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传记文学的书写技法

2018-12-27刘松

青年文学家 2018年30期
关键词:传记文学

摘 要:相较于追求客观、真实和历史透射感的史传,散文传记的书写显得复杂得多。因此,有必要把此类传记分开研究,这样才能找出一般规律,一窥散文传记书写之面貌。从已知的散文传记来看,大致可分成两大类:其一,尊重历史、尊重传主、尊重时代背景的史类散文传记;其二,传者肆意挥洒情感,以主观抒情为主的文学传记。但书写中难免会破坏历史原貌,有些作品则会成为作者借传抒情的由头。从中不难看出,前者有限制,抒情是克制的,既有文学性,又兼顾史学观;后者较为自由,抒情偏于随性、自然,属于纯文学性作品。

关键词:传记文学;散文传记;书写技法

作者简介:刘松(1993.7-),男,汉,山东省泰安人,作家,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0-0-03

一.史类散文传记的营造与铺陈之法

史类散文传记的历史观尤为重要,历史观是整部作品的核,也是传者书写之标杆。营造好历史观,就必须把作品的厚重感、时代感、真实感把握好。倘若只为博取眼球,进而肆无忌惮的抒情,无疑会破坏传主的历史原貌。

(一)行文意蕴的把控

在措辞和字句的使用上尽量符合当时的行文意蕴,切记不要出现现代词句,要注重炼字,做到语言凝练,行文流畅,符合古人思想观。美学上多一些情感留白,装点出古代山水画的质感。当然,情感留白的尺度把控是比较难的,需要传者与传主达到灵魂和思想的高度统一。

描写时注意“放”和“收”。所谓“放”,既是在传主历经跌宕起伏的事件时,挖掘人物内心的情感波澜,根据当时传主的心理活动,用富有情感色彩的字句进行描写。值得注意的是,切莫用过分空洞、毫无意义的字句。比如,华丽的辞藻、过分的排比、过分的比喻等,运用过多会打破抒情的节奏,造成徒留于表面的堆砌感,缺乏灵魂的述说。所谓“收”,既是在人物情感到达高潮时,万莫描写的面面俱到,要在适当的时机回收笔锋,用诗化的、与传主心意相通的、引起读者共鸣的语言戛然而止。这样行文虽不具备详细的画面感,但却拥有直冲心灵的震撼力以及深刻的烙印感,让读者念念不忘,产生似曾相识,甚至与传主同呼吸的错觉。当然,以上也适用于现当代传记的书写。

(二)情与景的交错呼应之法

传主浓烈的感情,除了依靠恰当的情节推动和命运同呼吸的抒情控述,有时与环境结合更能衬托出传主的情感波澜。如,传主正经历着孤独,可运用“寂寥的、闪烁橘黄色路灯的、无人的长街”做背景板,再陪衬“圆月”这种意象。以本该热闹非凡的长街,如今却变得萧索凄冷来衬托人物的孤独、无助。亦或者传主正站在路灯下,以“孤影”这种意象,表现一个人的寂寞、困扰。“雨”也是绝好的意象,可描写传主怎样在雨中独步,亦或者连伞都没有,只得被大雨无能为力地冲刷。周遭可能还存在结伴而行的人,他们的出现是对传主心灵孤独最大的冲击。当然,传主的情感波澜不只是这些,喜、怒、哀、乐等变化都将会产生,这就需要传者多比对资料、多体悟、多练笔。以上并非要求传者一定要虚构意向,而是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巧妙地运用环境特质,加以适当的抒情笔调调色,使之产生情景交融之感。所以,情与景的呼应要做到“形感”与“意感”的契合。

“形感”是指外在的环境衬托。比如,夏天时烈日如火,金蝉嘶叫,会让人产生压抑、苦闷感。这种直观的感受便是“形感”,不需要过分抒情,只要传主的情感到了,这种描写的点缀便能让读者感受到画面上和心理上的冲击。另外,这种画面的点缀也是帮助读者进入那个时代的一道风景线。运用好了,不仅能起到情感助推的效果,也会在读者脑海中搭建起清晰的历史背景。

“意感”相对很难,它所产生的效果不仅仅是外在的冲击,还要把传主与读者统一起来,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传主的思想波动。运用时,首先把“形感”描写到位,再用意识流的笔法,将传主之前的经历与当下的经历对照穿插,产生一种过去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面对面”谈话的错觉。如此一来,传主如同灵魂出窍一般渐渐走进读者的心中,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文学类散文传记的类别对比

