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偏好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以宁波市为例
2018-12-27杨炎滔吴新林高银芳
杨炎滔 吴新林 高银芳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一、引言
近年来,家庭教育投资上升趋势明显,投资内容和方式也呈多样化。关于家庭教育投资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呈现出较多的理论成果。
在国际上对于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研究,主要的观点偏向于将家庭教育行为视为人力资本投资行为。
国内也不乏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研究。学者李立荣认为家庭教育投资行为是指以居民家庭为主体,为了培养或提升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的劳动能力而向教育领域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活动或过程[2]。刘惠认为家庭教育投资行为有两个特点:一是家庭教育投资行为是一种消费行为。家庭应该为接受教育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买单;二是家庭教育投资行为是一种投资行为。个人家庭教育投资以家庭为单位,支付获得教育机会的成本。他的投资对象是有能动能力的人,投资种类包括经济方面的硬投资和以经济无法计量的情感、时间等软投资[1]。许祥云认为家庭投资于高等教育,不仅考虑子女的就业和基本生存问题,还考虑未来的升迁、社会地位、个人事业和个人价值,随着公民素质的提高和市场意识的进一步增强,还将更多地关注预期的收益(包括收入和获益)和投资的成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3]。
国内外对于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界定、数据采集标准、行为分析以及价值方面的研究已经进展显著,但是对于偏好分析、影响因素分析以及地域性选择差异,仍然存在较大研究空间。本文以宁波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法来研究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偏好及影响因素。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家庭有正在上小学或者初中的家长为研究对象,样本数据来源于宁波市鄞州区、镇海区、海曙区、北仑区、江北区的部分街道。共计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34份,有效率96.4%。具体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二)调查方法
本文尽可能搜集、鉴别和整理关于家庭教育行为的相关文献资料,掌握学术领域的前沿发展,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偏好和影响因素的科学认识。经导师多次指导及修改,参考相关文献,形成问卷;邀请40位家长参与问卷的试调查,倾听参与者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最后根据试调查后的反馈加以修改后形成宁波市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偏好及影响因素调研问卷,从文化程度、职业类型、家庭收入水平三个维度分析家长的投资行为,从社会层面、个人层面、政府层面三个维度分析家长投资行为的影响因素。运用spss24.0对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总体情况
如表2所示,家长对家庭教育种类范围的了解属于中等水平;家长的教育观念兼顾投资和消费、呈现综合化的特点;家长的投资意识兼顾校内和校外、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半数家长偶尔与孩子进行交流、情感投资呈现碎片化的特点;半数家长的物质投资会降低家庭生活质量、物质投资呈现负担化的特点;多数家长对孩子接受的教育水平基本满意。
(二)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分析
1、家庭教育投资行为总体情况
如表3所示,根据前期查阅资料和部分家长访谈,本文梳理十种家庭教育投资行为:陪读、择校、购买教育基金、海外游学、购买学习辅助用品、参加托管班、家教辅导、兴趣班、网络在线教育、家长自身教育。54.61%的家长给孩子报过兴趣班,53.23%的家长给孩子请过家教辅导,陪读的比例最低为14.06%,其它教育投资行为的比例都在20%-30%左右。
表1 家长基本情况分布表
表2 调查对象对教育投资行为的总体认知情况
表3 家庭教育行为总体情况
表4 不同文化程度的家长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选择
表5 不同职业类型的家长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选择
表6 不同收入水平的家长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选择
表7 个人层面因素
表8 社会层面因素
表9 政府层面因素
2、不同文化程度的家长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选择
如表4所示,家长学历水平越高,选择海外游学、家长自身教育的选择比例逐渐增加;学历越低,选择学习辅助工具、托管班的比例逐渐增加,说明不同学历对教育投资行为的选择不同。高学历的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理解更为深刻,选择让孩子海外游学去不同的环境接受不同的教育,更注重自身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而低学历的家长更多的是选择传统的学习辅助工具和托管班这两种教育投资方式。
3、不同职业类型的家长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选择
