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与玉真公主
2018-12-26凌代琼
凌代琼
王维(701年-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王维堪称完美男人,琴棋书画诗,样样精通,而且仪表堂堂,玉树临风。可就是这样一个好男人,在三十一岁时,妻子去世,30年没有续娶,也就是后半生未再续娶。这在唐朝三妻四妾流行的官员中,实属罕见。前半生激情四射的王维与后半生情感孤守的王维,情感产生了巨大的反差。王维刚入京的风韵还在街上飘荡,买药的纯情故事还在人们口头流传,后半生的他怎么就突然不解风情了。面对判若两人的王维,我都不知道怎么掂量,这后30年生活的轻与重了。
生命的转折变化,真的就这样将王维定格在历史的画面里。难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王维最爱的那个人去了,从此他就不再让别的女人走进他的世界了。
在历史神秘的呼吸中,看着从诗画中走来的王维,闻着他身上散发出的书卷与草香的味道,思维变动着画面,猜测与想象,都一起唱响那些往事。于是,我沿着唐诗的河流,溯时间水而上,在唐朝的国度上岸,在唐诗繁华的街道,借手一翻,借口一问,就看到找到了历史封存的真实的影像史料。
不信,再顺着众人的眼巷,踮脚向眼潮涌动的诗海瞭望。在平平仄仄、隐逸汉语声浪之中扩展思绪,在重峦叠嶂中的山色诗景中,就能隐约看到一座道观,一座山岳。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落尽繁华的王维,就立在山岳与道观之间。而在他身影不远的地方,就雕塑般风韵着一个女子。
不用疑惑,王维的一切疑点,都随着这个女子的出现,掀开神秘的面纱。这个女子是谁?她就是隐藏在唐诗页码里的人物,唐朝大名鼎鼎的玉真公主,大唐皇帝李隆基的妹妹。此时的玉真公主正身着道袍,头冠道帽,从大唐的皇宫走出。她风流倜傥又情韵满怀地正为王维而走动。
17岁进长安的王维想应举,听说一个叫张九皋的人,走通了公主的后门,公主曾授意考试官,要以张九皋为解头。可王维有自己的想法,同岐王商量。据《唐才子传》记载:王维年少时,就和唐玄宗的弟弟岐王很相熟。岐王如是叮嘱:“子之旧诗清越者可录十篇,琵琶新声之怨切者可度一曲,后五日至吾。”王维即依命,如期而至。岐王让他穿上锦绣的衣服,鲜华奇异,带着一把琵琶,来到了公主的府邸。
那时“妙年洁白,风姿郁美”的19岁的王维就怀抱琵琶,像个歌妓一样在酒宴间为玉真公主献艺。公主看见了,问岐王:“这是何人呀?”岐王说:“是个懂音乐的。”便让王维给公主独奏新曲。王維弹抚琵琶,声调哀切,满座动容。公主直接就问王维:“这是什么曲子呀?”王维起身答:“是《郁轮袍》。”
岐王又趁机对公主说:“此人非止音律,至于词学,无出其右。”公主更惊奇,问王维是否有写就之诗,王维从怀中拿出数卷诗献上。公主看过之后,惊骇地说:“这都是我读过的,我还以为是古人之作。我最喜爱《长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原来竟是你写的!”岐王补充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美好诗句,都是王维17岁时所写。王维不但善诗画,且通音律,一曲琵琶触动了玉真公主,向他敞开了心扉。而此时玉真公主手中还捏着另一首王维满纸媚气的《奉和圣制幸玉真公主山庄因题石壁十韵之作应制》的诗:
……
洞中开日月,窗里发云霞。
庭养冲天鹤,溪流上汉查。
种田生白玉,泥灶化丹砂。
……
这首诗把玉真公主的修道生活吹得天花乱坠。这两招都实实在在地挠到了玉真公主的痒处。这一切玉真公主心领神会,嘴上都不便说。王维见公主喜悦,越发像个歌妓一样,向玉真公主献媚,说了许多阿谀赞美的话。玉真公主听了王维演奏的《郁轮袍》后,让宫婢将王维带入室内,换上华丽无比的锦绣衣衫,然后置办酒宴,安排王维入宴,不作伶人看,而是升于客人之列,坐在宾客的上首。
王维风流蕴藉,语言谐戏,公主不禁心动瞩目。岐王见时机成熟,便说:“若今年能以此人为解头,诚为国家之荣光。”席间,众人谈笑之际,公主与王维频频交流目光。二人的关系瞬间拉近了,王维趁机向玉真公主提出需要照顾一事。玉真公主满口答应。