虽然文学类散文传记看似就一种,但如果再细致划分的话,大致可分为三类:说教感的散文传记、空洞且辞藻华丽的散文传记、重意境描摹与故事感的散文传记。

(一)说教感的散文传记

此类传记的写作目的并不是为了介绍传主一生事迹,而是想借助传主的阅历,以达到劝说世人,种下心灵鸡汤的功用。说教感的散文传记大多是描写传主的私生活,即情感和生活方面的经历。不论古今,人世间的情感都不会发生本质的变化。这也就为此类传记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并逐渐形成一类文章。除此之外,还有不少讲述传主成功之道的传记,但这类作品往往是叙事过重,散文意蕴不足,故不再此文探讨范围之内。

描写手法一般是夹叙夹议,叙述中又带有传者自身的人生体悟,以充沛的、激烈的、极具感染力的语言,在引起读者兴趣的同时,也画出一个问号,让读者自行去思考傳主的经历究竟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在处理议论文字的时候,一般会有小论和大论两种形式。

小论夹在于抒情描写之中,可能以一个细微的动作、行为、小事件为切入口,用简短的笔墨投射出事件本身所散发出的哲思。例如,李筱懿的《灵魂有香气的女子》中这样写道:“每天上午九点,她已经开始在办公室忙碌,下午五点,家庭教师又上门为她补习。她特意把办公桌安排在最里面,方便对周遭的一切明察秋毫,甚至,她总是最迟离开办公室,因为生命如此繁忙与丰富。曾经,她心底最大的遗憾是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没有系统学习过新派的知识,不能像他爱恋的女子那样既渊博又俏皮,如今,她立志为自己弥补这个遗憾。”[1]在此段中,前半部分主要叙述张幼仪如何忙碌,时间安排如何紧张,但她依旧没有放弃学习,仍然要挤出时间来接受教育。原来,这样“拼命”的背后,仅仅是为了弥补当时的遗憾——年轻时没有接受过良好教育。后面的议论以人物的行为和经历为蓝本,自然而然的发出慨叹:人走得越高,受到的教育程度也就该越高。

大议论一般形成于总结性的事件之后,根据传主人生阅历中较为重大的事件做由表及里的分析,再引发当代人的反思,进而升华传记的主题,引起读者的情感连带性。这里,还是以《灵魂有香气的女子》为例,深度剖析大议论的写作笔法。在张幼仪作古之后,她长眠于“芳诺依福(FERNOEIFF)”墓园中,她的墓碑的名字前刻得姓氏是苏——即她最后一任丈夫。传主生命的结束意味着传记的主题需要进一步拔高,于是,作者这样议论道:“女友放弃了烂漫的诗人,最终选择了一个厚道的男子,祝她幸福。什么是好姑娘?知书达理、温文典雅、克己复礼、贤惠善良……当然,这只是定语中极其微小的一部分,因为,只有好姑娘才能赢得好婚姻。真的吗?如果世间事如此顺理成章,又何来张幼仪的苦痛?她真是个隐忍的好姑娘,可是,婚姻并不因为她的‘好而变‘好。你永远拥有从一段不愉快婚姻中解脱的主动权,如张幼仪一般,重新为人生按下一个FastForward(快进)键。”[2]这一段的议论便是对传主婚姻的总结,由传主的经历进而联系到当代人,对当代人的婚姻价值观起到一定的借鉴和教育意义。不过,说教类的散文传记主题一般都比较小,无法全面认知传主,大多从一个角度切入,所选素材、事例也往往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所以,此类作品存在片面性的缺点,有时还会误导读者,使之产生认知上的分歧。

(二)空洞且辞藻华丽的散文传记

此类散文传记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这与传者的书写价值观是不可分割的。笔者以为,此类传记犹如古代的骈体文,表面看上去文采斐然,热血激情。但实际上,缺乏对传主、时代背景、历史责任深刻的认识,最终只沦为徒有包装,但无内涵的作品之流。“空洞”指的是,语言的描写固然美,却不带有任何与此事件相连的感情色彩。有时为写景而写景,有时为写情而写情,笔力的渗透感不足,纵深感更差之远矣。例如,白落梅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中这样写道:“无论林徽因这一生爱过多少人,犯过多少错,又经历过多少起落沉浮,尝过几多人情世味,她永远都是一杯淡雅清茶,那素净的芬芳在每个人心中久久地萦绕,无法散去。这世上,不是只有烈酒才能醉人,不是只有热恋才会刻骨。有时候,一份清淡,更能历久弥香;一种无意,更让人魂牵梦萦;一段简约,更可以维系一生。”[3]当然,这只是一小段节选,全书中有大量此类描写。不可否认,初读之时,确实有散文的灵韵,字句间的跳跃,都充斥着醇香和甘甜。只不过,这种文字一旦嫁接到人物传记中,难免会有看似高屋建瓴,实则言之无物之感。辞藻的华丽也是这类传记的标配,但由于缺乏具体的意象、可信的事件、发人深思的历史背景,最终导致这些文字长于抒情,短于世故人情。

