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韩篇章连接成分对比

2018-12-27孙静

青年文学家 2018年32期

摘 要:连接是体现篇章衔接的重要手段之一。汉语和韩国语篇章连接成分的使用与各自的语言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汉语作为孤立语,是语义型语言,在篇章表达上呈现“意合”特征;韩国语作为黏着语,注重语法形态的连接,在语言表达上呈现“形合”特征。汉韩篇章连接方式存在异同点。本文将分别选取汉韩经典小说《阿Q正传》和《???》及其互译本为语料来分析研究汉韩篇章连接成分在使用上的异同点,旨在更好地掌握汉韩两种语言的特点,以期对双语学习与教学以及中韩互译有所帮助。

关键词:汉韩篇章;小说语料;异同点

作者简介:孙静(1990-),女,山东日照人,硕士研究生,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汉韩篇章对比研究、韩国语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2--02

引言:

近年来,汉韩对比研究已由词汇和句子层面进入到了语篇层面。语篇(Text)衔接的完整理论体系,最初是由韩礼德、哈桑(Halliday&Hasan;,1976)提出来的,他们在合著的语篇衔接专著《英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中将语篇定义为任何长度的,在语义上完整的口语或书面语的段落。同时提出了衔接的基本范畴包括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连接(conjunction)和词汇衔接(lexical)5种衔接手段。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体现汉语与韩国语篇章连接方式的连接成分(conjunction)问题。

1.连接成分的定义及其分类

汉语和韩国语中都有一些用来衔接语篇中不同成分的语言单位,如汉语中的连词像“因而”、“可是”等,具有连接意义、由副词或介词短语体现的状语如“回头”、“譬如说”等;韩国语中的接续词像“???”、“??”等等。这些具有一定含义并体现语篇中各种逻辑关系的语言单位就是连接成分。通过这类连接性词语的运用,人们可以了解句子之间的语义关系,甚至可经前句从逻辑上预见后续句的语义。

2.汉韩篇章连接成分对比

由于人类认知思维规律的普遍性,再加上中韩两国同属“东洋文化圈”,自古以来交流频繁,中韩两国在语言、文化等方面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因此汉韩篇章连接关系总体而言是共通的;而逻辑范畴的复杂性和语言表达的差异又使得汉韩篇章中连接成分的运用不尽相同。通过对《阿Q正传》和《???》的分析统计,我们发现:相对而言,汉语篇章以语义为主,较少使用篇章连接成分;韩语篇章连接成分则要远远多于汉语,在语篇表达中呈现“显性”特征。

2.1汉韩篇章连接成分使用的相同点

1)汉韩语篇中连接成分的运用都有显性与隐性之分

无论是何种语言,在语篇营造过程中,显性逻辑连接方式与隐性逻辑连接方式缺一不可,共同起着纽带作用。如果全部使用显性的篇章连接成分,那么语篇不仅不会通顺,反而会显得累赘、不精练,且影响句子的美观;反之,如果全部使用隐性的篇章连接成分,那么语篇又会变得难以理解。

2)汉韩语篇中连接成分的功能是相同的

篇章连接成分,顾名思义,就是衔接语篇中前后内容的语义关系,使语篇更加紧密连贯。由于篇章连接成分本身都是含义明确的词项,它们在篇章中衔接句子与句子或段落与段落时,能够明白无误地传递有关句子之间或段落之间的各种逻辑语义关系的信息。

3)汉韩语篇中连接成分出现的位置大多是相同的

无论是汉语还是韩国语,从具体的语篇语料中可以看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连接成分位于句首,在主语之前,它起到衔接纽带的作用,将前后内容紧密地衔接在一起。当然,在语篇中,有时篇章连接成分也会出现在句内,用来修饰谓语或后面的内容,或起到强调作用。例如:

〔1〕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鲁迅《阿Q正传》

〔2〕“?? ?? ???. ?? ?? ??!”

?Q? ??? ???? ?? ?? ??? ???. ??? ?????.——???《??, ?? ?? ?? ?? ??? ?Q??》

例〔1〕和例〔2〕分别使用了篇章连接成分中表时空逻辑连接关系的“之后”、“间隔”等语义关系。例〔1〕说的是阿Q被赵太爷打耳光后反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大家的尊敬,强调表现了未庄人们的迂腐;例〔2〕中的连接成分“???”起到了修饰后面谓语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强调作用。

2.2汉韩篇章连接成分使用的不同点

1)显性与隐性的差别

在语篇营造过程中,汉语篇章连接成分的运用具有隐含性特点;反之,韩国语重形合,连接成分在使用上具有显明性特点。具体来说,汉语作为孤立语,是语义性语言,注重意义的表达,在语言上多呈现“意合”的特征,与韩国语相比,在语篇中更注重隐性逻辑连接方式的表达;而韩国语作为黏着语,更注重语法形态的表达,在语言上多呈现“形合”特征,与汉语相比,在语篇中更注重显性逻辑连接方式的表达。例如:

