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融水县摩天岭区域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浅析

2018-12-26唐德霖

建材与装饰 2018年47期
关键词:基性锡矿硅化

唐德霖

(广西壮族自治区三〇五核地质大队 广西柳州 545007)

1 区域地质

1.1 区域构造位置

摩天岭花岗岩体位于扬子陆块与华南活动带结合部。扬子陆块(二级)南缘,桂北地块(三级)西南部九万大山隆起(四级)之吉羊穹状背斜的核部[1]。

桂北地块地史上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前泥盆纪地槽型沉积;泥盆纪——中三叠世准地台型沉积;晚三叠世——新生代陆缘活动带盆地型沉积。

桂北地块经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比较复杂,四堡运动和广西运动使四堡群和丹洲群至下古生界的地层强烈褶皱,其后的构造运动以上升活动为主,为间歇性上升隆起区。由于在桂北地块中的西南部与东北部出露的地层、表现的构造和岩浆活动存在明显差异,次一级构造把桂北地块一分为二,大体以三江——融安断裂为界,西侧为九万大山隆起,东侧为龙胜断褶带。

1.2 区域地层

该区域地层是广西出露较老的地层之一。基底为元古代和早古生代地层,元古界四堡群、丹洲群、南华系、震旦系为主,早古生界主要是寒武系、奥陶系,并局部分布有志留系。上覆盖层为泥盆纪砂砾岩和碳酸盐岩,沉积零星。其中四堡群(Pt2s)是本区域的主要地层[2]。

四堡群(Pt2s)分布于九万大山—元宝山一带,由轻变质砂泥岩及多层超基性——基性火山岩组成,未见底,与上覆丹洲群呈明显角度不整合关系。按岩性组合自老到新可分为九小组、文通组、鱼西组,总厚大于4594m,区内仅出露文通组、鱼西组。

(1)文通组(Pt2w)

分布于摩天岭岩体的西面,岩性为灰绿色变质细砂岩、粉砂岩夹基性熔岩、凝灰岩、科马提岩。火山岩以文通、界碑一带最厚,有6层,其中3层有鬣刺结构的科马提岩,发育气孔、杏仁体和枕状构造,厚度大于2514m。

(2)鱼西组(Pt2y)

分布于鱼西、烟岭、九小等地,由变质泥质粉砂岩、板岩、绢云千枚岩变质细砂岩组成,局部夹中酸性火山喷发岩、岩石具条带构造,发育水平层理、单向斜层理及冲刷构造。厚度大于1405m。

1.3 区域构造

区域构造以断裂为主,褶皱次之。

褶皱构造:出露地层为文通组浅变质岩层,走向280~300°,主要倾向SSW,倾角50~75°,基本上为单斜岩层,构成吉羊复背斜的西翼;沿接触带附近岩层产状变化较大,见有拖拉、绕曲现象,保留有四堡-雪峰期形成的挤压及断裂构造的痕迹,其褶皱轴向及断裂的延伸与岩层中的劈理、基性岩脉的产状基本一致。

断裂构造:主要以北东向与北西向构造组成断裂构造格局,两组主要构造带常常交汇切割、错断,其中以北北东向为主,这一组构造主要表现为加里东前期、印支——燕山期的断裂构造,以大致平行或稍有斜交的复式背斜轴的北北东向挤压构造带为主,充填云母石英片岩、透镜状乳白色石英脉,产状多倾向于280~290°,倾角东缓西陡,35~70°左右。其次为北西向、近东西张扭性断裂。北北东向断裂规模较大,长度几十至几百公里,大致平行出露,呈叠瓦状产出,从东往西依次为乌指山断裂(Fw)、高武断裂(Fg)、梓山坪断裂(Fz)、麻木岭断裂(Fm),构成该区主要构造骨架(见图1)。

乌指山断裂(Fw):断裂走向总体为NNE向,倾向NW,倾角为38~60°,全长53km,岩体内17km。在地貌上,沿走向形成较多的巨大三角面,断裂面呈舒缓波状,属压扭性左行斜冲断裂,上盘主动往SW错动且上升,水平断距约400m,铅直断距约350m。

高武断裂(Fg):总体走向NNE贯穿整个岩体,倾向NW,倾角45~59°,总长度大于300km,岩体内有50km,在地貌上,沿走向形成二十多个巨大三角面,构造带宽一般15~20m,最大120m;带内充填物以微晶石英为主,次为硅化、绢云母化花岗破碎岩、角砾岩,断面产状多变,波状断面发育,具有韧性剪切带的特征。

梓山坪断裂(Fz):该断裂位于岩体的西部,断续出露二十多公里,走向 NNE,倾向 NW,倾角 50~55°,宽 0.8~2m,最宽 5m,带内充填物以微晶石英脉、硅化、绢云母化花岗破碎岩为主。

麻木岭断裂(Fm):该断裂位于岩体的西部,断续出露23km,走向NNE,倾向 NW,倾角 40~70°,宽 0.5~3m,最宽 6m,带内充填物以微晶石英脉、硅化破碎花岗岩和花岗角砾岩。