于是公主改荐王维,王维果然做了解头(第一名),一举登第。公主与哥哥李隆基关系非常之好,妹妹的话,哥哥哪能不听?与王维同年生的李白也是玉真公主向哥哥李隆基推荐的。就这样,王维中了进士,开始了自己的仕途。从此,王维与玉真公主就一辈子情真意切地交织在一起。虽然玉真公主大王维九岁。
王维进士及第后,被封为太乐丞(八品)。品级虽然不高,但这却是个为皇室宫廷宴乐培养乐队伶人的官。玉真公主这样安排,是为了让他方便进出宫禁及皇家苑观之类的。王维在京做官期间,实际上就是挂个名,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工作,整日与玉真公主厮混在一起。玉真公主还为他修了一座府邸,以便他们约会享乐。
王维在春风得意时,还写下了与玉真公主的大哥有关的《息夫人》一诗,轰动京城。诗全文是这样的:“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这首诗就是在宁王(即玄宗的大哥)府中即兴所写。虽说《息夫人》一诗,说的是楚王灭了息国,将息夫人据为己有。但王维的这首诗,并不单纯是歌咏历史,因为这里还有一段真实的故事:玄宗的大哥把皇位让了出去,于是专心于吃喝玩乐。他有家妓数十人,都是绝色女子。其中有一个原是宁王府左边卖大饼的王召饼师的妻子,长得“纤白明晰”,宁王一见就爱,于是多给她老公钱将她纳入府中,宠爱有加。过了一年多,宁王问她:“你还想不想你那饼师老公?”此女默然不语。宁王让人召她的王召饼师来相见。这个女子注视无语,双泪垂颊,若不胜情。当时王府中“座客十余人,皆当时文士,无不凄异”。宁王命赋诗,当时二十岁的王维诗首先作成,众人叹服。宁王读这首叙事诗深为感动,后来把这个女子还给了饼师王召。
王维身上毕竟是有文人的高傲气质,刚开始和玉真公主还很合得来,天长日久忍耐不了她的骄横跋扈,更是忍耐不了她的淫荡任性。于是,王维离开京城,悄然回家娶妻,过起了平凡的生活。
但好景不长,没过多久,“伶人舞黄狮子”一案,王维受牵连,被贬出京,远去山东济州做了个看粮仓的九品小官——司库参军。这“伶人舞黄狮子”事件是什么?依唐代律令,舞黄狮子节目是专门为皇帝而演的,不得私自娱演,否则当以犯律处置。王维身为太乐丞,手下的人可能彩排演练时出现了这种情况,故而获罪。就这丁点之事,在当时也算不上什么大罪,私藏甲兵之类为谋逆行为,按说依王维和岐王及玉真公主之间的关系,不会处罚这样重,甚至根本不会有什么罪责加身。但王维却一下子被贬到济州,一去就是四年半的时间。为什么呢?答案很明显,正是王维不再愿意侍候公主,又“私自”(未经公主同意)娶了妻子,于是玉真公主很生气,也就是应了那句老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王维本人这两句诗,就正反映了他内心的痛苦。正是因为王维与玉真有难以启齿之事,现实生存空间的冲突,生活追寻与尴尬的处境,使王维内心一直处在忏悔、寻求解脱之中。
在济州熬了四年多后,王维终于忍不住了。他辞去了在济州的官职,悄悄地潜回了长安。而生活发生的真实事实,又使王维不得不下决心隐居终南山中。
开元十七年,王维好友孟浩然到长安来求官找差事,孟浩然和王维正在聊天,突然唐玄宗就驾到了,吓得孟浩然钻到床底下去了。后来唐玄宗将之诏出也没有生气,还让孟浩然吟诗。结果他念了首什么“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诗,惹得唐玄宗大为不悦,其官运也就此被封杀了。
这里大有疑问,孟浩然与王维是朋友,在一起谈谈诗文,又不是被捉奸在床的奸夫淫妇,你往床底下钻个什么劲儿?你就大大方方地让王维引见一下不就得了?再者,皇帝为什么到王维家去串门?还这样突然。而且,我们说过,当时王维并无官职,皇帝为什么要上他家去?要说就算皇帝到大臣府上去,也要前呼后拥,大臣早就恭迎在大门外了,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王维此时是住在玉真公主居处,这里成了玉真公主的“外宅”,才会出现这样不堪的情景。
人是有尊严的,事情的发生深深刺激了王维。没有名分地住在玉真公主这里,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接着就在张九龄提拔王维两年后,又因为一次惨死的事件——张九龄推荐的周子谅“上书忤旨”在朝堂被活活打死,张九龄自己被罢了相,而王维也受到了牵连。正是从这里起,王维开始思考自己该何去何从了。
