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一光:对移居地有着强烈好奇
2018-12-26余弘阳
余弘阳
有文学评论家认为,邓一光是最具标本意义的“50后”一代,生在红旗下却不愿做“博物馆里的恐龙蛋”。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就以火遍大江南北的中篇小说《父亲是个兵》和长篇小说《我是太阳》成为当代战争文学的代表作家。
作为一个曾进入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名字,2009年移居深圳后的邓一光变了。他开始密集书写深圳,他观察、思考、书写身边这座谜一样的城市。没有哪一个作家像邓一光那样将自己的城市如此浓重地赫然置于标题:《深圳蓝》、《深圳细节》、《深圳在北纬22°27-22°52》,新小说集也以此命名……
他还将红树林、市民中心、欢乐海岸、万象城等标志性地名一一嵌进标题中,要将这座城市摁进自己的骨肉。
邓一光1956年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1980年代开始小说创作,1990年代从事专业写作,陆续出版小说集20余种,长篇小说《家在三峡》《走出西草地》《我是太阳》《红雾》《组织》《想起草原》《一朵花能不能不开放》《我是我的神》9部。中篇小说《父亲是个兵》获首届鲁迅文学奖,长篇小说《我是太阳》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我是我的神》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
2008年,邓一光来到深圳。他原想去海南或珠海,因为朋友劝告,还有孩子的意见,最终落在深圳。海洋性气候,空气干净,植被比人多,这是他选择的标准。
到深圳后,现实成了严肃的生存环境,他需要重新确立与它的关系,需要面对现实。他开始写个人的“城市”,建立“我的城市史”。
十年间,邓一光创作、发表深圳题材中短篇小说四十余篇,“它们持续不断地出现在我的生活中,陪伴我度过了十年,让我觉得生活始终在变化着,有无穷无尽的谜,有意义。”
在邓一光眼里,深圳以开放著称,经济、商贸、金融、科技、教育乃至地方法行业的外向型特征非常明显,与之比肩的内地城市不多。可是,除了上星台,深圳传统文化传媒南不下新界,北不上广州,基本不出东江地区。
他说,“官方说深圳有五萬十万写作者,我到深圳后,却只在国内一线刊物上偶尔看到那么三两个。外界熟知的打工文学,有不少代表性作家和诗人,多数在他人命名与个人风格的困惑中苦恼着。数量最大的是栖身商业文创平台的写作者,他们路数多样,类型多元,海量创作,大量推文推案,快速变现,非常活跃,社会影响也大。”
谈及对深圳的情感,邓一光说:“我对我的移居地一直有着强烈的好奇,可我是一个没有故乡经验和情结的人,谈不上对一个地方有血缘和谱系上的情感,也许现实生活会逐渐加深我与这座城市的岁月联系,但我更依赖写作帮助我建立某种个人化的地域情感。”
编辑/韩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