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美术中“约定俗成”的审美特征与价值分析

2018-12-28董毅芳

艺术评论 2018年8期
关键词:面塑信仰民间

董毅芳

“约定俗成”一词最早出现于荀子的《正名篇》,荀子认为:“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名有固善,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主要是指对于某一约定事物,在大部分社会成员接受其约定的名称之后,就开始用这个名称称呼这种事物,时间长了,就成为这种事物的名称了。如果有人用其他的名称来称呼这一事物,则被认为“异于约则谓之不宜”。本文主要对民间美术中“约定俗成”中的审美特征和价值进行分析研究。

一、审美领域中 “约定俗成”的具体事项

在叶朗先生的《美学原理》一书中将审美领域的范围界定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技术美,其中在社会美中提到日常生活的美、民俗风情的美和节庆狂欢等。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领域,而社会生活又是人的生活世界,在一定历史时期,各个地区的人民群众都有自己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当这种生活方式完全超越功利而成为一种纯审美活动时,便显示出原本的审美价值。民间美术中“约定俗成”的具体事项无疑与此相一致,可归总为:人生礼仪、岁时节日和信仰崇拜。

人生礼仪是在社会传统习俗的大背景下,由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约定并执行的一系列礼仪,包括诞生、婚姻、祝寿等几个方面。这些礼仪习俗承载着人类在特定的区域文化中对自身在不同生活阶段或不同生活环境中活动的某种说明和对自身存在的理性思考。下面以山西为例进行详细分析:诞生礼,一个人的诞生对于其家庭乃至整个家族都是一件至关重大的事情。孩子出生到满月,姥姥要馈赠各种食物,忻州一带以送各种手工衣物(多以布老虎、虎头帽、鞋)为主,希望孩子健康成长,还会赠送一篮花馍,其中一定要有两个“奶头馍馍”,状如乳房,上面捏几个小面人,表示团圆。而在其他地区同样也要赠送形态各异、名称不同的面塑作为佳品。婚姻,是人生礼仪中的又一大礼,是人类社会重要的生活礼仪。山西晋北,结婚当日一对新人各要吃一对面鱼和面兔,并将一对用红线连在一起的面兔放在洞房门顶上以象征玉兔金缘。另外剪纸是不可缺少的传递吉祥的物象,如喜花、龙凤呈祥、鱼戏莲、鸾凤和鸣等。祝寿山西各地均有此习俗,其仪式也相对隆重,送寿桃是仪式中最具代表的行为习俗,以此祝福老人长寿百岁。无论哪种艺术表现形式都是为了表达人们对人生的祝愿,对新人的祝福和祈盼。

岁时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俗学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主要指在时间运行和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中,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诉诸艺术手段和观念情感的特定时日,且伴随着各种民俗活动的发生。因各地区文化的差异性,岁时节日习俗也有变化,我们主要以大众熟知的岁时节日作为重点,主要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最具民族特色的节日,春节期间第一个庆祝活动便是迎接诸神,尤其是灶神在一个家庭中地位尤显突出,每家每户都会在灶神前隆重供奉“枣山馍”,寓意米面成山,表达一种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除此之外,贴春联、贴门神等在民间代代相传。元宵节是春节之后又一个庆祝高潮,它的热闹程度不亚于春节,如果说春节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欢庆时日,那么元宵节则是群体性欢庆时日,各种民间艺术无论是动态的表演(跑旱船、扭秧歌等)还是静态的剪纸、面塑、年画等都融为一体,共同承担起节日习俗的精神追求和丰厚内蕴。端午节佩戴香包源于古人的驱邪避瘟的习俗,民间有“端午到,戴香包”的说法,即用碎布做成禽兽、花卉等各种形状,内装仓术、艾草等中药材,佩戴在孩子身上,后相沿成俗。

说到信仰崇拜,何星亮先生在《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中讲道:“每一种文化体系活文化丛都可以分为上、中、下三层结构,亦即‘表层’、‘中层’和‘深层’……深层文化是以人的意识形态表现的,它是内隐的,无形的,不易觉察的,它是潜藏在人的头脑中的宗教观念、审美观念、价值观念以及各种信仰等”。信仰崇拜正是深层文化的主要体现。在广大农村人们除了自然信仰(如:日神、月神、水神、火神等)之外,还包括人神信仰崇拜(如:关羽俗称关公、财神、门神等)和俗神信仰(如:福禄寿三星、喜神、土地神、灶王神等)。伴随着精神活动的信仰崇拜有多彩的情感世界,往往会把内隐的、无形的、不易觉察的追求、信念和祈盼用看得见的行为活动和图像形式表达出来。信仰崇拜渗透在广大劳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支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二、民间美术中“约定俗成”的审美特征

