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课堂”研究促教师专业成长
2018-12-26郑日环
郑日环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加之终身教育思想的深入人心,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教育正成为教育领域倍受关注的重要问题。它对于唤醒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增强教师终身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准与社会地位,增强专业学习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培养基础扎实、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适应现代化建设、参与国际竞争、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学校教师现状及专业发展思考
笔者所在学校目前有教学班45个,学生2087人,教师113人。教师队伍中年龄35周岁以下的占49%,其中有新招聘教师,临聘代课教师。这部分临聘教师教学的能力普遍偏弱,加上工作不稳定,往往对专业成长不甚重视。为了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在思考如何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断革新的过程。有关研究表明:“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专业成长和促使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这就是说,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不断整合、不断丰富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在受尊敬、支持、积极向上的氛围中,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过程。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于2015年9月申报了市级课题《“阳光课堂”构建与评价的实践研究》,把构建理想的“阳光课堂”作为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抓手,让教师在落实“阳光课堂”中得到锻炼,提升能力。
以阳光教育为目标的探索实践
开展阳光教育,创建阳光校园 阳光是一种朝气、一种激情,如同永不休止的动力,意味着创新、领先和希望;阳光诠释出一种责任、一种态度,是对生活、对社会、对生命的态度,意味着自立、自强与合作;阳光代表着自然与健康,无论对身体,还是心灵,象征着自信乐观、热情奔放。其实,教育的任务就是通过培养人而最终使人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阳光地生活。因此,学校提出“阳光教育”,正是希望能以阳光所代表的积极向上、充满生机和丰富多彩的精神,为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推进阳光教育,不仅有助于教育的过程充满阳光,形成以“阳光”为象征的班级文化、校园特色;还有助于提升学校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水平和实现学校内涵发展与品位提升;更有助于结果——培养出的学生是阳光的,即拥有阳光的心态、健康的身体、良好的习惯、广博的见识、发展的潜力,成为品德为先、全面发展、个性突出的阳光少年。
阳光教育理念下的“阳光课堂” “阳光课堂”是“阳光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正在创建“阳光校园”活动,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激发创新,让学生愉快学习和生活,人人沐浴阳光,如花绽放。朝气蓬勃、和谐温馨、光明温暖、丰富多彩是“阳光校园”的根本。而“阳光课堂”,从流畅的教学课堂、温暖的学习氛围、明确的任务导向、学生的积极投入、学生的学习成就、多样的教学方法、合理的知识结构等方面体现一节课的优劣,更加人性化评价课堂。
其一,“阳光课堂”需要融入生活。构建生活的课堂,就是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活动,关注学生的当下需要,关注学生的生命经历、经验、感受与体验;并在学生用其经历而形成的自我经验感受生活、感受他人、感受世界的过程中,实现理想需要和社会需要。由此,关注学生作为人在课堂生活中的存在,满足学生在这个空间里的多种需求,便成为课堂生活的基点。
其二,“阳光课堂”倡导教学民主。在民主、自由、安全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会自主探究知识,才会以主人的身份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要面向全体,只有把爱播撒到每一名学生,使学生对教师有了爱的感知,师生间才会缩短距离,师生交流才会畅通无阻,学生才会把对教师的爱,转化为接受教师教育行为。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教师用真诚的爱,叩开了学生的心扉,使每一位学生感受到这种爱,一定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宽容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法宝。当师生关系紧张时,教师应表现出“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豁达,多反思自己的不当,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求同存异。
其三,“阳光课堂”教学需要智慧。富有教学智慧的教师,在面对偶发性问题和意外情况时,总能得心应手地驾驭,或创造“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美好课堂情景,或以一个设问拓展了思维空间,或借题发挥生成课堂精彩,或以一句賞识的话语打开了智慧之门。“阳光课堂”就是要追求和谐温馨的课堂环境,追求热情奔放的教学行为,追求民主开放的教学方式,追求互动合作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享受人性的美好、学习的快乐和成长的幸福。
以课题为抓手,聚焦课堂
2015年9月,学校向珠海市教育局申报了《“阳光课堂”构建与评价的实践研究》教学课题。经过两年多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阳光课堂”形成一种基本的教学模式 学校教师紧紧围绕《“阳光课堂”构建与评价的实践研究》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不断地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进行探索,最终提炼出语文学科的“导问探品练”模式、数学学科的“创探用悟”基本模式、英语学科的“预趣固出”基本流程。下面以语文教学的“导问探品练”模式为例——
