图6),相对于非欧元区的国家,欧元区内国家可以以较低的成本从德国市场进行融资,这也加深了欧元区国家对德国的依赖。所以欧元的国际化可以说是德国马克国际化的延伸,使其成为重要的国际货币。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和2009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使欧元区成员国的国债利率大幅度提高(见图6),低成本融资渠道消失,德国积极采取整改和救助措施,欧元对于美元相对弱势,但是欧元作为第二大国际货币,其地位仍然难以撼动。

图6 1990~2016年欧盟部分国家长期国债收益率变化趋势

德国是先实现了货币国际化,后完成的金融市场开放,但是其在1954年开始逐步放松对外汇的管制,1958年完成经常项目可兑换,1961年放开了跨境资本交易的限制,利率市场化也在稳步推进,但是这一段时期德国金融市场仍然是封闭的,对资本流入和流出有很强的限制。20世纪60~70年代随着马克在国际市场上需求的增加,德国资本流入迅速增加,对国内通胀造成一定压力,德国又加强了对资本流入的管制,因为其货币政策强调的是物价的稳定性,德国通货膨胀率一直保持着极低的水平,之后根据资本流入状况又反复多次放松或加强资本管制,所以这一段时期德国金融市场开放度(基于LMF法测度)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德国真正开始金融市场开放是在80年代之后,1980年起,德国放松了对证券交易的限制,并于1983年对外开放本国债券市场,至1986年德国才基本上放开了对资本流动的管制,实现了资本账户开放,德国金融市场开放度在80年代后期开始提升,90年代发展极为迅速,为促进股票市场、金融机构的自由化,德国三次出台提振金融市场的方案,这些举措大大提高了马克计价的金融产品的吸引力,提升了其在国际货币市场上的比重。由此可以看出,德国金融市场开放是在发达的实体经济基础上谨慎、稳健、有序推进的,不仅避免了马克国际化对国内经济造成冲击,又为马克国际化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稳步推进货币的国际化。

二、人民币国际化及国别比较

(一)金融市场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现状

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的冲击使美元不断贬值,欧洲深陷主权债务危机,日本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增加,世界对美元、欧元、日元的信心日趋下降,同时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日益暴露,改革货币体系以分散美元作为中心货币的风险,实现国际货币多元化的呼声高涨。在三大国际货币国家经济或多或少出现衰退时,中国经济增速却仍然保持世界前列,中国市场对世界经济的复苏有着重要作用,这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良好机遇,人民币也开始走上国际化的舞台。

经过上述美国、日本、德国的分析发现,金融市场开放是随着汇率自由化、利率市场化和资本账户开放逐步发展起来的。1994年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摆脱了单一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2015年“811汇改”完善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大大的提高了汇率自由化程度。2009年以来,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基本保持稳定,人民币汇率预期总体趋于平稳,且1994年开始,人民币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基本保持平衡,说明人民币币值保持稳定且呈现上升态势。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从1993年开始,党的十四大提出《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核心是建立健全与市场相适应的利率形成和调控机制。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为1996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限制,2015年商业银行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基本取消了我国的利率管制。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首次将人民币可兑换列为重要任务,1996年经常项目实现可兑换,2003年将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正式列为政策目标。IMF分类资本账户下共有40个子项目,目前中国资本项目达到可兑换和部分可兑换项目已有37项,距实现可自由兑换的目标已不遥远③见《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6》。。2002年合格机构投资者制度④包括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制度。出台,有限度地开放本国证券市场,2011年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RQFII)业务开闸,并于2014年开始稳妥推进沪港通,使得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在金融市场开放这一过程中,中国境外投资规模和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额度显著增加,特别是2015年“十三五规划”提出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2015年9月以人民币结算的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首次超过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达到人民币国际化启动以来的最高点(见图7)。

图7 人民币结算的对外直接投资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

图8 1984-2014年中国金融市场开放度变化趋势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金融市场开放度(基于LMF法测度)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见图8),从1990年的0.38上升至2009年的1.12,增长了近2倍。2009年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启动以来,人民币国际化在国内普遍达成共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在有序推进。2009年起至今,人民币国际化在跨境贸易和跨境投融资领域取得巨大成果,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不断扩大,跨境投资业务也在快速增长,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统计,2015年人民币曾超越日元成为世界第二大融资货币、第四大支付货币。2016年10月人民币正式纳入SDR货币篮子,其在官方外汇储备中的份额超过瑞士法郎,占1.07%。虽然中国金融市场开放取得较大进展,但是根据Chinn-Ito的KAOPEN指标法⑤该指标刻画了1970~2014年182个国家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数据,是介于-1.89至2.39之间的一种评价指数,取值越接近于2.39说明该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越高。测算的金融市场开放度,中国金融市场开放度的平均值为0.16,而美国、日本、德国金融市场开放度的平均值分别为2.39、1.99和2.39,中国与已经完成货币国际化的国家金融市场开放度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人民币虽然在跨境贸易、投资和国际储备中成为重要货币,但是境外流通具有一定的有限性,主要集中在中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虽然在东亚地区开展广泛的货币合作,但是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测算的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来看,截至2015年,人民币国际化指数为3.6,而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的货币国际化指数分别为54.97,23.71,4.29和4.53,可见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仍然不高。且人民币国际化所依赖的国内金融基础设施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汇率自由化和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进一步推进。

