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田蜗牛的大发生的原因与防治策略
2018-12-27张塔杨廷文范冰宋家海
张塔 杨廷文 范冰 宋家海
近几年,蜗牛已上升为我区农作物重要危害生物之一,严重地块可造成20-30%的减产,尤其玉米田为害更为严重。据笔者近两年调查,玉米田平均每平方米有蝸牛5-10头,严重的达20余头,整体比往年偏多1-2成。
一、玉米田蜗牛发生规律
玉米田蜗牛以其齿舌舔食玉米叶片叶肉、仅残留叶脉,严重影响玉米光合作用;舔食玉米雌穗花丝,严重影响玉米雌穗授粉结籽,同时蜗牛还分泌黏液,污染作物,导致有害病菌侵染,引发玉米叶部病害。
蜗牛属陆生软体动物门,腹足纲。主要危害种类为同型巴蜗牛和灰巴蜗牛,一年发生1代。以成贝或幼贝在田埂土缝、残株落叶、田边杂草或乱石中越冬。翌年3月下旬开始活动、一般白天潜伏于隐蔽、低洼潮湿处,傍晚或清晨取食,阴天则全天为害。5-6月份成贝交配产卵,卵成堆产于作物根部土壤中、草根附近或石块下。一年中有2个活动为害盛期,6-7月份为第1个为害盛期。8月份高温,蜗牛活动减弱。9月份气温凉爽,再次进入活动为害盛期,遇温暖的阴雨天气,作物受害则更严重。11月份开始越冬。
蜗牛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特别是连续降中到大雨后蜗牛繁殖速度快、繁殖量大,利于发生为害,加之机收后麦茬高、麦秸多,给防治造成较大困难;蜗牛还有转移危害的特性。因此,应提倡统防统治或群防群治策略进行控制。
二、玉米田蜗牛为害较重的原因
1、气候条件适宜:特别是近几年来,降水偏多,田间湿度较大,利于成贝取食、产卵,气候温暖,适于成贝发生繁衍。
2、生态环境利于其发生危害:近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下降,蔬菜等经济作物面积上升,部分田块耕作粗放,田间及路边沟渠杂草得不到及时清除,小麦秸秆还田以及植株残体长久置于田间路边,为蜗牛提供了适宜生存繁衍的场所。
3、农民对蜗牛缺乏足够的认识:蜗牛繁殖力强,蔓延迅速,危害严重,多数农民缺乏对蜗牛的防治技术,不能抓住防治适期,进行有效地控制。
4、人为运输导致远距离传播:附着在作物植株残体上及土壤中的蜗牛成贝、幼贝及卵,会通过人为运输而被远距离传播,致使没有蜗牛的地方也能发生。
5、天敌数量极少:蜗牛自然控制能力极差,有利于蜗牛的发生蔓延。蜗牛的主要天敌种类有步行虫、晰蜴等。由于长期大量使用农药,及环境条件的日益恶化,这些种类的天敌种群数量急剧减少,调查中很难找到。
三、玉米田蜗牛防治方法:
1、人工捕杀。于傍晚、早晨或阴天蜗牛活动时,对植株上的蜗牛进行捕捉,集中处理;或用树枝、杂草、蔬菜叶等诱集堆,使蜗牛潜伏于诱集堆内,集中捕杀。
2、控制基数。恶化其生存环境,彻底清除田间杂草、石块等可供蜗牛栖息的场所并撒上生石灰,减少蜗牛活动范围;适时中耕,翻地松土,使卵及成贝暴露于土壤表面,在阳光下暴晒而亡,冬季则使部分成贝、幼贝冻死或被天敌取食。
3、撒生石灰。彻底清除田间杂草、玉米根际的麦秸麦糠等可供蜗牛栖息的场所,并撒上生石灰,减少蜗牛活动范围;或在沟边、地头或行间撒10厘米左右的生石灰带,667平方米用生石灰5~7.5公斤,蜗牛不敢越过石灰带,若强行从石灰带爬过,一般都会死亡。
4、农业防治。一是轮作倒茬。种植葱蒜类、韭菜等作物,轮作2年。二是在蜗牛发生严重地块,清除田间秸秆和覆盖物,保持地面清洁、平整,破坏蜗牛保护所。及时中耕除草,降低土壤湿度,保持地表干燥状态,破坏蜗牛活动和生存条件。
5、化学防治。在蜗牛产卵前或有小蜗牛时,每亩选用8%四聚乙醛颗粒剂500克,于天气温暖、土表干燥的傍晚均匀撒在作物附近的根部行间,防效较好。也可用50%辛硫磷乳油和敌敌畏混合,稀释500倍喷雾防治。
(作者单位:274105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马集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274100菏泽市定陶区农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