(三)重意境描摹与故事感的散文传记

这类传记的书写要求较高,行笔前首先要收集全传主的资料,并以传主的经历为线索进行合理划分,细化到每个小事件、小行为、小场所。书写时不仅要把传主的人生经历描写全面,还要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意象勾画,借意象的重构增加传主与读者的情感交流。比如,晓松溪月所著《爱自己,一切都是自由的:萧红的倾城往事》中写道:“雪花伴随着冷风落下来,撒在萧红单薄的披肩上。她颤抖着摇摇头,目光扫过街道上华丽的彩灯,忽而想起几年前的一个夜晚,汪恩甲牵着她的手,走在回家的路上。”[4]在这段中,“雪花”、“冷风”、“华丽的彩灯”、“单薄的披肩”无不勾画出“孤独”的意象。这种孤独不是传者直观的输出,而是不刻意、不点破、不张扬,正是在淡淡的笔法勾勒中,让读者自行去体悟这种荒凉感、无助感、孤独感及情感上的无依无靠。紧接着,下面萧红所想起的画面,“几年前的一个夜晚,汪恩甲牵着她的手,走在回家的路上”。“路”还是那条路,她还是那个她,只是境遇不同了,人物细微的情感波澜自然也就不同。用过去情感上的幸福、快乐、开心,回照她现在的孤独、落寞、忧悒,由表及里,自有一番风味。如果说前面“意象”的勾画只是徒留于表面,那么现在精神上的孤独感,才真正上升到呼唤灵魂的层次。

这类传记的抒情也要有节制性。人物的情感控述要与传主经历的事件紧密配合,只有这样,读者在了解事件来龙去脉之后,才会对抒情的句子产生共振。例如,在晓松溪月所著的《晚安,张爱玲:张爱玲在美国的日子》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不一会儿,在出站口金光的遮蔽下,他看到了一位身穿旗袍,戴着墨镜的中年东方女子。张爱玲摘下眼镜,像少女一样张开双臂。他扑上去,也不顾及别人的目光。温暖,一如当初的温暖。赖雅默默噙着泪花,自顾自想着:她没有变,还是那个让他百般着迷的才女,也是那个让他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东方爱人。彼时,霏丝的眼眶也湿润了。她不知为谁而哭,或许,她的泪不只是为一个人,而为一段情。一份跨越年纪、跨越国籍又跨越世俗的情。”[5]在这段火车站相见的画面中,仅仅只有二百字,主要围绕三个人的表现来衬托这份来之不易的爱情。其一,张爱玲少女般的拥抱;其二,赖雅眼角噙着的泪花;其三,霏丝眼眶的湿润之感。由传主的情感传递给第二者,再由第二者传递给第三者,层层递进,最终把细腻的感情扩大,进而从第三者的角度把这份感动抛给读者——跨越年纪、跨越国籍、跨越世俗的情,爱之深,爱之切,何须言表?所以,就成了自然而然的流露,画面感、抒情性也都跟着拔上来了,叫人动容。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散文传记创作技法的分析可以得知,传者的文字技巧、情感细腻度、阅历的纵深度,直接影响到创作的作品。只拥有娴熟的文字技巧是遠远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与传主同呼吸、与时代同命运的特质。散文传记的书写也不是随意的、无规矩的,必须在尊重历史、尊重时代、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进行合情合理的艺术加工。想要做到这一点,在书写之前,传者应收集全关于传主所有资料。另外,查询同时期、同地区与传主生活相关的图片、文献记载等。通过双重资料的对比分析,把自己浸透到时代背景中去,才有助于消化文字并且合理用之。

注释:

[1]李筱懿,灵魂有香气的女人 精装纪念版[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10:5页。

[2]李筱懿,灵魂有香气的女人 精装纪念版[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10:9页。

[3]白落梅,你若安好,便是晴天[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2: 2页。

[4]晓松溪月,爱自己,一切都是自由的[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6.9:86页。

[5]晓松溪月,晚安,张爱玲[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5: 148页。

猜你喜欢

传记文学
资讯
诗人写诗人的长篇传记文学《峭岩传——青铜的天空》出版
58年前朱东润先生的预见
异彩纷呈:传记文学研究70年
浅谈高中语文传记文学教学策略
郭久麟的传记文学创作
动态对等理论在传记文学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传记文学翻译中译者的角色分析
浅析《张爱玲传》中的现代传记文学叙事特征
新世纪以来中国传记文学研究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