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力学中引入物理学史的教学探讨

2018-12-28江燕燕章礼华

关键词:伯努利欧拉传记

何 敏,江燕燕,章礼华

(安庆师范大学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物理学史研究物理学发展的规律,展示物理学理论体系不断更新的历史过程,是一座知识宝库,也是一块精神宝地[1],是人类科学技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流传下来的优秀成果之一[2-3]。古今中外众多物理学家在探求科学真理的过程中不畏艰难险阻,为人类文明的进展做出了不懈努力,应受到人们的敬仰。在力学教学中适当引入物理学史的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的本源,并从前人的成功经验或挫折中受到启发,从而感悟科学思想,提升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培养创造和创新意识,因此对于物理学史的学习和研究都有重要意义。国外的大学物理教材一般有一定篇幅的物理学史内容的介绍[4]。而国内通常的力学教材,往往忽略了有关物理学史背景的介绍,而且力学教材都是若干年前编写的,无法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因此,本文结合《经典力学》教材[5]的教学内容,在有关章节适当穿插物理学史内容:在第二章“动量和牛顿定律”中,引入牛顿和伽利略的传记,考虑到牛顿在自然科学创立方面的崇高地位,篇幅较大。在第五章“有心力”中,引入开普勒的传记。在第六章“刚体力学”中,引入欧拉、科里奥尼和傅科的传记。在第七章“连续介质力学”中,引入阿基米德和伯努利的传记。在第八章“振动”中,引入利萨如的传记。在第九章“波动”中,引入多普勒和马赫的传记。在第十章“相对论基础”中,由于在阅读材料中已经有爱因斯坦的传记,所以改为关于科学家探测引力波的记叙。在十一章“分析力学”中,引入达朗贝尔、拉格朗日和哈密顿的传记。下面以两个具体的案例为例进行讨论。

1 教学实践案例一——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运动定律相对简单,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引入物理学史,从物理学史的角度介绍牛顿运动定律,使学生了解经典力学理论的创立过程。

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于1687年7月5日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简称《原理》),这是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6]。在英国天文学家埃德蒙·哈雷的鼓励和赞助下,牛顿终于在1687年发表了拉丁文版本的《原理》,并于1713年和1725年两次修订,后译成英文、中文等多种文字。在科学史上,《原理》的出版标志着经典力学的诞生,对包括物理学在内的多个自然科学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并在其后的三百多年里硕果频出。牛顿与同时期的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少有合作,更多的是争执。牛顿一生的主要成就包括1666年初创立的三大运动定律,1670年前后发明的微积分以及在《原理》中发表的万有引力定律等。多年后,在哈雷的鼓励下牛顿发表了《原理》,其原因是胡克错误地声称已发现运动的内在规律。

牛顿在《原理》中提出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或与物体质量的倒数成正比)。这里没有提到比例系数的选取和力的单位及量纲。在中学物理中,牛顿运动定律已经有所介绍,并规定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为牛顿,具体时间无从考证,同时比例系数选为1。在高等数学中,引入了矢量数学,因此将牛顿第二定律记作F=m a。牛顿运动定律适用于惯性系,除此之外,为了研究的需要,还要根据物体运动的特点选取适当的坐标系。虽然早在17世纪上半叶,空间直角坐标系(或称三维笛卡尔直角坐标系)已经由笛卡尔提出,但是《原理》一书中并没有给出大学物理教材中常见的Fx=max,Fy=may和 Fz=maz这样常用且简洁的数学表达形式。《原理》中牛顿第三定律叙述如下:两物体间的一对作用力及反作用力共线、等值并反向。这条定律可以用矢量数学表示为F=-F',其中F和F'互为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虽然牛顿在《原理》中发表了牛顿运动定律,然而半个多世纪之后的1750年,欧拉才成功地表述了定律,至此牛顿定律才得到了科学界的普遍承认。欧拉运动定律(包括欧拉第一运动定律和欧拉第二运动定律)拓展了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领域,不但可以应用于质点和质点系,还可以应用于多粒子系统或刚体,描述多粒子系统运动或刚体运动(包括平移运动、旋转运动等)。