新的想法从吃斋念佛中延伸出来。公元741年-745年,他再次隐居于终南山。到公元748年,他最终买下了宋之问蓝田辋川别墅,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王维隐居在此,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离玉真公主近,走动也方便些。玉真公主修道的延生观就在终南山脚下,离这儿也不远。
延生觀素有“关中三观之首”的美誉(三观指东楼观、西楼观、延生观)。据碑石记载,唐景云年间,玄宗之妹玉真公主曾在京城入观修道,于楼观修建别馆,道号“延生”,敕赐馆名为“延生观”。
玉真公主李持盈,字玄玄(692年-762年),唐睿宗之女,武则天的孙女,唐玄宗的胞妹,少年时即与金仙公主一起奉唐睿宗之命入道,师从道士史崇玄。她的童年,是在战战兢兢中度过的。玉真公主成长的时候,恰好是宫廷斗争最错综最血腥的时候。因此玉真公主十一二岁,就开始慕仙学道,向往静修的生活。后玉真公主出家学道,一生清静修仙。诗人李白曾赋诗赞曰: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
到了天宝年间,玉真公主开始对王维渐渐疏远,王维便与山中诗人高僧、修身之人,交往密度加大。从王维的诗中得知,他在四十岁左右就已经有修道心了。坚定的道心、精勤的修为,使他深知“山水自然之奇秀,与文章之奇秀一而已矣”。执守修持无与伦比的自然之道,要心中有丘壑,笔底生乾坤,必须要超然尘外,在自然中养浩然之气。执大象,天下往。修习禅定制伏了生活里的妄念,随着心性的提高,王维逐渐和常人有了距离。即便在晚年时,他是住在城里,家中也经常养着十几个僧人,交流修佛心得;退朝回来就焚香独坐,潜心修禅。
一生无儿无女、被人称为“诗佛”的王维,将诗歌、绘画当儿女一样养育。以道家的心情,做儒家的事情。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不知不觉,天长日久,在终南山中王维已经修到了“眼界无染,心空不迷”的极高境地。这期间王维的诗句,如花朵在山谷与心底叠加开放,王维平平仄仄又色彩斑斓地融入终南山中。
唐朝第一诗画家王维,对于自己在诗画上的极高成就,只是轻描淡写地解释道:我多世以来都是诗文的专家,而前一世是个画家,由于这些老习惯没有改得掉,所以今生今世又被世人发现了。修炼了一二十年,有此宿命通功能也是不足为奇的。他的解释不但合情理,也和现代西方轮回研究的规律十分吻合。
在终南山中沿着羊肠险道,曲折盘旋地向上攀登,在光影幽静“深林人不知”的山中行进,或“坐看苍苔色”。抬眼,奇峰指天,头上怪石摇摇欲坠;瀑布鸣泉吼声如雷,喷涌而出;再与山中禅师同行或捡栗子见到猴子,寻访的途中与松间筑巢的山雀打个照面,人仿佛就幻入在山林川谷时最佳的情感温床里。山泉流淌着谷神玄妙,人凭栏远眺,山岚烟云,人自然就走入到王维《鹿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意境之中。人走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自然美景中,对照诗人高洁的情怀,就是走访不遇新雨,也会看到“连山接海隅”的终南山远景图像。
当人还在绵绵梦幻之中,吸纳着自然灵气,自然、山水叠加在时空里的诗随景转换,前后相随。声音之相和,长短之相形,自然而然,惊叹着感观。随山谷小道信步漫游,疑是走到水的尽头,与同行十分自由惬意地谈谈笑笑,听泉,看松,人便自然叠加入王维《终南别业》诗的氛围里。“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人在诗味、理趣二者兼备的情趣里,山中相送罢,在场的情怀照亮,谁也会在心里感叹,原来诗就离我们这么近,诗句也就生长在我们的自然里。
就是今天,只要你走动在与王维时空叠加的终南山中,在摇曳的风感里,就能听到王维与玉真公主切切的语声。历史的影像,也会在“坐看云起时”幻起。
注解:玉真公主作为大唐公主,且是玄宗之妹,她的言行对与之往来的文人雅士产生重大影响。没有玉真公主的举荐,一千多年后的我们,可能就不知道曾有一个叫王维的大诗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