〔3〕???? ??? ???? ??? ?? ????. ?? ??????. ???? ?? ??? ???? ????? ?? ????.——??? 《???》

(过了一会儿)少女从河中捡出什么东西。是块白色的鹅卵石。(然后)她突然站了起来,一蹦一跳轻巧地越过蹬脚石块铺成的小桥。——金京善编译《感动韩国人的短篇小说》)

例〔3〕中原文采用了表时空语义的逻辑连接关系。通过连接成分“????”、“???”明确地表达了语篇内容的先后关系,使前后内容紧密地衔接在一起;而汉语译文中运用了隐性的篇章连接成分,简洁明了,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加上连接成分反倒显得累赘。上述例句很好地體现了汉韩篇章表现手法的差异,即汉语多隐性、韩语多显性的特点。

2)断句方式的差别

潘国文(1997)在《汉英语对比纲要》中曾指出:汉语中“……甚至短语与小句之间、小句与句子之间、句子与更大的单位句群之间,界限也不是截然分明的”。而韩国语在篇章中注重使用连接成分,把各个短语或分句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大的长句。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4〕①阿Q又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神里,②甚而至于对于两位“文童”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③而阿Q在精神上独不表格外的崇奉,他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④然而他又很鄙薄城里人,譬如用三尺三寸宽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庄人叫“长凳”,—鲁迅《阿Q正传》

(①?Q? ? ???? ?? ??? ???? ???? ??? ??? ???. ②???? ? ??? ???? ???? ??. ③??? ?? ?Q?? ????? ???? ???? ???? ????, ?? ????? ? ???? ???? ????!. ④????? ?? ?? ???? ?? ????. ⑤?? ?? ? ? ?? ? ? ??? ?? ?? ??? ??????? ‘? ????? ??…—???《??, ?? ?? ?? ?? ??? ?Q??》)

根据廖秋忠的功能位置分类法,原文中划线的四个连接成分“甚而”、“而”、“然而”、“譬如”应该被视为句中的连接成分,而不是语篇连接成分。但是,如果把四个连接成分前面的逗号改成句号,使之成为篇章连接成分也是可以的。只是,汉语更习惯用复句代替一个个断开的句子来表达较长的语义关系。通过原文和译文的比较,我们看以看出:从一定程度上看,在语篇中,韩国语的断句是比较明确的,但这并没有影响语篇的连贯性,通过篇章连接成分使前后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3)韩国语连接语尾发达

在韩国语语篇中,除了会使用显性的或隐性的篇章连接成分连接前后内容外,还经常会借助连接语尾进行逻辑语义关系的表达,但是汉语中没有这种表达方式。然而,与韩国语相比,汉语有着更加丰富的标点符号系统,因此,在汉语语篇中,标点符号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进行说明。

〔5〕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不乐;说自己是虫豸罢,也还是忽忽不乐:他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鲁迅《阿Q正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Q??》)

从例〔5〕汉韩语篇对比来看,与韩国语常用连接语尾相比,汉语更习惯用复句和标点符号来表达。上述例子中,原文复句中使用标点符号逗号、破折号、分号的地方在韩国语译文中译为了连接语尾“??”、“?? ??”、“? ??”等,原文中的冒号也起到了对前面内容作进一步解释说明的作用。

3.汉韩篇章连接成分使用不同点原因探究

1)首先,汉语是孤立语、韩国语是黏着语的语言特征使得两种语言在篇章连接成分的运用方面存在不少差异。

2)从两国语言发展变化的历史来看,新文化运动之前,中国主要是用古汉语进行交流的,而古汉语又是典型的多靠语境和交际双方已有知识来推断句子之间的关系。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的现代汉语,其特点也呈现隐性特点。

众所周知,汉语是表意文字,而韩国语是世宗大王为了百姓更容易读写于1443年创立的表音文字,这一点也造成了汉韩篇章连接成分表达的不同。

4.结论

综上所述,汉韩语篇在篇章连接成分的运用方面既有相同点,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其中,汉语重意合、韩国语重形合这一重大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不同,引起了语言学界的高度重视。对此,我们也进行了简单的论述。然而,有一点我们不容忽略,那就是汉韩篇章连接成分使用上的不同点都是相对而言的,并不是绝对的。只要我们掌握了两种语言的特点,求同存异,就会对双语学习与教学以及中韩互译起到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2]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3]Halliday ﹠ Hasan 著,张德禄等译[M].英语的衔接,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4]廖秋忠. 现代汉语篇章中的连接成分[J].中国语文, 1986第6期.

[5]???. ?? ???? ????[D]. ????? ???, 2005.

[6]??. ?-? ??? ?? ?? ?[D], ???????? ???,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