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银行绿色信贷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2018-12-27周莉
周 莉
(致同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上海分所,上海 200001)
一、大数据时代与绿色信贷
所谓大数据并不仅仅是指海量数据,而更多的是指这些数据是残缺,零散的,多类别的,非结构化的,这些数据无法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处理。大数据通常具有四大特征:一是海量的数据规模,二是快速的数据流转形成动态的数据体系,三是多样多类别的数据类型,四是巨大的数据价值。从海量的数据规模来看,全球IP流量达到1EB所需的时间,在2001年需要1年,到2016年则仅需半天。全球新产生的数据年增40%,全球信息总量每两年就可翻番。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给经济发展带来众多冲击,所有行业都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勇于接受大数据时代的挑战。
绿色信贷是指银行通过利用大数据及分析,将促进环境保护、环境节约、减少碳排放、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居民与职业健康、生物多样性等作为信贷决策的重要依据,通过合理有效地配置信贷资源,加大对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绿色经济的支持力度,严格控制对高污染、高耗能和高排放行业的信贷投放,利用信贷手段引导全社会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资源和环境损耗,在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必要性
金融与经济之间有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要求下,绿色信贷的提出与实践为银行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对银行赖以生存的金融生态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推动了银行在业务结构、客户结构等方面的变革。绿色信贷的根本在于正确处理金融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推行绿色信贷对于我国银行业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例如,钢铁、水泥企业污染严重,其贷款需求也大,未来若不加强环境风险管理,一旦给予大量的贷款支持,必将助推严重污染事件,这样不但影响银行的社会形象,也将影响债权的收回。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中,间接融资所占比重大,充分利用监管部门提供的企业和项目的环保大数据信息,通过银行向绿色环保、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等行业与企业的贷款支持,为生态保护、生态建设和绿色产业融资能够很有力地推动以上行业和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经济社会向低碳和可持续发展方向不断进步。
三、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探索
绿色信贷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大数据反应出来的绿色生活、绿色生产、绿色发展,充分表现出社会进步需要绿色常驻。要使环境经济政策真正得到扎实推进,完善相关体系和机制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必须将绿色信贷作为一项长期性、持久性的工作,依据责任、合规的原则,实施绿色信贷工程建设常规化管理,构筑信贷支持环保的长效机制。
(一)强化战略思维,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绿色信贷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否完整,决定了绿色信贷体系建设是否可持续。所以,发展绿色信贷体制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和完善绿色信贷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家相关部门、具体执行部门应该从法律、法规的角度对绿色信贷进行指导与保护。目前有关环保方面的法律有《循环经济促进法》,政策性法规主要是由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这对于环保管理部门和金融业联合开展绿色信贷的支持和指导作用明显不足。所以无论从法律法规上都应该加强建设,出台更多有明确指导意义的法律法规和相应政策,有助于银行执行,发放绿色贷款。绿色信贷受制于绿色信贷产品的开发以及销售,建议由人民银行或中国银监会牵头,促成银行与各级地方政府绿色信贷支持方向进行合作,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签署环保协议,形成书面契约约束,明确各方责任。
(二)完善强化创新思维,完善绿色信贷管理机制
执行绿色信贷政策,银行的努力配合是促进绿色信贷推行的主力。为促进银行等金融机构承担并履行社会环境责任,环保部门和银行业应尽快建立绿色信贷实施具体指导意见及相关措施,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加强监督机制,建立绿色信贷实施的监督和信息公开机制。通过信息公开的方式,将违法违规企业的情况,金融机构实施绿色信贷政策的情况和效果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三)强化系统思维,促进大数据信息共享
国家环保总局与银监会签订了两部门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协议”,首次建立国家环保部门与宏观经济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建议由各省银行监管部门推动地方各级环保部门和金融部门之间也建立适合当地情况的大数据信息沟通机制,通过联席会议等形式,完善协调大数据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同时还可以建立共享信息平台,规范大数据信息通报格式,加强环保和监管部门、银行的信息交流,建立有效的大数据信息共享常效机制;借助环保部门的力量,充分应用大数据分析,加强贷款环境风险管理,完善银行信用信息数据库,强化依法治贷的意识;选择性地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依托、借助内外部信息资源,积累更多环境方面数据信息,如环境法律法规、能耗标准、污染物排放水平、技术参数、环保投资支出、清理成本、诉讼频率等,针对环境敏感型行业,如化工、肥料、石化、农药、造纸、废物处理等的有关信息重点收集。同时,还应做好环境信息系统与银行内部管理信息系统的衔接,以更好地满足信贷监测、项目评估、信息咨询等方面需求。
(四)强化绩效思维,优化绿色信贷激励机制
建立完善绿色信贷激励机制,在银行内部建立大数据模型,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如对新能源、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等企业重点支持,降低贷款利率,促进健全绿色信贷相关指标日常考核机制,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同时加大绿色信贷相关指标检查制、问责制,建立完善可操作的奖惩机制,对贷前调查不实和向不符合环保要求企业提供融资的银行信贷相关人员,要从严处理;对贷款审查决策过程中忽略环保要求的,取消审批人员的审批资格;要将信贷是否落实了环保要求纳入银行及金融机构内部绩效考核体系,并提升其考核权重。
(五)强化底线思维,管控绿色信贷风险
在绿色信贷推行实施过程中,仍然可能出现风险。要提高银行绿色信贷投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大节能环保行为政策扶持,特别应综合运用财政贴息、费用补贴、税收优惠等多种政策方式,合理分散金融机构实施绿色信贷的风险,解决银行经营中的风险分担、利益补偿机制,从商业运行的角度解决可持续的问题。在政策性保险缺位的情况下,引导商业保险与绿色信贷相结合,组建全国性的政策性保险机构,共同解决经营风险和企业投保的承受力问题,对绿色信贷项目提供信贷保险和风险补偿。银行应主动建立内部绿色信贷风险管控机制,加强日常跟踪、动态监控,将风险降至最低。
综上所述,各主管理部门主动作为,通过推行一系列举措,促进绿色信贷政策法规的完善,能够对我国绿色信贷制度的发展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完善环保与金融部门的大数据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与环保信贷政策形成合力,有助于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进行绿色信贷相关知识的培训,强化信贷意识,完善银行绿色信贷体系,增强执行力,将环保指标纳入绿色信贷体系,优化绿色信贷的监督机制,防范风险,促进我国绿色信贷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