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吴语中泰州方言语音特点分析及其内部差异探讨

2018-12-27陈湛秋

青年文学家 2018年32期

摘 要:语言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条件之一,不同民族间文化的传递和交流离不开语言运用,人类对运用,能够方便文化的交流,语言能够促使人类进步。吴语方言作为吴文化的重要载体,历经了千百年来的传承和发展,見证了吴地社会历史以及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变迁。泰州方言作为吴语方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江淮方言通泰片,是其中比较有特色的一个分支。因此,对吴语中泰州方言语音特点的分析及其内部差异的探讨对我们了解和探究泰州人文历史变革、人口变迁和文化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泰州方言;语音特点;内部差异

作者简介:陈湛秋,男,汉族,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级3班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2--02

方言通俗地讲就是地方性语言,属于一种地域性的语言文化,对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方言往往都有一个起源地,然后经过不断地发展使其内容得到不断的丰富,同时由于各地历史背景和地理文化差异的不同,方言在语音方面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有所不同。吴语,又称江东话、江南话、江浙话。从周朝到现在有近三千多年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厚重。使用者多达九千多万,具体分布在江苏、安徽南部、江西赣北等地。有着中国七大方言之一的称号,并且有着独立的国际语言代码。泰州简称“泰”,南唐时为州治,泰州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城,泰州市隶属江苏省,地处长江下游、长江三角洲北翼,是江苏-长江经济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泰州市包含三区三市。泰州人文荟萃、英贤辈出,王艮、刘熙载、施耐庵、郑板桥、梅兰芳等是泰州文化艺术史上的杰出代表。泰州话的圈子在学术上一般都称之为泰如方言片,据统计目前有五百多万人使用泰州方言,是江淮方言中最具代表性的方言之一,也是江苏省重要方言之一。为此,本文将从语音特点及内部差异来分析探讨吴语中的泰州方言,对于我们深入的了解吴语中的泰州方言具有重要作用,也能够使我更好地了解泰州的人文历史变革、人口变迁和文化的发展。

一、吴语方言的分布和语音

现代的江苏话声韵调系统中存在27个声母,43个韵母,7个声调,这也是吴语的特征。吴语的主要使用范围主要是江东地区以及浙江上海等地,有9000多万人口使用吴语,位居世界第十,使用范围甚是广泛。同时,吴语有三千多年的使用历史,在历史、语音以及风格的因素分析下,吴语与官话方言的差别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具有更多的古音因素。

吴语方言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保留了全浊音,这个特点在各大方言中应当是独一无二的,其实汉语拼音B、G、D等并不是浊音,这一类只是不送气的清音,至于浊音和不送气清音的差别,用现代汉语也不太好表达,大体上和日语的清浊假名差不多,普通话是没有浊音的,而一般人们会误把不送气清音当做浊音;第二保留了入声,中古汉语的四声应当是平上去入,但是在现代普通话中已经找不到入声的踪影,但是在包括吴语在内的许多方言中,还是能很普遍的听到入声。所谓入声,就是一个音节后作塞音结尾,例如[-p]、[-t]等,但是与英语不同,这个塞音是不发声的;第三文白异读,这在吴语、闽南语、客家话中都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例如“江”这个字,在吴语区域内,一般都读作kaon,既所谓的白读,而在表达某人姓氏的时候,则发作“chian”或“cian”,既所谓的文读。

二、泰州方言语音特点

2.1声母n、l混淆,n、ng前后鼻音不分

在标准的声母n、l的发音中,虽然两者的发音部位是一模一样的,位置处于舌尖中音,但是声母“n”发鼻音,发音的气流是通过鼻腔流通的、“l”是舌边音,发音气流是必须通过舌头两边的,这两者发音方法的差别,从而导致了两者发音中,声音不同却相似。其实在我国的很多地区的方言中声母n、l都是混淆的,例如,在北方地区方言中的西南方言、东北方言,南方的湖南江西福建以及黑龙江哈尔滨等地都存在这种现象。虽然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但是并不会产生歧义导致影响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在这些声母n、l混淆的地区,对于他们来说区分并没有实际的意义。从他们的起源原因说起来的话,“n”来自古代的泥母,“l”来自来母,并且从古代一直稳定地沿用到现在。在吴语泰州方言中,“n、l”是不予区分的,具体表现为声母“n、l”都合发“n”的音。例如,牛=刘=留=n,泥=梨=李=n,男=蓝=n[2]。声母“n、l”不分将会对普通话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也会影响到对于英语和音乐的学习,例如,英语中的类似于“like、nice”等单词的发音。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我们要克服家乡方言对我们学习普通话的影响,声母是“n”发音的字相对比较少,记住这些,就能很快分辨出来。“记少不记多”往往是区分着两个声母比较好的方法。推普是全国性的政策,随着推普政策的实施以及国家的宣传力度逐渐增大,普通话在各地的适用效果也越来越好,势必会影响方言的发展,只是就要求我们在学习普通话的同时,也不能完全抛弃我们的方言,要做到共同进步和发展。

除了声母n、l混淆外,泰州方言另外一个比较显著的特征是发音时前后鼻音不分。主要是“n”、“ng”不分,在标准的普通话发音中,“n”发音和“ng”发音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由气流受阻的前后及构成阻碍的部位不同导致两者发音的本质不同。

