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小镇能否重生
2018-12-26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12月25日文章,原题:鹿泉:水泥小镇能否破土重生?祁花花的衬衫上写着企业口号“自然的世界,你的我的”。公司并不要求她必须穿这个上班,但她喜欢穿这件工作服。她打工的食草堂是位于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的一家日用品和皮具品制造企业,但祁和其他百余位工友显然不像刻板的制造厂女工,倒颇有艺术家气质。这个工厂区是类似北京798的“工业旅游区”。从前的厂房被改造成餐厅、画廊、工艺品店。而鹿泉曾经的最大工业部门是水泥制造。本地人郭晓番
是当地旅游产品博览会的志愿者,他说:“水泥小镇是二十多年前的定位,现在鹿泉定位是省会西花园。”
但一整座水泥重镇向休闲旅游业转型的过程是艰难的。类似食草堂的新业态究竟能承接多少曾捆绑在雾霾制造链条上的产业工人,仍是未知数。中国生产世界3/4水泥。在治理大气污染、整顿重工产业的背景下,无数的鹿泉将面对不确定未来。
中国“向污染宣战”的头号战场是京津冀地区。几轮去产能下来,鹿泉如今仅剩三家水泥厂。“之前空气里都是粉尘……水泥厂陆续关掉后才慢慢好起来”,在郭晓番看来,水泥厂的离开带来肉眼可见的环境改善。但也有很多人成为失意者。最近一轮关停直接影响到当地2000多人就业,算上交通餐饮等相关产业,不下万人。
企业主和政府同样面临难题。张建斌曾在鹿泉有三家水泥厂,如今只剩一家勉强维持,“2012年前政府思路还是改,按环保部门要求做清洁改造……但近几年就是关”。(对此)鹿泉有关负责人无奈地表示,“不是不让水泥厂改,而是根本改不到现在要求的标准”。
地方政府把清退水泥产业的冲击比作“壮士断腕”。当地负责人说,集中拆除水泥过剩产能,就是要断了企业念想。为激发二次创业,政府组织企业老板到外地参观学习,还谋划新工业园区,引进科技含量高的产业。通过培训发掘当地女性手工艺才能的食草堂,似乎是这个重工业小镇转型变身的模范。祁花花觉得,新业态比水泥厂好得多,干净又挣钱。工业旅游的概念很成功。但对鹿泉来说,如何复制出更多食草堂,让新兴产业园区像当年水泥厂一样遍地开花,将决定水泥小镇能否脱胎换骨。▲(作者为环境网站“中外对话”研究员冯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