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视角下区域旅游公路网布局规划研究
2018-12-27王冀顾晓峰李今朝
文/王冀 顾晓峰 李今朝
1.前言
旅游公路是大众旅游新时代下顺应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新趋势、绿色公路建设新要求的有效途径。加快旅游公路规划建设,有效衔接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升巩固旅游服务水平,促进交通旅游提质增效,已成为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旅游公路网进行科学合理布局与规划是旅游公路健康发展的前提。国外关于旅游公路规划方法的研究主要从传统公路网规划中演化而来,在过程中侧重从旅游行为的角度出发,包括对旅游交通方式、路径选择等[1]。但对于旅游公路网来讲,其交通需求与旅游资源的价值密切相关,因此传统公路网规划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适用于旅游公路网规划,将旅游交通完全融入旅游公路规划研究还不多。近年来,国内针对旅游公路规划理论方法的研究也日趋增多,目前我国旅游公路网布局规划还未形成系统性和科学性的理论体系。虽然一般公路网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对服务于旅游业的公路网规划的研究却非常的少,基本没有结合旅游业特点考虑与旅游经济的发展协调的公路网规划方法。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旅游公路网的布局规划应充分考虑公路交通和旅游资源的融合,通过旅游资源评价分析旅游节点交通通达现状和需求,在旅游资源视角下构建旅游公路网布局方法。
2.旅游公路网涵义特征分析
2.1 旅游公路网
旅游公路是连接旅游资源并且自身具有旅游价值,以旅游交通通行为主的公路,是旅游交通网络体系的组成部分。旅游公路网由区域旅游公路系统组成,是规划区域内连接旅游资源、重要城市、集镇、特色村落、旅游集散枢纽的公路网络系统,它有别于一般道路网及其他公路网,以旅游交通吸引量为主要服务对象,是具有特定旅游价值及内在品质的有机集合。
2.2 旅游公路网规划
旅游公路网规划是指对区域的旅游公路建设发展进行科学合理布局,并做出全面系统的安排。旅游公路网规划的过程,是将区域的旅游公路网络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对现状公路网、旅游交通现状和旅游资源的分析、评价,结合上位规划,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旅游资源发展情况,拟定合理可行的旅游公路网建设规划方案,确定区域旅游公路网规模、布局、建设时序及配套政策、措施等过程。区域公路网规划是旅游公路网规划的前提与基础,旅游公路网规划是在公路网规划的基础上的一项专业性规划。
3.旅游资源视角下区域旅游公路网布局研究方法
旅游资源作为旅游活动的客体,是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基础,旅游资源的核心是对游客的吸引力[2]。旅游资源的优劣不仅体现在旅游资源自身所具备的价值,更体现在对游客的现实吸引力,以及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由此可见,旅游公路的建设应与旅游资源发展相适应,旅游公路网的规划布局也应与不同价值旅游资源特征及分布相协调。
旅游资源视角下的区域旅游公路网布局研究方法是以区域旅游资源特征、价值及分布为要素,基于已有干线路网,结合上位规划,通过旅游资源评价确定网络节点层级,并划分旅游公路的功能类型,站在旅游资源视角构建基于旅游资源评价的旅游公路网布局方案。具体方法包括旅游资源价值研究、节点层次划分研究、旅游公路功能类型划分研究。
3.1 旅游资源价值研究
旅游资源价值是确定节点划分层次的重要依据。旅游公路网规划区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可分为已开发和未开发两类。其中已开发的旅游资源按类型、功能、性质已具有不同等级划分,如A级景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对于未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通常按照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来进行评定,将旅游资源从高到低分为五级[3]。近年来通过不同学者针对于旅游资源价值评价标准及方法的研究,对旅游资源价值评价方法进行了创新。本文将以旅游公路网节点层次划分为目标导向,综合不同评价方法,从交通及旅游的角度出发对规划区域旅游资源进行评价。
3.2 节点层次划分研究