①导入新课(2分钟至5分钟):根据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和学生预习情况,采用适当方式营造课堂氛围,导入新课。
②质疑提问(1分钟至2分钟):质疑文本,提出学生自己的思考,本质上是将语文课堂的学习自主性还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学生的质疑问题分类,选取最有价值、最符合班级学习情况的问题。
③探究问题(8分钟至10分钟):教师可指导学生先带着问题进行自学,找到自己的答案。再利用小组合作模式,完善问题答案。
④品读赏析,深入研究(12分钟至15分钟):本环节以解决上一环节的学生质疑为主要教学模式。其中,教师还要设计有整体、有启发性和创造性、有层次性、能体现新课改精神的问题,对那些有难度、有价值、有疑问、有争议、能发散的问题,可进行探究,学生带着教师所设问题独立自学,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小组成员互助落实。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全班展开讨论,质疑释疑。教师适时进行指导点拨,从知识、规律、方法、思想等方面归纳提升,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升华思想,初次达成目标。
⑤训练提升(5分钟至7分钟):进行有针对性的达标训练。力求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确保目标达成。通过检测反馈,引导学生从知识、技能、方法、习惯、自信心、主动性等方面进行反思升華,使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生成新的认知结构。本环节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处理。在课堂训练结束后,让学生进行学习成果的自我评价和生生互评,提升课堂效果。
制订“阳光课堂”评价标准 教学评价有激励导向作用,同时也有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等功能。“阳光课堂”教学也必须建立促进学生学习、激励教师上进的评价系统,体现主体的多元性、评价内容的多维性和评价方式的多样性。我们从流畅的环节、阳光的语言、明确的任务、自主的空间、理想的效果、多样的教法和核心素养的培育等维度进行课堂评价,制订《三灶镇中心小学“阳光课堂”评价表》。
课堂中积极语言模式的构建 在“阳光课堂”的构建中,为有效地对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科学合理地处理,学校课题组在各个学科中组织了大规模的征集,在全校征集问题的解决方案后,再编辑成《优秀阳光师语》,让年轻的教师、经验不足的教师,都能从中学习到“阳光的处理方式”。
课题研究回归课堂主阵地 各课题组教师自主开展“阳光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围绕“阳光课堂”,组织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观摩活动,如“同课研究”“精品课”“拷贝课”等;同时,定期开展相关学科课堂教学的专题研讨,认真研究,务求实效。
改变了师生,提高了质量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阳光”,教学效果明显,教学质量快速提高,连续两年的区质量抽测中,抽测年级成绩保持前列:其中,两年均获区数学科第一、语文第二、英语第三、总分第二的优异成绩。
参与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自本课题立项以来,学校就重视课题组教师的学习。不仅学习现代的教育理论和科研方法,还重视资料的查找,经常组织学习交流。经过两年多的课题研究,已于2018年6月完成结题,学校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转变,教学技能技巧得到提高。通过研究和实践,学校教师参与到课程改革的热情度也高了,教师们认识到要善于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轻松、自主、高效地参与课堂学习,探寻具有创新意义的新方法;同时也认识到教育的重心要从教育者转向受教育者,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主角。
在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中,学校教师有意识地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技能技巧,长期坚持下来,教育教学能力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驾驭课堂的能力逐渐增强,课堂主导作用越来越好,课堂效率明显提高。教师们心态平和,课堂上无关紧要的话少了,语言日益精练且更具感染力,对学生的鼓励与激励性的评语变得更为丰富,专业素养明显提升,逐渐形成了轻负、高质的课堂教学,在工作中成长并感受幸福,教师队伍得到充分发展,形成了名师和骨干引领的“阳光教师”队伍。
在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学校教师共写出有关“阳光课堂”的教学论文5篇,教学叙事和随笔69篇;2016年、2017年,学校组织参加“一课一名师”“一师一优课”活动,总有7名教师的课例被评为部级优课,15名教师被评为省级优课;近3年的教学比赛,语文、数学、英语均获得区一等奖。
结束语
教师的专业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过程,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教师应与学生共同成长,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情感体系,学会反思、学会调适、学会成长、学会创新,从而持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日)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M].李季湄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3]郭华主编.留一块黑板:与顾明远先生对话现代学校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4]魏书生.如何做最好的校长[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三灶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