(一)群众性和集体性

陕北红枣旅游 宋桂英

枣山 山西晋城

民间美术中约定俗成的民俗事项具有广大劳动人民意识形态的意义,但它不同于一般意识形态,而是和民间的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群众性一般包含形成、接受参与、分享发展三层含义。形成是指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约定而形成的特定活动和活动中产生的图像作品,这些特定的活动或图像作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被广大劳动人民所接受并参与其中形成了接受参与的群众性,人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分享这一活动,使其得到长期的发展,称之为分享与发展的群众性。集体性狭义上讲是人们集体参与的长久以来约定俗成的活动,相对于个人而言。广义上讲集体性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一种群体性的审美活动,需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中解读,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群体性的审美活动有共同的审美意识,共同的精神追求,但文化的差异性对集体审美意识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例如:元宵节的各种活动,以其独特的精神需求长久地存在于中国的广大城乡,是劳动人民集体参与的活动。在山西岚县每年二月举行摆供活动,届时,各家积极将桌子和精心制作的面塑摆在桌案上,贡品相连,视若长河,观赏者熙熙攘攘,是一次群众集体参与审美活动的典型代表。

(二)精神性和地域性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人们对物质文明的追求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对精神文明的追求更多是为了心理的祝愿和满足审美的需求。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民间美术逐渐派生出完全精神性的“纯艺术”。当代的广大农村,人们的精神活动占据上风,其相应的美术作品也蕴含了丰富的艺术审美元素。人们在劳动之余必然要寻求一种精神寄托,各种约定俗成的民俗活动,成为他们精神寄托的载体。地域性又称地方性,从局部形式上看,约定俗成的地域性呈现出简单、地方色彩极浓的特点,从整体来看,地域性不仅局限在艺术表现形式,也体现着地域精神和情感的内涵。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对自己本民族、本地区约定俗成的民俗事项有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识,并直接作用于审美活动。如山西柳林剪纸艺人宋桂英的作品《陕北红枣旅游》,在柳林,林立的枣树与黄河相呼应,黄河连着柳林和陕西的榆林县,茂密的枣林,鲜红的大枣和人们收枣的劳动情景成为艺人创作的源泉。特殊的地域环境,使艺人形成了特殊的生活方式、审美意识,其作品自然也具有独特的地域风格。

三、民间美术中“约定俗成”的审美价值

民间美术中“约定俗成”的民俗事项具有教育、认识和欣赏三种价值。在民间美术这一活态的物化形式,不仅折射出广大劳动人民的信仰观念、审美观念,而且影响着人们的认识与教化的思想观念。它们相互融合在约定俗成的实体艺术中。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人们倡导的忠、孝、仁、义等成为几代人所追求和向往的目标,教育价值便在约定俗成的民俗事项中完成。民间美术更多的是审美活动,认识价值往往是通过审美活动来完成的。作为承载民族文化的民间美术与其他艺术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群众参与创作的作品的完成并不等于结束,创作完成后要通过劳动人民对它进行解读,而后必须要大众积极投入到整个创作活动中即进入欣赏阶段。如山西各地七月十五中元节,人们捏制面羊不仅是为孝敬祖先,而且还用于教育下一代,这种宣扬与传播是自觉的。人们将面塑这一实体作为教化天下的手段和媒介,是为约束自己的行为、教育那些不遵守社会道德之人而赋予面塑“成教化,助人伦”的文化内涵和特殊含义。对于普通民众来讲,借用面塑这一载体无需用文字表达的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实体进行交流、沟通人神、宣扬教化,达到认识的深层意义。当面塑作品借助约定俗成的活动一经展出,其欣赏价值也伴随着到来,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注释:

[1]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9:220.

[2]何星亮.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5:2.

猜你喜欢

面塑信仰民间
天津面塑:匠心妙手塑乾坤
指尖上的妙手天成——虎年面塑文创产品让人爱不释手
信仰
捏个萌猪迎新春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指尖上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