2.2声调影响语调,多采用平调和降调,整体以平缓为主

汉语是有声调的,“搭、达、打、大”是普通话的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在别的声调语言里,声调能区别词类和语法功能,声调起区别词义的作用。古汉语“语”、“雨”、“泥”、“间”等读去声是动词,实际上就是区别词类的作用。这是声调产生的一个原因。汉语隶属于汉藏语序家族,是一种靠声调来区别的语言。藏语创制文字大约在7世纪之前,那时还没有产生声调。8-9世纪才产生了声调。现在各方言声调数目不一:拉萨话有高平[f],低升[v],高降[h],低升降[w]4个声调以及轻声;安多方言没有声调。在大大小小的方言中,藏语声调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发展轨迹都保存着,如同活化石。这是我们认识声调语言的发展历程来说,是直观的、明确的、有用的证据。

2.3入声字和全浊音的发展历程

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到了元代时,平声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就是现在的一声和二声,上声有一部分字归并到去声里,剩下的是现在的三声,去声和由上声归并的一些字是现在的四声,古代的入声在元代时分化到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当中。所以现代汉语北方方言没有入声。现在“普通话”即标准现代汉语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所以普通话没有入声这个声调。古入声字,有的方言今仍读入声如福建、广东、上海、江苏、南京、太原、张家口等;有的方言这类古入声字,今不读入声,分别归到其他声调里去了。吴语中保留了完整的中古全浊音,全浊声母指中古汉语的浊塞音、浊塞擦音和浊擦音声母,响音声母称次浊声母或者清浊声母。要想学好音韵,首先要掌握上面所提到的入声字和全浊声母,而泰州方言在音韵学中具有较高的建树。

三、泰州方言内部特征

事实上,泰州方言圈东部人主要都是从泰州迁移过去的移民。泰州人大体是形成于明代,因元朝时期的战乱,泰州城被毁。后来的泰州城是明初从当地和苏州等地召集人群重建的,泰州人乃至泰州方言也因此形成。自明朝起直到今日,泰州再也沒有发生过大的战乱,故而族群和风俗得以延续下来。虽然江淮官话通泰片具有自己整体独立的特色,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正在经历大范围的变动,泰州方言内部差也存在一些差异。无论是从四声到七声,双域到单域,内部差异都很大。泰州方言圈位于长江以北,因长江天堑的分隔而与江南吴语区在文化、血缘上都有所差异,但泰州人中却有相当部分人是来自江南。明初,江北因宋元明时期的战乱而人口凋零,故从苏州调集了大批人口迁移到泰州区域,史称“洪武遣散”。所以泰州方言中有不少元素与吴语区是一致的,泰州方言也是中国的官话体系中与吴语最接近的方言。另一方面,泰州位于江苏中部的里下河地区(里下河是一片面积极大的湿地湖区)以南,向北交通不便,故而相当程度上也阻隔了北方的移民。地理的相对孤立使得这片地区得以保持了相对独立的方言和种群。泰州话现在有着渐渐被同化的危险,泰州城位于整个泰州方言圈的最西边,其西侧紧贴扬州的江都,而江都则是讲扬州话的。所以,泰州方言圈的起源地泰州自己却恰恰处于整个方言圈最危险的边缘地带,直接面临着被扬州话同化的危险。江苏长江淮河之间的绝大多数地区都是讲扬州话的,泰州话则蜷缩在江苏的东南一隅,整体形势上是“敌强我弱”。强势的普通话则无时无刻不在瓦解泰州方言,而泰州方言的“普通话化”基本上也可以说就是“扬州话化”,因为扬州话比泰州话更接近普通话。

由此了解全部声调语中所有可能的调型及其组合(即分布模式)时至关重要的,我们要从差异中找到其出演化途径,了解泰州方言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探究泰州的人文历史变革、人口变迁以及文化的发展进步情况。

综上所述,泰州方言作为吴语方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我们不断地从方言历史中汲取精华,掌握发展情况,从人口流动的痕迹的基础上来探究人文方面的历史变革、人口的变迁、文化迁移等情况。在研究泰州方言的过程中,我们肯定要从其他角度入手,这样一来顺便了解了泰州的文化发展、历史变迁。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说出的方言便可以判断这个人的来向,除此之外,方言还可以体现所在地区的民俗风情,推普是全国性的政策,随着推普政策的实施以及国家的宣传力度逐渐增大,普通话在各地的适用效果也越来越好,势必会影响方言的发展[4]。通泰方言的东面地区却由于是属于盐城和南通,并且再往东就是大海,行政划分也给泰州话带来了相当大的威胁,对于泰州当地方言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因此,我们要趁早下手,抢救泰州方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在抢救一种即将逝去的文化。我国教育部早在一九五六年就发出了关于汉语方言普查的联合指示。我在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时,不仅要深入研究好现代汉语,更要对古汉语以及流传至今的方言加强研究,解决泰州话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泰州以北的听不懂泰州人说什么,而泰州人却也听不懂泰州以南的吴语。因此,对吴语中泰州方言语音特点的分析及其内部差异的探讨对我们了解和探究吴文化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苏晓青,许井岗. 江苏北部地区方言民俗的特征分布与内部分区[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2(3):74-85.

[2]丁青. 泰州方言中正反问的句法语义分析[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36(2):58-64.

[3]邢雯芝. 吴语的正字与俗字分析[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3):196-197.

[4]乌仁图雅. 论方言学研究之意义[J]. 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2017(3):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