北西方向构造:北西方向组断裂发育,在岩体内自北而南中呈等间距分布,与北东向断裂形成交错、切割关系。是一组张扭性硅化带,一般规模500m以上,宽2~25m,充填白色、灰白色细晶——微晶石英脉体及强硅化花岗角砾岩,产状:倾向 15~35°,倾角 50~83°。

图1 摩天岭地区构造纲要略图

1.4 区域岩浆活动

区内岩浆岩发育,岩类复杂,岩体多,有多次侵入活动。主要有晚元古代四堡早期基性、中基性岩和中酸性火山岩,四堡早-中期超基性、基性、中酸性侵入岩,四堡晚期酸性侵入岩。

1.5 区域变质作用

(1)早期(加里东期前后)

伴随岩体第一次区域变质(345~510Ma)碱交代和云英岩化而发生的赤铁矿-绿泥石的热液充填和交代作用,在矿区内分布不普遍,目前除达亮和茶山、乌华、高提等外,其它地段少见。

(2)晚期(燕山-喜山期)

伴随新华夏系断裂而发生的硅质热液充填和交代作用,是摩天岭岩体内普遍而强烈的热液活动。

1.6 围岩蚀变

摩天岭岩体及周围热液蚀变较为发育,种类较多,主要分为自变质和热液变质两大类,前者有云英岩化、钾钠长石化、电英岩化及绿色蚀变(叶绿泥石化),分布较为普遍;后者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赤铁矿化、萤石化、碳酸盐化等,分布较为局限。

1.7 区域其它矿产

区内矿产丰富,具较大工业意义的矿产有锡矿、铜矿等。锡矿:区域上杆洞纪念碑锡矿、大坪中型锡矿,在九桶西侧双河一带有民采铜、锡矿点,也有多处民采铜矿留下的坑道采矿工程。其矿床类型,前者为硫化物型,围岩强烈碳酸盐化蚀变;后者为强烈硅化石英岩型铜矿,肉眼见不到任何硫化物。杆洞铜矿产在四堡群地层中。四堡群含矿物质丰富,经过多次构造运动、岩浆、变质作用,促进成矿物质迁移富集,除含有锡、铜、镍、金等矿产外,其外围较新地层中有铅、锌、锑、银、钨等矿化发育[3]。

2 成矿规律和远景评价

2.1 成矿规律

对以往工作的综合分析,铜矿体主要赋存于变质岩与花岗岩接触部位及超基性岩与花岗岩接触部位,锡矿体主要赋存在发育于变质岩的断裂破碎带中,铜锡矿体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区内岩桨岩发育,从超基性到基性、中酸性到酸性都有出露,铜矿化主要发育于岩体的内接触带上,而锡矿化主要发育于岩体的外接触带上,根据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侵入关系及成岩同位素年龄数据分析,矿区内岩桨岩具有多期的侵入特征,主要岩石类型有橄榄辉石岩、辉长岩、辉长辉绿岩、闪长岩、花岗岩,岩体与成矿关系密切。区内北西~北北西(近南北)向层间断裂及其旁侧的北北东向断裂为本区的主要导矿构造,赋矿地层主要为中元古界的四堡群文通组,岩浆岩则主要为雪峰期的三防中粒含黑云母花岗岩体,以其固有的化学组份特点,为本区铜锡矿的形成提供了矿液来源,是区内的成矿母岩。

2.2 远景评价

根据本区的成矿规律,结合工程揭露发现的工业铜锡矿体(见图2)、次生镍矿(见图3)以及圈定的化探异常晕圈,寻找铜锡矿的重点部位是四堡群地层与花岗岩体接触带,四堡群地层内的构造破碎带、蚀变带,尤其是在这些部位石英脉发育的区段,以及花岗岩体内云英岩化、电英岩化发育部位。寻找铜镍矿的重点部位为四堡群地层内超基性基性岩出露及破碎带发育的区段。由于圈定的化探异常大部分未进行揭露验证,因此,在进行异常查证工作时,加强对上述重点部位进行深入综合研究,仍有很大希望找到具有经济价值的铜锡多金属矿体。

图2 呈浸染状产出的铜矿石

图3 探槽揭露的橄辉岩裂隙面上的次生镍矿

猜你喜欢

基性锡矿硅化
东天山白鑫滩铜镍矿成矿特征及找矿启示
安徽省宣城市溪口—鲍坑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高铁含锡矿氯化及还原-硫化焙烧试验研究
世界锡矿时空分布规律及成矿作用
湖南柴茅岭锡矿地质特征及找矿预测
哈拉乔拉岩体橄榄石与辉石成分对阿尔泰 造山带铜镍成矿潜力的指示
辽河油田大洼地区中生界基性火山岩油气成藏特征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东山湾地区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潜力综合评价
我国锡矿开发利用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
东宁暖泉金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关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