(二)国别比较

基于上述分析,表1、表2将美国、日本、德国和中国的金融市场开放和货币国际化分别做一个对比,以指出在中国金融市场开放和货币国际化进程中应吸取哪些教训,并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三、教训与启示

(一)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经验教训

通过历史经验、事实数据和上述对比我们发现,美国、日本和德国的金融市场开放分别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本国货币的国际化,虽然金融市场开放并不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但是成为主导性的国际货币基本上是伴随着金融市场开放的过程来实现的,也即是说,金融市场开放可以促进货币的国际化。对此,我们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应吸取如下经验教训:

一是强大的经济实力、发达的对外贸易是影响货币国际化的重要因素。一国的金融市场开放是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和贸易实力基础之上的,相对于日元走“金融型”货币国际化道路,以扩充资本带动本国货币的国际化进程,德国马克的货币国际化无疑是更加成功的。德国采用了一条循序渐进的、谨慎、稳健、有序的金融市场开放路径,而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高调地推动货币国际化,采取爆炸式的金融市场开放路径,造成经济数据的虚增,从而产生金融泡沫,给经济带来负面影响,进而影响货币的国际化。

表1 主要国际货币国与中国的金融市场开放之比较分析

表2 主要国际货币国际化与人民币国际化之比较分析

二是资本账户开放与国内金融改革措施要有机结合起来。在日本积极推动资本账户开放的同时,利率市场化改革却逐渐滞后,带来的一大后果是日本商业银行为了规避日本央行贷款窗口指导的限制,迅速扩大欧洲日元贷款,促使日元资产的迅速扩张,造成企业不良资产急剧增多,加剧了日本股市和不动产泡沫的迅速膨胀,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泡沫经济”崩溃的直接诱因。所以金融市场开放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模式,和国内相应的金融改革措施相结合,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化,完成资本账户开放。

三是货币国际化进程中要坚持独立自主的汇率政策,保持币值的稳定。“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大幅度升值,国际收支仍然是顺差的前提下,日本政府需大量购入外汇以增加外汇储备,货币政策长期宽松,大量闲置资金投资于股票和房地产市场,使得泡沫经济不断膨胀,在货币政策突然收紧之后,导致泡沫破裂,从而使日本经济陷入萧条,阻碍了货币的国际化进程。同时,日元的大幅度升值导致日元汇率被长期高估,降低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反,德国马克近乎偏执地强调币值的稳定性为其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并在金融市场开放的过程中多次放松和加强资本管制以维持币值稳定,从而导致其货币国际化的顺利实现。

四是一国发达的金融市场是影响货币国际化的关键因素。无论是美元还是德国马克,其货币国际化都是以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前提条件的,而对于日本来说,虽然国际化有政府的大力推进,但是国内外金融市场分割严重,国内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交易规模不够大,管制较为严格,金融交易手续也过于繁琐,相关税率过高,使得日元的流动性和投资受到影响,虽然目前其金融市场也在不断完善,但是在开放度和发达度方面仍显不足,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日元的国际化进程。

五是决定一国货币影响地位的不仅仅是该国的经济实力,更需要一个强大的以本国货币为主导的经济区作支撑。美元、德国马克,再到欧元都是在长期国际经济合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欧洲一体化进程推动了德国马克乃至欧元走向了国际化,而日元是独立走向世界的,并没有国际合作为推动力,且日本没有美国强大的实力,也缺少国际货币体系的支持,这使日元的国际化缺少稳定的基础。

(二)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启示

通过对中国金融市场开放和货币国际化的分析发现,在金融自由化浪潮的持续下,中国有了金融市场开放的背景,也开始逐步放松对金融市场管制,与此同时,在国际和国内双重环境因素的推动下,在中国国际地位上升、经济实力持续增长、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人民币开始跨出国门,渐渐被国际社会所接受。而通过对美国、日本和德国主要货币国际化国家金融市场开放的进程对比及经验教训发现,合理的金融市场开放对货币国际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一国金融市场开放与货币国际化的需求不匹配,则会严重阻碍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发展。因此,如何逐步提高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使其与中国经济实力和社会需求相适应;如何推动利率市场化和汇率自由化改革,使其与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相协调;如何在国际资本流动的冲击中,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性;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国的金融市场;以及如何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人民币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发展模式,成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持续面对的一个课题。

