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机新媒体对大学生阅读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中南大学本科生为例

2018-12-28周灿华

中国出版 2018年21期
关键词:描述性中南大学场所

□文│周灿华 沈 阔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统计,截至2017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上升至7.72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提升至97.5%。[1]由于大学生时间支配自由度高、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对手机使用的需求量大等特点,手机已成为大学生接触外部世界、获取信息的最重要媒介。作为一种阅读媒介,手机具有其他媒介所无法比拟的革命性优势;而作为一种大众新媒体,手机也为大学生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干扰。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大学生阅读行为以及手机使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并进行分析,探析手机对大学生阅读行为带来了哪些正负面影响,并因势利导如何正确发挥手机对自身阅读行为的积极作用。

一、概念界定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孙宏艳认为“新媒体是指建立在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兴科技基础上,可以进行互动性传播的新兴媒介”。[2]有关新媒体的界定及分类有很多种,本文从载体的角度出发,把手机视为“移动终端”与“互联网”的结合,是将移动互联网、多媒体技术、软件技术、通信技术融合为一体的新媒体。

当前,阅读行为研究领域主要发展出了三种研究导向,它们分别是:行为过程导向,认知效果导向、阅读体验导向。[3]武汉大学李新祥在其博士学位论文《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的嬗变》中,则给“阅读行为”下了较为明确的定义:阅读主体(国民)获取媒介所承载的作品信息的意义所表现出的外部活动。[4]在参考以往有关阅读行为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将阅读行为定义为:阅读主体(大学生)通过不同媒介,选择、获取、评价阅读内容意义的行为活动与心理反应。并且,在论文中将分成这样几个板块来进行分析统计:读者心理板块(阅读兴趣、阅读目的、阅读专注度)、阅读过程板块(阅读内容、阅读时长、阅读媒介、阅读方式)与阅读环境板块(阅读环境选择)。以解决大学生“阅读了什么”“通过什么阅读”“呈现怎样的阅读状态”“在哪儿阅读”等问题,并考察手机对这几个方面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

本文以中南大学全体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对中南大学31个学院的每个年级为单位进行科学抽样。具体抽样步骤如下:

①通过整群抽样的方法,依据中南大学有31个二级学院,将整体的调查对象分为以学院为基本单位的31个抽样单位。②通过分层抽样的方法,按照年级分布将每个学院的本科生进行分层,分为这样四层:大一、大二、大三、大四。③在已经进行抽样的每个学院每个年级中,分别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任意一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④在已经抽样出来的班级中,采取偶遇抽样的方法,根据学校不同学科的男女比例(笔者在教室发放问卷目测所得)进行问卷的发放。

笔者共发放问卷603份,现场回收问卷共587份,问卷回收率97.3%;有效问卷566份,有效问卷率96.4%。在有效样本中,男生有效样本为340个,女生有效样本为226个。大一有效样本为126个,大二有效样本为161个,大三有效样本为161个,大四有效样本为118个。本研究样本能够反映中南大学不同学科、年级、性别的大学生,在使用手机以及阅读行为方面的总体情况。为了针对样本进行精确的调查,提高有效问卷率,实际调研的问卷发放基本在中南大学各教室、各学院大楼以及学生宿舍进行。

三、数据分析及结论

在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笔者使用统计软件SPSS22.0,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交叉表分析、相关分析进行统计与分析,得出如下研究结果。

1.中南大学本科生手机使用与阅读行为的基本情况

如表1所示,在平均每天手机使用时长方面,有2.8%的样本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为1小时以内,29.0%的样本为1~3小时,40.6%的本科生选择了“3~5小时”,27.6%的本科生选择了“5小时以上”。

表1 大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机时长描述性统计表

在平均每天的阅读时长方面,每天阅读时长处于“1小时以内”的样本数有73名,占比12.9%;处于“1~2小时”以及“2~3小时”的样本数皆为148名,占比26.1%;处于“3~4小时”的本科生为104人,占比18.4%;而每天阅读时间4小时以上的本科生有93人,占比16.4%。

2.手机对大学生阅读内容偏好影响的统计分析

手机对大学生阅读内容偏好影响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在总体上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阅读量呈上升趋势。尤其是生活服务类内容与休闲娱乐类内容,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对其的阅读量有所提升。不同意对“某类内容阅读得更多了”的样本主要集中选择了不同意“阅读专业学习类内容更多了”和“阅读职业发展类内容更多了”,这也体现了大学生“功利性”阅读[5]下降、休闲性阅读上升的趋势。

表2 拥有手机后大学生阅读内容变化频率分布结果表

手机对大学生阅读内容偏好影响的相关性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如表3所示,手机使用时长与大学生阅读专业学习类内容的变化具有显著负相关性:相关系数r=-0.083*,显著性值p=0.048<0.05。手机使用时长与大学生阅读生活服务类内容的变化不具有显著相关性。手机使用时长与大学生阅读休闲娱乐类内容的变化具有显著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0.121**,显著值p值=0.004<0.01。大学生手机使用时间越长,越认同“阅读休闲娱乐类内容更多了”。使用手机的时长与大学生阅读职业发展类内容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仅存在一般的负相关性。