如表5所示,不同职业类型的家长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选择集中在家教辅导和兴趣班,各占比16%~22%。对陪读偏好程度最高的是无工作的家长,最低的是企、事业单位管理者;而对海外游学偏好程度最高的是企、事业单位管理者,最低的无工作家长,可以推测无工作家长很有可能是因为经济能力有限所以不太会选择海外游学的教育投资方式,这也间接说明了家庭收入影响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选择。
4、不同收入水平的家长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选择
如表6所示,不同收入水平的家长在十种教育投资行为中对家教辅导和兴趣班的偏好依旧高于其他投资行为。收入水平为15万以下家长对兴趣班的偏好最大;收入水平超过15万家长对家教辅导的偏好最大。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家长对海外游学的选择比例增加,投资偏好增加。而家长对学习辅助工具的选择比例却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而下降,投资偏好减少。
(三)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1、个人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影响
如表7所示,影响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个人因素平均得分为3.55,表示受访者认为个人层面因素基本相符,各项选择的标准差都处于较高水平,表示对于个人层面因素满意度的离散程度较大。其中“我认为教育投资受个人观念、意愿影响较大”得分最高,为3.97,“我认为教育投资存在较大风险”的平均值较低,为3.02。
2、社会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影响
如表8所示,影响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社会因素平均得分为3.242,表示受访者认为个人层面因素一般相符,各项标准差都处于一般水平,表示对于社会层面因素满意的离散程度并无显著差异。
3、政府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影响
如表9所示,影响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政府因素平均得分为3.552,表示受访者认为个人层面因素基本相符,各项选择的标准差都处于偏高水平,表示对于政府层面因素满意的离散程度偏大。其中“政府越重视科学文化水平建设会使您增加投资”得分最高,为3.97,“政府创办的文化活动越多会使您增加投资”的平均值较低,为3.02。
四、结论
调查结果显示,家长的家庭教育投资行为主要集中在兴趣班、家教辅导、学习辅助工具三种方式。家长的职业、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对教育投资的制约作用较大,高学历、收入高者更偏向于消费较高的教育投资方式;低学历、低收入者退而求其次,选择能够承担的教育投资方式。在个人因素方面,教育投资受个人观念、意愿影响较大得分较高,说明家长在做教育投资选择时往往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做决策。教育投资存在较大风险的平均得分较低,说明部分家长忽视了教育投资存在的风险。而对于教育投资可以满足生存需要和实现精神需求的两种功能上,家长的看法趋向一致,但实现精神需要的平均得分略高于满足生存需求。在政府因素方面,政府对教育的各项活动都影响者家长的教育投资行为,其中政府发起的教育性质活动和建设会影响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从而影响家长的教育投资行为。
笔者认为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影响因素可以归咎为两类,一类为内在因素,一类为外在因素。家长的职业、文化程度和个人因素等都可归于内在因素,而家庭教育投资的种类、社会和政府环境等都可归于外在因素。
第一,影响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内在因素主要是家长的职业、文化程度和个人因素。随着家长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教育投资的认识,高学历家长对教育投资的认识大于中低学历的家长。不同职业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投资行为也不同,家长往往会选择与其职业相关的教育投资行为。职业收入的高低决定了家长对教育投资行为的选择,家长只能在能够负担的教育投资行为中做选择。此外,家长的主观意愿也影响着他们的教育投资行为,家长在做教育投资选择时排除外在因素,往往会受个人的影响,比如生存需要、精神需要、经济条件、风险等等。
第二,影响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外在因素主要是家庭教育投资的种类、社会和政府环境。家庭教育投资种类的本质上影响着家长的行为偏好,较为经典的教育投资例如兴趣班等往往更受家长的偏爱,但也不乏家长会选择新潮的教育投资。家长获知教育投资的渠道大多是学校、亲戚、媒体等,社会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影响也不少。教育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家长教育投资行为,政府建立合理的教育定价机制、增加补助优惠政策、重视科学文化水平建设、创建合理的人才竞争机制、和增加文化活动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家长对教育投资。
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影响因素内在因素为主,外在因素为辅。社会、政府环境等外在因素影响家长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认识和判断,而家长职业、文化程度、个人意愿等内在因素影响家长的最终选择。
笔者建议,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研究可以从内在或外在某一角度更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