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画分立在党教片创作中的应用
2018-12-27覃言安超
覃言 安超
影视语言是由画面语言和声音语言两大系统构成的,我们把这两大系统之间的关系称之为声画关系。声画关系包括声画同步、声画分立和声画对位。其中声画分立也称声画分离,是指画面中的声音与发声体不在同一画面内的表达方式。党教片中应用声画分立的典型案例很少,但这种手法如果运用得好其实对党教片创作是有一定助益的,我们平时还要加强研究。本文结合制片实际,依据构成特点给声画分立细分出四种关系,希望能帮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这种表达方式。
虚实关系
俗话说得好:“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在影视作品中,画面更为直观,具有很强的写实功能,所以是“实”的;而声音是辅助画面而存在的,是用相对间接的方式来传递信息,所以是“虚”的。比如,我们听到窗外吵闹的车流声,知道外面是街道,但这只是对环境的一种印象;环境中具体发生了什么,只能借助视觉画面来呈现。画面和声音在表达对象方面所展现的特点是不同的,这就是声画分立中的虚实关系,也是声画之间最基本的关系。
笔者曾经看过一部电影,对其中一个盗贼盗窃的片段印象深刻。从盗贼开始行窃到这段情节结束,观众看不到任何直接展现周围环境的画面,但却可以通过电视中播放的比赛声音感知到很多环境信息。为什么编导不直接用画面来表现环境呢?这就涉及到了声画的虚实关系。首先,盗贼就是想通过比赛声音的掩护来行窃,如果用声画同步的方法处理,两种环境交叉剪辑,就破坏了整体的表达氛围。盗贼不会关心这是什么比赛、比分多少,观众也不关心,要是不断穿插比赛现场画面就会影响表达重点。而用声画分立的办法,用虚化的、印象化的声音去交代环境,才能让画面与声音相得益彰。其次,用声音已经能够交代环境,如果再用画面重复交代,就有些画蛇添足了,在表达上也显得刻意。在新华社推出的微电影《红色气质》中,也有很多明显具有虚实关系的镜头应用。比如描写某次战斗,创作人员就用活了该次战斗的图片资料,通过C4D对图片进行分层和三维处理,使原本平面的图片变得立体,仿佛动态的战场实景影像,使声音与画面形成的虚实关系得到完美的呈现,用新技术实现了新的视听效果。
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画面往往是实写的,声音往往是虚写的;画面是直接表现的,声音是间接表现的;画面是直观的,声音是印象的;画面让观众产生观感,声音让观众产生联想。在实际创作中,之所以有些作品画面语言过于直白、拖沓,就是因为没有做好声画分工,过于强调画面的面面俱到,没能善加利用声和画各自的表达特点。只有恰当地运用画面与声音的虚实关系,发挥它们各自的长处,才能使影视语言的表达更加到位,从而取得更好的视听效果。
事理关系
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声音也可以在某个视听空间中起主导作用。比如《新闻联播》中播报的会议新闻,一场几个小时的会议,如果只依靠同步声画剪辑的方法把会议缩编成两分钟的报道,那做出来的片子效果一定不会好。要在两分钟里把超大信息量的会议报道得更具完整性、层次性和条理性,就只能采用声画分立的办法。声音就是解说文稿,起到讲“理”的作用;画面说的是“事”,起到的是辅助作用,此时声画之间形成的关系就是事理关系。
由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制作的《习近平用典》政论微视频,就是体现声画分立事理关系的典型案例。每一集微视频都有一个主题,即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引用过的典故,整体架构则是围绕这个主题涉及的典故,对其源头出处和现实意义做出全新诠释。动画画面起到的是辅助作用,便于观众更好地理解。如果不用解说说理,单纯依靠动画来表达,那么所释义内容的说理性和严肃性就会大大降低。
声画分立的事理关系在政论片、工作片和实用技术片等片种中应用较多,这是因为这些片种所反映的内容很难单纯依赖画面进行直接陈述,通常都需要借助解说词来进一步说明。在这些类型的片子中,文字语言所讲述的道理是一种表意性符号、一种概念性思维,可以直接将观众带入理性思考。只有弄清楚声画之间的事理关系,我们才能让声音和画面更好地配合,才能把相对枯燥的内容做得更有吸引力,让观众对某一事件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形色关系
每个物体都有其固有形体和色彩,形体是骨架,色彩是表象,而不同的色彩会传递出不同的氛围。影视作品也一样,表现灾难的情节,画面就要偏冷、偏暗一些,烘托阴郁、悲伤的气氛;如果是喜庆的情节,那画面色彩就要明快、鲜艳一些,与欢乐的气氛相协调。除了画面色彩之外,影视语言中还有比画面色彩更能烘托情绪气氛的元素,那就是音乐和音效。画面与音乐、音效之间的关系,就是形色关系。
比如在战争片中,反映我方部队参加战斗的情节时,只要冲锋号响起,观众的情绪就会变得兴奋起来,因为他们知道大反攻要开始了,这是全片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如果这时没有冲锋号的声音,观众通过画面也會感知到决战将至的信息,但这个兴奋点就难以达到了。再比如前段时间的热播剧《延禧攻略》,剧中有大约六段音乐被反复使用,表达抒情情绪的,表达哀伤情绪的,还有一段有诙谐感的音乐。但凡女主角遇到凶险时,就会响起一段情绪极其紧张的音乐;而当主人公与皇帝斗嘴时,则会响起一段诙谐的音乐。随着剧情的推进,只要音乐一出来,观众就会知道情节要往什么方向发展,情绪也会随之起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音乐与音效也是具有色彩的,它们可以引导观众的情绪。
不同类型的影片要选择或创作出不同色彩的音乐或音效,来配合或渲染画面,烘托营造画面气氛。当然,只注重音乐释放的色彩基调而没有形象,也是不行的,那样观众就无法理解这种基调是为谁服务的,是渲染什么内容的。因此,只有善于利用影视语言中声画之间的形色关系,才能为我们的视听表达增色。
点线关系
影视作品由若干个镜头组接而成,镜头画面就好比一个个点,共同串联成一部完整的影片。相比画面语言来说,声音语言中的音乐和人声(对白或旁白等)则是一种时间艺术,呈现的是一种线性结构。它会作为一个无形的线性背景将若干个镜头串联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是画面与声音之间的点线关系。
一部15分钟的人物典型事迹片,反映的可能是主人公几天之内甚至是一生的经历。这就势必要通过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几件典型事例来表现。而要想使这几件典型事例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断裂感,我们就要为其找到某种联系,使其形成一条线。这种联系可以是动作,也可以是声音。利用声音的线性感,能够使画面得以自由表现。比如在默片时代,基本上谁说话就得给谁镜头,如果画面关系乱了,我们就不清楚是谁在说话。但有声片出现后,画面得以解放,镜头中一个人在说话,我们却可以看着另一个人的面部反应。如果更多人在场,我们还可以看到更多人的反应。因为,对白作为画面的背景,将不同人物的画面连接了起来。在影视语言中,对白、音乐和环境音响都是时间艺术,它们往往会将看似无关或关联性不强的画面统一起来,使这些画面成为一个整体,使画面表现更加自由。
声画分立的目的就是要给声音和画面做明确的分工,这种分工的依据就是利用了声音与画面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做到各取所长、各取所需,实现声画互补。如果声音与画面不进行分工,那么就势必造成信息的重复和表现的拖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