根据区域旅游资源的特征及价值评价,结合旅游资源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划分旅游资源功能层次,通过各节点所属的不同类别层次进一步确定旅游公路层次划分。在旅游资源价值评价后,按评价结果及功能地位对旅游节点进行层次排序,不同层次的节点分布决定旅游公路网中线路的功能特征及走向,从而确定旅游公路的功能类别及总体布局规模。
3.3 旅游公路功能类型划分
在进行旅游资源基础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旅游资源特征及价值、旅游景点游客流向、旅游公路的功能分类、节点层次划分结果,按照不同功能类型不同层次来进行区域旅游公路布局。将不同功能类型的规划线路叠加在一起,优化出连接不同等级、不同种类的旅游资源网络,形成整个旅游公路网的布局规划方案。
4.应用研究
研究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旅游公路专项规划为案例,通过对黔东南州现场踏勘、实地调研、资料分析与收集得来的资料,对黔东南州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梳理。通过规划区域旅游资源评价分析和节点交通通达现状及需求,确定旅游公路网规划节点不同层次,并以节点层次划分及功能价值为依据进行不同功能类型旅游公路布局,通过旅游资源视角指导并构建黔东南州旅游公路网。
4.1 区域概况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东与湖南省怀化地区毗邻,南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地区接壤,西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抵遵义市、铜仁市。全州辖16个县市,面积为3万km2,总人口473万,其中苗族人口占42.7%,侗族人口占29.9%。黔东南州历史悠久,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多民族杂居更是造就了黔东南独具特色的民族和人文风情,被世界教科文组织确定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首选地之一。以“三山三江,苗侗领衔”为核心特色的旅游资源禀赋极高,良好的自然生态、浓郁的民族文化、厚重的历史遗存构成了黔东南州旅游发展核心资源。州内旅游资源丰富,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GB/T18972一2003),对全州旅游资源进行初步调查,主要结果为:全州拥有地文景观(A)、水域风光(B)、生物景观(C)、天象与气候景观(D)、遗址遗迹(E)、建筑与设施(F)、旅游商品(G)和人文活动(H)8个主类旅游资源,占国家8个主类旅游资源的100%。另外,全州有25个亚类旅游资源,占国家31个亚类旅游资源的80.6%。全州拥有106个基本类型旅游资源,占国家155个基本类型的68.4%。
4.2 旅游资源价值评价
根据调查研究所获得的黔东南州旅游资源相关资料,结合定性与定量两种评价方式,借鉴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根据黔东南州旅游资源特征、开发水平、旅游经济发展及相关影响因素,参考相关评价模型,采取层次分析法,确定黔东南州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4]。(见下图)
4.3 节点层次划分
黔东南州旅游资源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对黔东南州旅游资源价值评价分析,按评价结果对旅游资源进行排序,根据规划区域内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分布特点,对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处理进而对旅游资源节点进行层次划分。规划中选择黔东南州旅游资源节点67处,覆盖了州内A级及以上重要景区、重要旅游集镇、世界级自然/文化遗产、重要保护区景区及其他价值较高的旅游景区,根据旅游资源价值评价结果划分为“核心”、“重要”和“一般”三个层次。其中核心旅游资源37处,包括西江苗寨、黎平翘街、隆里古城、云台山景区、杉木河景区、下司古镇、镇远古城、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雷公山景区等3A级及以上景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镇、世界级自然文化遗产、国家级自然生态保护区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重要旅游资源15处,包括丹寨石桥古法造纸旅游景区、台江施洞苗文化旅游综合体、剑河温泉文化旅游景区、龙鳌河景区、岜沙古村、加榜梯田、八舟河等A级、2A级景区、贵州省100个重要景区中黔东南州除A级景区外的其他重要景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省级自然生态保护区景区、省级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级自然/文化遗产及其他重要旅游资源;一般旅游资源15处,以价值较高的潜力旅游资源为主。
