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要以文化为新动能
2018-12-26张继焦李宇军
张继焦 李宇军
近些年,有些专家指出,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世界各国乡村都是注定要衰落的,这是一个必然规律,没有必要为乡村衰落而杞人忧天。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当前要着力解决的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最突出地存在于农村。经过改革开放40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已经由量的积累进入质的提升阶段,乡村振兴肩负着化解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使命。
历史上,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也创造出了灿烂的农耕文明。中国拥有自己独特的田园风光,那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力求留得下乡村的青山绿水,留得下乡村的历史文脉,留得下我们共同的乡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指出,要着力推进“五个振兴”,即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其中,“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之“五个振兴”中重要的一环。
文化是乡村振兴之魂
2017年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做出全面谋划。乡村传统文化作为我国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乡土之美和人文之美。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因此,文化应该成为乡村振兴之魂。
第一,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和宝库。
传统村落不但是乡土文化生成的土壤,也是儒家文化的基石。
乡村是中华五千年农耕文明的见证者、感知者和传承者,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库。乡村寄托着人们挥之不去的乡愁和不曾改变的情怀,唯有传承乡村文化,才能让乡村的发展历史不断档,让远离故乡的人们有心灵的皈依和栖息之地。
乡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乡村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乡村振兴,文化是核心。“仓廪实而知礼节”,要实现乡村振兴,不仅要振兴农业,振兴产业,还要充分重视振兴和发展乡土文化。
第二,乡村文化的二元性特征:乡土文化和儒家文化。
有些人对传统村落存在着偏见,认为农村经济落后、乡村不卫生、交通不便、文化不丰富、没有生机和活力,因为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留下来的多是老人和小孩。那么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的乡土文化是什么呢?
在此,我们郑重地提出,需要对传统村落文化的价值进行重估。乡愁并非传统村落文化的全部;传统村落不但是乡土文化生成的土壤,也是儒家文化的基石。我国有一些典型的传统村落体现了儒家正统的耕读型文化。比如,海南省定安县高林村是海南唯一探花郎张岳崧故里。张岳崧之所以成为海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科举第一人,绝非孤立和偶然的文化现象。张岳崧之后,其次子张钟彦登进士,四子张钟秀中举人,其孙张熊祥亦中举人,其故里拥有“一方水土三代功名”的美誉。
2016年,定安县高林村被评为“海南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开展了以“普及德孝文化,提升人文素养”为主题的德孝文化系列活动。乡村传统文化的内涵集中体现在文明乡风上,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因此,乡村振兴要实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必须要文化先行。
第三,优秀传统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
近期笔者到广东北部一个县调研了解到:该县拥有客家文化、潮汕文化、侨乡文化、畲族文化等四大文化板塊,即“四元一体”的地域文化结构;该县与周边市县相比,其乡村文化的独特性,不是体现在某个单一文化上,而是体现在多样性上。该县是不同文化相互融合发展的典型,在乡村振兴方面,该县可以打的不是一张文化牌,是多张文化牌。
人类学家费孝通曾说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传统村落的类型具有多样性,有平原村落、山区村落、海边渔村、湖边村落、江边村落、沙地村落、水上人家等。民间乡土文化丰富多彩,如民居建筑文化、雕刻文化、方言文化、戏曲文化、乡土舞蹈文化、农家美食文化、民间信仰文化等。2018年起,国家农业农村部将组织实施农耕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将部署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认定工作,以便充分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
我国不同地区的农村有着各自不同的乡土文化,必须深入挖掘乡村的文化价值,融入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形成特色品牌,方可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文化为新动能,推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必须立足于乡村文化和资源要素的特殊禀赋。乡村振兴不仅需要“硬实力”, 也需要乡村文化这种“软实力”。
第一,社会主义乡村文化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乡村振兴,需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需要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与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建设相适应的文明乡风。
乡村本来是应该产生乡愁的地方。但是,笔者在大江南北所访问过的众多农村给我的感受却是缺少活力、缺少生机。如果没有文化的滋养,情感的带动,乡村作为资源匮乏、资本匮乏、人才匮乏的地方,很难具备吸引力,很难吸引产业的进驻。我们一定要充分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文化资源是乡村自身拥有的天然优势,这些文化承载着乡村持续不断的脉络和灵魂。比如,我们可以发掘并保护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农村各类实用人才和传统文化人才,延续乡土人脉和文脉。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我们应该基于乡村文化开发出各种相关的产业,让那些即将消失的乡村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再现和发展。通过这项工作可以树立一个乡村的文化自信,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需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需要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与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建设相适应的文明乡风。要繁荣兴盛农村文化,就需要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良好的乡风不仅能够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摈弃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的因素,还能促进新时代社会主义乡村文化的产生,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第二,在“逆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融合发展。
由于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在我国“逆城镇化”现象已经开始大量产生,并将成为我国城乡发展的潮流。“逆城镇化”是指长期居住人口从城市向乡村的流动,是一种由于城里人到乡村、小城长期居住而带动起来的乡村重新繁荣。这些“走入乡村”的人口,有的是到农村养老的,有的是到农村创业的。城市人口将新的文化带回乡村,也促进了乡村文化新的发展与成长。2017年,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全年接待游客超22亿人次,收入超6200亿元,从业人员900万人,带动700万户农民受益。“逆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乡村作为文化载体的重要性,繁荣和振兴乡村文化更多的是要在精神文明建设层次上为乡村振兴提供内在保证和动力源泉。当下我国乡村面临着新时代的大发展,乡村振兴,同时也是乡村文化的振兴,更是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振兴,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作者李宇军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环境经济与管理研究室原主任、副研究员)
责编 刘源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