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南路上的“钉子”交警
2018-12-26
10月,成都市区的人民南路车流滚滚,一辆警摩显得并不起眼,唯一不同的是,时间还不到上午11点,这辆警摩已经沿着人民南路来回跑了3圈。寒风把骑车人的脸颊吹得微微泛红,这名骑车人便是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第一分局三级警长邵军涛。从警23年,他一直在人民南路工作,是全市2000多名交通警察中为数不多从未变换过工作岗位的民警。寒来暑往,邵军涛从青年步入中年,仅仅是巡逻,就已经骑报废了3辆摩托,里程超过35万公里。
练就过硬本领 骑警摩一线执勤
“一个红绿灯周期,转体要8次以上。”“头要面向来车方向45度。”……站口子间隙,邵军涛向刚入警的新民警传授经验。
1995年,邵军涛通过招聘成为一名交警,工作的第一站便是人民南路。“那时的人民南路交通压力还比较小,最重要的就是把口子站好。”借着向济南交警学习的机会,邵军涛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1997年冬天,他正在路口打手势,一位驾驶员突然把车开到了他面前。“手势刚劲有力,很準确,看起来有种美的享受。”驾驶员的一句话让邵军涛激动不已。
1998年,单位配了警摩,因为经常在人民南路巡逻,商家们给他取了“骑警”的名字,名字虽然好听,但却不是人人都能当。20年的时间,邵军涛已经骑报废了3辆警摩,如今他骑的已是第4辆警摩。因为工作认真负责,能力突出,他有很多次机会告别一线,走上管理岗位。但邵军涛说,比起管人,他更喜欢管事,更喜欢在一线执勤。
“解口子”高手 “四勤”缺一不可
“邵哥,口子堵起了,你看该咋办?”工作日的一个晚高峰,人民南路长寿路口发生拥堵,眼见排队的车辆越来越多,两位新民警一时找不到解决的办法,赶紧向邵军涛求助。这种情况,也就是民警们口中常常提到的“解口子”,非常考验一个民警的技能水平,而邵军涛正是“解口子”的高手。
他到路口一看,立即发现了症结所在,从长寿路往人民南路的左转弯车辆影响到人民南路直行的车辆,两股车流交汇在一起,自然就拥堵了。找到问题所在后,他立即开始找空间,净空路口,很快这个路口就恢复了畅通。
“眼勤、手勤、嘴勤、腿勤。”说到在路口指挥、疏导交通的诀窍,邵军涛用这8个字总结,“眼勤”就是要善于观察,“手勤”就是要多打手势,“嘴勤”就是要多喊,而“腿勤”则是要多走动。
“每次站在口子上,总有一种自豪感。”邵军涛说,他已经在人民南路工作了23年,这种感受一点也没有变,反而越来越强烈。
敢于打破常规 对工作精雕细琢
凭借多年的经验和敢于打破常规的勇气,邵军涛对人民南路这一线的交通进行了一系列的优化,在跳伞塔路口高峰期临时增加“没划线的左转弯车道”便是最好的实践证明。
跳伞塔路口的交通流量非常大,经常发生拥堵。邵军涛发现,路口虽然有两条左转弯车道,但远远满足不了左转弯往磨子桥方向的车辆。而他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路口还有停车等待的空间,完全可以加以利用增加几条左转弯车道。说干就干,在早晚高峰期,他通过灵活操作,临时性地把路口的左转弯车道增加到6条,一个信号灯周期可以多放50辆车,一个小时就可以多通行1500辆车。
从警23年,邵军涛先后14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受到个人嘉奖7次,被评为2016年度“成都市十佳交警之星”,2017年两次被评为“科学治堵”交警岗位练兵劳动竞赛“季度标兵”。他就像一颗钉子,把青春、把敬业、把“心中无群众 不配当交警”的精神钉在了人民南路上。(供稿单位:四川省公安厅)(责编;范吴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