表3 手机使用时长与大学生阅读内容的相关分析结果表

由上述统计结果可以得出,手机使用时长与大学生是否同意“阅读专业学习类内容更多了”“阅读休闲娱乐类内容更多了”具有显著相关性,与是否同意“阅读生活服务类内容更多了”不具有相关性,与是否同意“阅读职业发展类内容更多了”仅具有一般的负相关性。

3.手机对大学生阅读时长影响的统计分析

通过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手机使用时长与大学生阅读时长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181**,显著值p=0.000<0.01。在实际中则表现为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越长,大学生每天阅读的时间也越长(见表4)。

4.手机对大学生阅读兴趣影响的统计分析

对大学生阅读兴趣影响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5显示,在本次调查的样本中,分别有5.1%和23.3%的样本认为拥有手机后阅读兴趣有很大提升和有一定程度的提升,33.6%的样本认为拥有手机后自己的阅读兴趣没有发生变化;分别有32.9%和5.1%的样本认为拥有手机后自己的阅读兴趣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和有很大下降。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拥有手机后阅读兴趣下降的样本数要多于阅读兴趣提升的样本数。

表5 大学生拥有手机后阅读兴趣变化描述性统计表

对大学生阅读兴趣影响的相关分析。通过相关性分析后得出,手机使用时长与大学生阅读兴趣之间不具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r=-0.007>-0.3,显著值p=0.868。因此这两个变量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大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不因手机使用时长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5.手机对大学生阅读方式影响的统计分析

手机对大学生阅读方式影响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在本次的调查中,笔者对大学生阅读方式分两个阶段进行了考察。在未拥有手机时,大学生最主要的阅读方式为精读、速读,分别占比48.9%、39.4%;拥有手机后,大学生最主要的阅读方式为略读与速读,泛读紧随其后,分别占比33.6%、34.6%、27.7%。

如表6所示,大学生阅读方式的变化显著,大学生的阅读方式从拥有手机前的“精读”“速读”向拥有手机后的“速读”“略读”转移。

表6 大学生阅读方式变化示意表

对大学生阅读方式影响的相关分析。数据分析后得出,平均每天使用手机时长对大学生的阅读方式具有显著影响。如表7所示,相关系数r=-0.103*,显著值p=0.014<0.05,手机使用时长与大学生阅读方式具有显著负相关性,具体表现为大学生平均每天手机使用时间越长,阅读方式更趋向于泛读;使用时间越短,阅读方式更趋向于精读。

表7 手机使用时长与大学生阅读方式的相关分析结果表

6.对大学生阅读专注度影响的统计分析

手机对大学生阅读专注度影响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8显示,在本次调查的样本中,分别有11.5%和45.1%的样本认为拥有手机后阅读专注度有很大下降和一定程度的下降;有27.0%的样本认为拥有手机后自己的阅读专注度没有变化;有14.1%的样本认为拥有手机后自己的阅读专注度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仅有2.3%样本认为有很大提升。频率 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手机对大学生阅读专注度影响的相关分析。相关分析如表9所示,相关系数r=-0.147**,显著值p=0.000<0.01。也即手机使用时长与大学生阅读专注度成显著负相关关系。反映在实际情况中则是,平均每天手机使用时间越长,大学生对阅读的专注度倾向于有所下降,平均每天手机使用时间越短,大学生对阅读的专注度倾向于有所提升。

表8 拥有手机后大学生阅读专注度变化的描述性统计表

表9 手机使用时长与大学生阅读专注度的相关分析结果表

7.手机对大学生阅读媒介选择的统计分析

手机对大学生阅读媒介选择影响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10所示,未拥有手机前,图书、杂志是大学生最主要的两种阅读媒介,个案百分比分别为87.1%、53.9%。拥有手机后,大学生在阅读媒介选择上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总样本中,选择图书、报纸、杂志、电脑(台式与笔记本)、手机为主要阅读媒介的个案百分比分别为29.7%、2.7%、6.4%、34.3%、83.0%。拥有手机后,手机成为大学生最主要的阅读媒介。

表10 大学生阅读媒介选择频率分布表

对大学生阅读媒介选择影响的交叉表分析。通过交叉表分析发现,拥有手机后大学生阅读媒介选择与大学生平均每天手机使用时长呈现这样的关系:在总样本中,随着手机使用时间的增长,选择“图书”作为主要阅读媒介的样本越少,选择“手机”等电子媒介作为主要阅读媒介的样本越多。

因此,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总样本中,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越长,选择传统媒介作为主要阅读媒介的比例越低,选择移动数字媒介作为主要阅读媒介的比例也越高;手机使用时间越长的样本,越倾向于选择数字媒介作为自己的主要阅读媒介。