这样通过这一简史的介绍,学生对物理定律的产生过程有了初步认识,从而启发他们的科学思维。

2 教学实践案例二——伯努利方程

伯努利方程一节是流体力学的重要章节,也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引入物理学史的讲述。纵观人类的科学发展史,一个家族内出现过一位或多位科学家,但在一个家族几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内,涌现出数以百计的名家实属罕见,而瑞士的伯努利家族[7]就是其中最闪耀的代表,其后裔中被人们系统地追溯过的不少于120位,其研究领域遍及理工文法等多个学科。下文按照家族传承的先后顺序主要介绍这个家族前4代中最杰出的4位代表,其主要成员的世系[8]如图1所示。

图1 伯努利家族主要成员的世系图

2.1 尼古拉斯·伯努利(Nicolaus Bernoulli)

尼古拉斯曾在当地政府司法部门任高级职务。他有3个儿子,都是数学家,其中较为知名的是长子和幼子,具体介绍见2.2节。次子尼古拉斯第一·伯努利(Nicolaus I Bernoulli)原先是法律学教授,后来和他的兄弟一样醉心数学,加入了彼得堡科学院数学界。

2.2 雅各布第一·伯努利(Jocob I Bernoulli)和约翰第一·伯努利(Johann I Bernoulli)

雅各布第一是长子,他17岁时即获巴塞尔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当时的“艺术”内涵不同于现代,包括数学、音乐、文学等在内的7类知识。22岁时,他获得神学硕士学位,并自学了数学和天文学。雅各布第一发表了众多成果,研究了有关力学和数学的悬链线、平面曲线曲率半径计算、伯努利双纽线、伯努利微分方程、等周不等式等一系列问题,出版了《猜度术》。他遗嘱中要求在墓碑上刻下平生醉心研究的对数螺线。

约翰第一是幼子,他18岁时获艺术学士学位,23岁获医学硕士学位,28岁获医学博士学位。可他骨子里也热爱数学,跟随雅各布第一学习数学,颇有造诣。例如解决悬链线问题,提出洛必达法则、最速降线和测地线问题,给出求积分的变量替换法,研究弦振动问题,出版《积分学教程》等。约翰的另一贡献是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数学家,他是十八世纪数学界的中心人物——同为瑞士国籍的大数学家莱昂哈德·欧拉(Leonhard Euler,公元1707~1783)的老师,他还是克莱姆、洛必达的老师,当然还教导他的儿子丹尼尔第一·伯努利和尼古拉斯第二·伯努利。

2.3 丹尼尔第一·伯努利(Daniel I Bernoulli)

丹尼尔第一在伯努利家族中傲视群雄,他16岁时获艺术硕士学位,21岁又获医学博士学位,在很多科学领域丹尼尔都有着重要贡献,在1783年出版的名著《流体动力学》中研究了弹性弦的振动、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地球引力、湖汐等诸多科学问题,他的博学堪为伯努利家族的代表,分别当选柏林科学院院士、巴黎科学院院士和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丹尼尔的代表作是《流体动力学》,书中提出了以他的姓氏命名的伯努利方程,从机械能守恒的原理出发,建立了流体动力学方程,描述的是不可压缩的理想流体在定常流动情况下流速、压强和位置的关系恒量。他还提出了振动力学中的伯努利—欧拉梁振动方程,约成形于1750年。

通过对伯努利家族及科学成就的介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伯努利方程的理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教学反馈与总结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插入物理学史,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对实施了此教学方案的班级进行抽样调查,学生反映由物理学史导入新课,可以更快地进入听课状态,了解相关理论发展的本原和物理定律建立的历史背景,课堂学习不再枯燥,教学内容易于理解,活跃了课堂气氛,开拓了视野。物理学史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有悠久的历史,并在不断地发展中。在力学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对力学理论内涵及外延的掌握,这是对物理学专业学生力学素质培养不可或缺的。

猜你喜欢

伯努利欧拉传记
19.93万元起售,欧拉芭蕾猫上市
欧拉魔盒
精致背后的野性 欧拉好猫GT
一个一元高次不等式的推广及应用
欧拉秀玛杂记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传记书坊
读失败者的传记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一种伯努利原理研究的实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