除对旅游资源节点层次划分外,结合黔东南州交通、旅游业发展规划等上位规划,以机场、公路、铁路、城市中心站场等重要旅游交通枢纽节点为依据,分析区域内不同层次旅游资源与重要旅游交通枢纽节点的分布关系,按功能地位确定黔东南州不同层次旅游交通枢纽,包括:凯里、三穗、镇远、从江4处旅游交通枢纽集散中心,天柱、黎洛、榕江3处州级旅游交通枢纽及麻江、黄平、施秉3个地区级旅游交通枢纽。本规划中对外旅游公路主要实现州内各级旅游交通枢纽、旅游集散中心与周边主要城市的快速联通,对接以上重要枢纽。
黔东南州旅游公路节点层次划分类别表
由“核心”、“重要”、“一般”三个层次组成的旅游资源及“旅游交通枢纽集散中心”、“州级旅游交通枢纽”、“地区级旅游交通枢纽”组成的旅游交通枢纽构成黔东南州旅游公路节点层次划分体系。(见上表)
4.4 旅游公路类型划分及旅游公路网布局研究
综合黔东南州旅游资源层次划分及重要旅游交通枢纽,考虑旅游公路网的功能及分类,将布局结果按路线旅游公路交通功能进行了类型划分。主要分为:对外旅游通道、旅游公路干线、旅游公路支线三个层次。
4.4.1 对外旅游公路通道
对外旅游公路通道以到达旅游公路网络,连接区域为规划目的,主要实现州内各级旅游交通枢纽、旅游集散中心与周边主要城市的快速联通,对接区域重要枢纽(机场、高铁站、客运枢纽),形成对接2小时旅游圈。对外旅游公路通道由高速公路、国道组成。
4.4.2 旅游公路干线
旅游公路干线借鉴了“干线公路”的概念,除具备旅游公路特点之外,其重要作用是,依据旅游资源层次划分结果,支撑全域旅游体系,构建区域旅游交通的公路骨架,对接对外旅游公路通道,连接重要旅游交通枢纽节点,快速连通区域主要县市、全部核心旅游资源及部分重要旅游资源的旅游公路。
黔东南州旅游公路干线技术等级以二级路为主,局部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对等级进行提高或降低,根据旅游资源价值、类型及分布特征,总体组成由“旅游公路干线主环线”、“北部山水生态旅游环线”、“西部苗寨风情体验环线”、“南部侗乡康体养生度假环线”、“东部苗疆人文休闲环线”构成的一主四副“1+4环线”旅游公路干线布局路网。有效衔接州内主要县市,对接州内旅游交通枢纽集散中心及部分州级旅游交通枢纽等重要旅游交通枢纽节点,快速沟通州内核心及重要旅游资源。同时根据旅游资源种类及分布特点规划的4条不同类型旅游公路干线副环线,可有效整合相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形成小区域旅游核心区,突出旅游公路特色,对于特色旅游公路主题策划、项目建设和改造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4.4.3 旅游公路支线
旅游公路支线主要作用是分流干线旅游交通量至区域其他重要旅游资源及一般旅游资源,串联州内地区级旅游交通枢纽节点,加强旅游公路干线与潜力旅游资源的联系,进一步提升一般旅游资源开发潜力,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同时,以推动乡村旅游为目的、提供慢速服务的乡村旅游公路,作为落实农村精准扶贫的重要建设内容,也可将连接重点扶贫村、重点传统村落的乡村旅游公路一并纳入旅游公路支线中考虑。
5.结语
本文以黔东南州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为基础,对州内旅游资源及旅游交通枢纽进行节点层次划分,根据划分结果进行不同功能类型旅游公路规划布局,构建黔东南州旅游公路网络。旅游公路网布局结果不仅将目前州内的旅游线路全部纳入其中,新增的旅游线路对区域有价值的旅游资源满足了通达并协同发展的需求。
考虑旅游发展的区域公路建设能提高本地区旅游资源利用效率,有助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5]。站在旅游资源视角下进行区域旅游公路网的合理布局可以促进区域重要旅游资源整合,构建协作体系,是打通未来公路旅游产品化运营的路径,从而进一步实现公路交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在未来的研究中应采用多种方法深入研究旅游资源与旅游公路网的联系及约束因素,完善旅游资源价值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指导区域旅游公路网科学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