1.保持中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为人民币国际化打好基础。根据美国、日本、德国金融市场开放与货币国际化的经验教训得知:一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发达的对外贸易影响是货币国际化的重要因素,而一国的金融市场开放度的提升对货币国际化的促进作用也是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和贸易实力基础之上的,即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其必要和基础性条件,也是金融市场开放的必备因素。我们要吸取日本的“金融型”国际化道路的教训,不能以扩充资本带动本国货币的国际化进程,而应借鉴美国和德国的经验,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虽然雄厚的经济实力、巨大的贸易顺差和充足的外汇储备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带动了人民币开始走向国际市场。但是中国是人口大国,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距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依靠外需带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想要成为国际货币国家的需要,因此中国要长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同时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和贸易结构,推动实体经济和对外贸易保持稳定健康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稳步开放中国的金融市场,以此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2.协调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将资本账户开放与国内金融改革措施相结合。美国、日本、德国分别采用不同的金融市场开放模式推动了本国货币的国际化,因此金融改革采取“先内后外”还是“先外后内”并没有优先次序之分,但是一国金融市场开放需要与国内金融改革措施有机结合起来。日本爆炸式金融市场开放路径,在开放资本账户的同时,利率市场化改革却逐渐滞后,最终导致20世纪90年代中期“泡沫经济”的崩溃。中国的汇率自由化、利率市场化和资本账户开放还没有完成,随着金融市场开放度的不断提高,金融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势在必行。历史经验表明,汇率市场化、利率自由化和货币国际化是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首先是要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区间内趋于稳定的基础之上,稳步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增强汇率弹性,减少政府干预;其次,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让市场决定真正利率水平,提高金融机构自主定价的能力,缩小存贷利差,调节短期资金流向,促进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同时优化资本账户各子项的开放顺序,但也要对资金流动加强监管,降低和防范市场开放风险,使金融市场改革和资本账户开放相互配合,协调推进。

3.坚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推动人民币渐进升值,保持币值的稳定。美元的持续走弱、货币体系的频繁动荡是日元和德国马克崛起的国际背景,而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美元本位币引发的弊端日益暴露,引发了货币的多元化改革,给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条件。因此,一国货币的稳定程度是影响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关键因素。日本通过积极开放金融市场,以金融渠道进行日元对外输出,导致日元的大幅升值,虽然推动了日元的国际化,但需大量购入外汇以增加外汇储备,使得泡沫经济不断膨胀。而恰恰相反,德国近乎偏执地强调币值的稳定性为其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保持德国马克的长期稳定,从而成为德国货币国际化的起点,同时其在金融市场开放的过程中多次放松和加强资本管制以维持币值稳定,从而使其货币国际化顺利实现。因此,需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走人民币渐进升值的道路。稳定的汇率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增强投资者对人民币的信心,同时人民币升值也是中国实力增强的表现,是世界对人民币的认可,中国现在并不具备汇率大幅波动的基础,所以要走渐进的人民币升值道路,有计划地、渐进地推动汇率改革,保持货币政策的自主性,使得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区间内浮动,维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性。

4.加强国内金融市场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完善金融体系。无论是美国、日本,还是德国,其货币国际化都是以建立发达的金融市场为条件的,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是货币国际化的有力支撑。美国积极开展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进行金融机构混业化改革,德国三次出台提振金融市场的方案,这些举措都大大提高了以该国货币计价的金融产品的吸引力。但对于日本来说,虽然国际化有政府的大力推进,但是国内外金融市场分割严重,金融体系不完善,影响了金融市场的开放度,从而也影响了货币的国际化。虽然目前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取得较大进展,但是金融体系还不完善,金融市场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还不能满足人民币国际化的要求,在没有一个有效的金融体系的条件下开放金融市场,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造成的风险是难以估量的。所以国内要有一个稳定发达的金融市场作为支撑,应抓住全球金融体系战略调整这一时机,把上海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完善银行治理结构,建立金融监管及预警机制。同时为加强人民币境外循环体系的形成,需要拓宽人民币债券发行和投融资的渠道,推动以香港为中心的离岸金融中心建设。

5.加强区域合作,实现货币区域化。美国的货币国际化是由拉美地区货币区域化起步的,欧元的崛起是经济一体化区域货币合作演变而来的。日本仅仅以金融自由化来推动货币的国际化,日元是独立走上世界的,并没有国际合作为推动力,且日本没有美国强大的实力,也缺少国际货币体系的支持,这使日元的国际化缺少稳定的基础。决定一国货币影响地位的不仅仅是该国的经济实力,而是一个强大的以本国货币主导的经济区作支撑。加强区域经贸合作,提高人民币在东亚货币区的地位,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由之路。尽管美元在国际市场上影响力巨大,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元的不断贬值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契机,而欧元在欧洲拥有广泛的影响力,随着日元在亚洲市场上逐渐式微,中国的崛起使人民币在亚洲获得广泛的影响力。中国应借助其地缘优势和在东亚的国际地位,积极加强与东亚区域的金融合作,强化人民币在东亚地区金融合作中的作用,加强与亚洲国家的经贸往来,提高人民币在亚洲货币区域的比重,将区域网络优势变为使用惯性,稳定亚洲区域内部金融市场和周边环境,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猜你喜欢

开放度自由化日元
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日元走势
探索实行更高水平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措施
服务业开放度视角下中国攀升全球价值链研究
略谈金融自由化
经济开放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
日元贬值,日企倒闭猛增
中国需要进一步提高开放度
欧美对华纺织品设限一览
不可随意套用“自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