8.对大学生阅读场所选择影响的统计分析

对大学生阅读场所选择影响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在拥有手机前,大学生主要的阅读场所有文化场所与居住场所:总样本中,有489位选择了在居住场所(家、寝室等)进行阅读,个案百分比为86.4%;有434位选择了在文化场所(图书馆、书店、教室等)进行阅读,个案百分比为76.7%。拥有手机后,居住场所仍然是大学生最主要的阅读场所,但选择“任意场所”“移动场所”的样本数大幅提加:235位选择在居住场所进行阅读,个案百分比达41.6%;220位大学生选择在任意场所进行阅读,个案百分比为38.9%;178位大学生选择在移动场所进行阅读,个案百分比达31.5%。

总结拥有手机前后大学生阅读场所的变化,可以得出:第一,在文化场所、居住场所进行阅读的样本数有大幅下降的同时,选择在移动场所、任意场所进行阅读的样本数有了急剧上升;第二,大学生主要的阅读场所从拥有手机前的文化场所与居住场所,变成了拥有手机后的居住场所、任意场所与移动场所。

对大学生阅读场所选择影响的分析。通过分析后得出,在总样本中,手机使用时间越长,选择以“文化场所”为主要阅读场所的比例越低。手机使用时长在“1小时以内”“1~ 3小时”“3~5小时”“5小时以上”的样本中,分别有29.0%、13.9%、13.5%、11.0%的样本选择了以“文化场所”为主要阅读场所。手机使用时间越长,选择“任意场所”为主要阅读场所的比例越高。手机使用时长在“1小时以内”“1~3小时”“3~5小时”“5小时以上”的样本中,分别有16.7%、19.5%、27.2%、33.5%选择了以“任意场所”为主要阅读场所。可以看出,大学生手机使用时间越长,阅读场所选择也更具随意性。

综合描述性统计分析与交叉表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得知结论:手机对大学生阅读环境选择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

四、研究总结

本研究主要通过调查问卷深度访谈的方法,对中南大学大学生手机使用时长以及阅读行为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笔者认为,手机作为信息科技发展的产物、通讯工具的一种延伸、各类技术的综合体,有其二重性。手机对大学生的阅读行为有其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总结而言,本文的结论可以概括如下:

结论一:手机对大学生阅读休闲娱乐类内容、专业学习类内容有显著影响。

手机使用时间越长,阅读专业学习类内容越少,阅读休闲娱乐类内容越多;手机使用时长与大学生阅读生活服务类内容不具有相关性;手机使用时长与大学生阅读职业发展类内容具有一般负相关性。大学生手机使用时间越长,阅读职业发展类内容越少。

同时,大学生在阅读内容上有明显的倾向性。相对于拥有手机前,拥有手机后大学生对专业学习类、休闲娱乐类、生活服务类内容普遍阅读得更多了,对职业发展类内容普遍阅读得更少了。拥有手机后,大学生“功利性”阅读比例降低,随意性、休闲性阅读比例大幅增加。

结论二:手机使用时长与大学生整体阅读时长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平均每天手机使用时间越长,大学生阅读时间也越长。

结论三:手机使用对大学生阅读方式有显著影响。

与拥有手机前相比,拥有手机后大学生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相关分析,大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机时长与阅读方式呈显著负相关性。大学生手机使用时间越长,越倾向于泛读;手机使用时间越短,越倾向于精读。智能手机时代,大学生的阅读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但阅读效率与质量却降低了。

结论四:手机使用对大学生阅读专注度有显著影响。

根据本文的调查显示,有11.5%的样本认为拥有手机后阅读专注度有很大下降,45.1%的样本认为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经过相关分析后发现,手机使用时长与大学生阅读专注度有显著负相关性。手机使用时间越长,大学生阅读专注度越倾向于下降;手机使用时间越短,大学生阅读专注度越倾向于提升。

结论五:手机对大学生媒介选择有很大影响。

拥有手机后,大学生的主要阅读媒介由之前的图书、杂志变化为手机。同时,电子媒介成为大学生最主要的阅读媒介,报纸、杂志成为大学生最少选择的阅读媒介。

结论六:手机对大学生阅读场所选择有显著影响。

拥有手机前,文化场所与居住场所是大学生最主要的两个阅读场所。拥有手机后,任意场所与居住场所成为了大学生最主要的两个阅读场所。同时,拥有手机后大学生的阅读场所变得更加多元,更具随意性。

注释: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8年1月

[2]孙宏艳.新媒介与儿童:新媒体与少年儿童社会化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

[3]宁璐嘉,李桂华.当代阅读行为研究:研究导向与概念构成[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7(4)

[4]李新祥.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及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45

[5]“功利性”阅读指的是为了取得某种功效或是利益(比如考证、升职),进行的有目的的阅读。虽然目前有关“功利性”阅读的评价褒贬不一,但笔者认为“功利性”阅读是读者进行学习、取得进步的一种重要方式

猜你喜欢

描述性中南大学场所
虚构人名的内涵意义分析*——描述性理论面临的挑战和反驳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作品选登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南大学校庆文创产品设计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远离不良场所
浅析独立主格结构在大学英语四六级段落翻译中的运用
恋爱场所的变化
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生态批评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