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沙利度胺对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

2018-12-27杨海青邱发麒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8年24期
关键词:生长因子内皮细胞白血病

杨海青 邱发麒

(四川省人民医院东院血液科,四川 成都 610101)

临床针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仍主要为化疗、免疫治疗、生物治疗等方法〔1〕。尽管不断出现新的化疗药物、靶向药物及新方案,但仍有部分患者短期内复发或难以根治,尤其是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机体功能衰退,无法耐受化疗的强烈作用,因而老年AML的治疗要求更高〔2〕。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血管生成因子及调控因子具有密切关系,由此抗血管生成为临床研究的一大热点〔3〕。目前,包含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等在内的半量预激方案是较为常见的治疗方式,而临床上应用的地西他滨可起到去甲基化效果。沙利度胺(TLD)为抗血管生成药物,抑制血管新生,在抗血管生成、免疫调节、T细胞调节等方面已证实具有显著疗效。另有研究显示,TLD具有一定抗肿瘤作用,而在白血病中的治疗效果仍缺乏报道〔4〕。本研究探讨TLD在治疗老年AML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老年AML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观察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61~83〔平均(71.42±6.35)〕岁;疾病分型:M1型12例、M2型26例、M4型7例。对照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62~84〔平均(72.18±6.42)〕岁;疾病分型:M1型11例、M2型28例、M4型6例。两组性别、年龄、疾病分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经血液、骨髓象及临床症状检查,并参照《血液病诊断与疗效标准》〔5〕诊断为AML;②年龄≥60岁;③体能状态(ECOG)评分≤2分。排除标准:①临床确诊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②存在严重感染;③合并其他恶性肿瘤;④心、肺、肝、肾等严重功能障碍者;⑤既往有化疗史;⑥对TLD等本研究药物过敏,无法耐受治疗者。

1.3方法 对照组采用以去甲基化为基础的半量预激方案,第1~14天,静脉滴注15 mg/m2地西他滨(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60008),皮下注射10 mg·m-2·12 h-1阿糖胞苷(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4073),静脉滴注1 mg·m-2·d-1高三尖杉酯碱(绍兴民生医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53291),自阿糖胞苷开始注射至最后1次皮下注射200 μg·m-2·d-1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第1~3天予以去甲氧柔红霉素(深圳万乐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4361),将8~10 mg/m2的去甲氧柔红霉素加入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注射,1次/d,持续应用3 d。14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TLD(丹东医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103705),即确诊第1天开始服用TLD,50 mg/次,2次/d,持续服用3个疗程。

1.4观察指标 随访观察6 w,比较两组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血清bFGF与VEGF水平分别于治疗前后早晨抽取空腹外周血5 ml,置入含有肝素的抗凝管内,2 000 r/min,离心半径16 cm,离心10 min,取上清液,冻存于-20℃冰箱内待测。血清bFGF与VEGF均予以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严格按照相应试剂操作规范操作。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血常规、骨髓象等检查结果〔6〕,将临床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未缓解(NR)3个级别,CR:白血病细胞浸润造成的症状与体征均消失;血常规检查可见血小板计数大于100×109g/L,血红蛋白浓度高于90 g/L(女)或100 g/L(男),外周血白细胞分类正常;骨髓象:骨髓原始细胞+幼稚细胞≤5%,巨核细胞系、红细胞正常。PR:骨髓原始细胞>5%,或临床症状、外周血白细胞分类及血常规检查中一项未达标者。NR:临床症状与体征、血象、骨髓象中2项及以上未达标。总有效率=(CR+PR)/总例数×100%。③不良反应:评估药物治疗安全性,如肝肾功能损伤、恶心呕吐、感染、血液学不良反应(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降低、白细胞减少)。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方差齐性检验、t检验、χ2检验。

2 结 果

2.1血清bFGF、VEGF水平 治疗前,两组血清bFGF、VEGF水平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bFGF、VEGF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血清bFGF、VEGF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见表1。

2.2临床疗效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2.963,P<0.05)。见表2。

2.3不良反应 两组肝肾功能损伤、恶心呕吐、感染发生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表1 两组血清bFGF、VEGF水平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1)P<0.05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n=45〕

