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维图示在阅读教学中的妙用
2018-12-26江苏江阴市要塞实验小学214400
江苏江阴市要塞实验小学(214400)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的知识点多、内容广。小学生对一些事物缺乏感性认识,他们认知方式又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对一些问题常常感到困惑。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恰当地运用思维图示等直观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解决教学中的难点,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一、妙用思维图示,突破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是阅读教学中的重头戏,需要教师花时间、花力气,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将教材中最富有营养的部分,以“色香味”俱佳的品相供学生“品尝”。巧妙地运用思维图示,能有效地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体会言语表达的奥秘。利用思维图示及时地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撑,解除学生介于文字与实际情境间的思维障碍。
如,教学《山谷中的谜底》一文,要让学生理解雪松自动落雪的特殊本领以及在大雪中顽强生存的秘密。如果光凭抽象的文字,学生感到比较困难。因为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植物总是一种静态的存在。课文虽然具体地描述了雪松应对积雪的本领,但在读过之后,学生仍无法形成一个动态的画面,山谷中的谜底依然如雾里看花。如果教师引导学生一边读文一边板画思维导图(图一),将积雪的程度和枝丫的变化以流程图的形式呈现,这样学生边读课文边看思维导图,对雪松的生存本领就了然于胸,本课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图一 《山谷中的谜底》思维图
又如,《詹天佑》一文的教学难点之一是詹天佑根据不同的山势采用不同的隧道开凿的方法。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教学时,我采用了思维图示来帮助学生理解。我在黑板上画一个简单的图形作为学生思维的支点,这使学生阻滞的思维变得自然畅达了。随着课文的学习,我相机画了一幅思维图示(图二)。
图二《詹天佑》思维图示
小学生的认知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如果只给出“两端凿进法”“竖井开凿法”两个名称,那只是抽象地贴标签,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思维图示以简洁、形象的方式引领学生从大量的文字中萃取关键问题,架起了学生沟通、理解文本的桥梁。这样,学生根据图示,很容易就明白詹天佑采用“两端凿进法”“竖井开凿法”是一种创举。而根据不同山势采用不同的开凿方法,都是为了缩短工期,都表现了詹天佑作为爱国工程师的杰出才能。学完课文以后,全班学生都体会了詹天佑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强烈的爱国精神。
二、妙用思维图示,指导背诵积累
语文教材的选文大多文质兼美。对这样的文章,教材大都要求学生背诵全文或重点段落;另外,课后练习有不少的其他的背诵内容。背诵是学生积累语言的有效手段。可是,背诵常常花学生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没有好的方法,效果通常差强人意。图文结合能提高学生的背诵效率。采用思维图示,呈现重点段落的文脉结构,提供关键词语,帮助学生顺藤摸瓜,理清文章的思路,从而提高背诵的效率。同时,简明形象的图形能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调动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例如,教学《庐山的云雾》一文,在指导学生朗读体会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后,我绘制了如下图示(图三)。图文并茂的图示,使人耳目一新,把学生带入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借助这一图示,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产生了如临其境的艺术感受。这样,学生根据思维图示——“笼罩在山头的云雾”—“缠绕半山的云雾”—“云雾弥漫山谷”—“云雾遮挡山峰”来帮助记忆,印象特别深刻,背诵起来也朗朗上口。
图三 《庐山的云雾》思维图示
三、妙用思维图示,破译表达密码
形象的思维图示板书有助于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思维图示能形象地展示文章的写作思路,突出文章的中心。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思维图示可以促进学生破译课文的表达密码,使他们既能整体把握课文、理解内容,又能习得言语表达的方法。
如,苏教版第九册《天火之谜》一文的第四自然段生动地记述了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的过程。这段文字介绍了一个比较复杂但又十分精彩的实验过程。教材课后的习题要求学生对这段文字进行复述。那怎样让学生走进这个实验呢?在课堂上我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并用思维图示的方法为他们再现了实验的过程。
首先,我在黑板上方画上一只风筝,风筝顶部插着一根铁丝。学生纷纷说:“这是为了捉住天电。”在风筝的下方,我画上一根长长的麻绳。他们立刻说道:“麻绳被淋湿后就成了导体。如果带了电,麻绳上纤维会竖起来。”在麻绳的下端,我再画上一段丝带;在麻绳和丝带之间,我添上一把铜钥匙。看到这,学生七嘴八舌地说道:“丝带不会通电,富兰克林就不会触电。铜钥匙是测试器,能判断天电是否就是生活中普通的电。”在思维图示的帮助下,学生清楚地了解了“风筝实验”中特殊的材料和巧妙的设计。接着,我和学生一边描述一边板画。在风筝上方,添加了一片云朵、一道闪电,这样麻绳便“怒发冲冠”,铜钥匙上冒起来一团火花。(图四)“风筝实验”成功啦,原来天火就是人们常见的放电现象。
图四 《天火之谜》思维图示
通过绘制这样一幅形象直观、简洁得体的思维图示,整个实验过程便清晰而又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富兰克林大胆猜测、小心求证的科学精神赫然显现。在之后的复述作业中,学生依据形象逼真的图示,不仅对风筝实验所用的材料如数家珍,对整个实验过程中天气、心情、现象的变化更是津津乐道。一部分学生借助图示,基本忠于原文,将“风筝实验”有序地进行复述;一部分学生在复述过程中加入自己的见解和补充,或者对课文进行变序处理,使复述具有创新性。这样的复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学习的机会,使他们成功破译了课文的表达密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思维图示清晰地呈现了文章的表达脉络。这种可视化思维让学生掌握了实验过程的介绍方法,促进了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带给学生无穷的学习乐趣。
总之,巧妙地运用思维图示,使阅读教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