与对照组比较:1)P<0.05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n=45〕

3 讨 论

急性白血病治疗难度大,骨髓来源受限,移植费用高,故临床多采用化疗及生物治疗等方式治疗,化疗药物与方案的持续改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临床疗效,可缓解部分病情,但仍有患者病情控制欠佳,甚至加重,尤其是老年患者对化疗耐受力较差,去甲基化治疗成为治疗老年AML常用方式〔7,8〕。去甲基化治疗方案中包括粒细胞刺激因子、地西他滨、阿糖胞苷、高三尖杉酯碱等药物,其中粒细胞刺激因子可增加S期细胞,同时促进白血病细胞由G0期进入细胞周期,致使化疗药物对AML细胞杀伤力增强;地西他滨可于S期产生作用,进而抑制DNA甲基化,起到抗白血病效果;低浓度下的阿糖胞苷与高三尖杉酯碱可抑制AML细胞自我更新,诱导细胞分化;去甲柔红霉素属于柔红霉素新衍生物,是由氢原子取代C4位上甲氧基团生成,可透过细胞膜,发挥强效的抗肿瘤效果〔9〕。

研究显示,实体肿瘤的生长、转移、播散等均与血管新生密切相关,新生血管由于能够为其生长提供营养物质及氧气,而成为增殖的必要条件〔10~12〕。因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即可切断营养供给,使其丧失营养来源,进而使其退化萎缩。血管增生作为生理过程中的重要条件,在病理生理过程中亦具有重要作用,肿瘤新生血管缺乏完整的结构,血管壁薄弱,故通透性较高。而肿瘤细胞可合成并释放促血管生成因子,通过作用于宿主内皮细胞,促进新的血管形成,继而建立肿瘤新生血管网络。VEGF是血管通透因子,具有作用强、特异性高等特点,能够调节造血干细胞的发育与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通过与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结合,加快内皮细胞增生,促使新生血管形成,并增强血管通透性。VEGF的生物学功能主要为增强血管内皮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形成血管;提高血管通透性,导致血浆大分子渗出,并于血管外基质中沉积,为建立新生毛细管网与肿瘤细胞的生长提供营养〔13〕。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是细胞丝裂原促血管生长因子,可分为两种类型,即碱性与酸性。bFGF在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可发挥强大的促分裂与趋化作用。由自分泌与旁分泌产生后,结合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受体,加快内皮细胞增殖。bFGF作为肝素结合生长因子,可加快血管内皮细胞、间叶细胞等各种细胞增殖,同时,在体内可潜在性激活血管生成活性。bFGF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促进血管生长、组织再生、神经再生,另外作为促有丝分裂因子与趋化因子,可加快肿瘤自主生长〔14〕。因此,将血管新生作为靶点对实体肿瘤展开治疗引起临床高度重视,临床已有多种血管生成抑制剂开始用于调节血管增生,如TLD、恩度、贝伐单抗。其中TLD最早用于妊娠止吐,后因具有抗血管生成作用而作为血管新生抑制剂。研究显示〔15〕,TLD联合化疗可明显提高晚期直肠癌疾病控制率,且具备良好的耐受性。本研究表明TLD通过降低血清bFGF、VEGF水平,可有效抑制血管新生,阻断肿瘤营养供给,诱导细胞凋亡,阻止肿瘤生长及扩散,从而控制病情。其作用机制如下:①抑制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2、肿瘤坏死因子-α、单集落刺激因子等炎性因子产生;②调节自然杀伤细胞毒性与T淋巴细胞活性,提高抑制性T细胞(Ts)数量,降低辅助性T细胞(Th)数量,促使Th/Ts比例下降,从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③抑制bFGF、VEGF等血管新生必需的因子,抑制肿瘤细胞血管产生,起到抗血管生成的作用;④抑制整合素、环氧合酶-2表达;⑤抗肿瘤细胞增殖,诱导凋亡〔16〕。此外,本研究表明加用TLD并未加重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可行性。

猜你喜欢

生长因子内皮细胞白血病
白血病“造访”,人体会有哪些信号?
土槿皮乙酸对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细胞骨架的影响
HMGB1基因对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浅议角膜内皮细胞检查
走进儿童白血病的世界
表皮生长因子对HaCaT细胞miR-21/PCD4的表达研究
鼠神经生长因子对2型糖尿病相关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探索
胃癌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细胞微泡miRNA对内皮细胞的调控
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