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环城林廊道景观的康复性功能研究∗
2018-12-26戴靓华
戴靓华 周 典 王 亮
1 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西安 710054 2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信息网络部 西安 710054
康复性景观 (Healing Landscape)是与身体康复相关的景观类型。梁永基等[1]从园林的角度介绍了医院、疗养院绿地的布局形式、构图原则、种植设计等。郭毓仁[2-3]论述了园艺疗法及景观治疗的概念、益处、发展历程、实施方法等。李树华[4-5]介绍了国外园艺疗法发展历程及现状,论述了相关理论、功用、实施手法,并强调了在中国普及园艺疗法的重要性与迫切性。雷艳华等[6]指出康复性园林目前的发展尚处在理论研究阶段,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实践。以上研究都没有涉及康复性园林实施的难度在哪里。(美)帕特里克·弗朗西斯·穆尼[7]则指出世界上绝大多数医院变成了高楼大厦,绿地严重缺乏。这是一个非常普遍而现实的问题,这种局面很难改变,在这些医院里实施康复性园林是有困难的,应该拓宽思路。
西安明城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把其中必须保留的环城林通过改造、增加和提升其康复性功能正好弥补了中心区康复性景观的匮乏。赵烨等[8]将北京市积水潭医院内保留的王府花园改造为康复性园林,这和西安环城林的情况类似,都是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使其具有康复性功能,可谓一举两得。
1 西安环城林廊道景观康复性功能的提出
1.1 环城林廊道景观概况
西安明城墙综合廊道组成见图1,从外到内为绿化带—护城河—环城林—明城墙—顺城巷。西安环城林廊道处于明城墙和护城河之间,总长达14.7 km,由18段串联而成,从城墙外侧到护城河外缘共占地105.33 hm2,其中环城林59.33 hm2,包含18对出入口。环城林廊道地处西安市中心区,道路交通便利,服务半径约为1.5 km左右,日流量达到10万多人次。
图1 西安明城墙综合廊道剖面
1.2 西安市康复性园林景观短缺
西安已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2015年,西安市统计局人口调查结果显示,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35.2万,占总人口15.53%,以每年3%以上速度增长,预计2040年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30%。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是亟需关注的社会问题。目前西安市95%以上的老年人都是居家养老,大部分老人都患有各种老年病和慢性病,需要居家养病康复。
西安明城墙内外1.5 km范围内大约有20余家三甲医院,是西安市乃至陕西省大医院最密集的区域。这些医院建立时间大都有50年甚至100多年的历史。建立在人口密集区的医院,建筑容积率都很高,很少有园林绿地,有的几乎没有,康复性景观极为匮乏。西安中心区非常需要具有一定规模的康复性景观填补这个空白。
1.3 环城林康复性功能的渐次增强
《西安城墙保护条例》和 《西安城墙保护总体规划》对明城墙进行了全新的定位和规划,明城墙作为城市综合廊道被赋予了新的功能。考虑到环城林已经成为大量老年人和康复人员日常活动的地方,规划要求将商业全部从绿地中退出,环城林的提升建设以不断增强康复性功能为主线。因此,环城林的康复性功能是在多次改造中渐次增强的,可以说是市民对康复性景观越来越强烈的需求所推动的。
2 环城林康复性功能的天然优势
2.1 廊道景观特性
在各景观要素中,廊道景观有着相矛盾的双重功能:一方面可以将景观中的两个部分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通道,便于能流、物流、信息流的传递,同时,这个通道又把两侧隔离开来,形成阻隔[9]。不同的廊道其功能不同,古城墙、长城的功能主要是阻隔。当古城墙失去阻挡外敌保护城池的功能时,城墙就成为城墙内外交通和城市发展的障碍。作为历史文化遗址,西安城墙综合廊道的环城林受到保护,不能用作建设用地,如何在保护的同时使其发挥作用是长期以来的研究课题。研究和实践证明环城林的廊道特性在康复性功能方面有其天然的优势。
2.2 在步道设计方面的特点与优势
在步道上散步、跑步是一种重要的康复方式,如阿兹海默症患者最喜爱的活动就是在花园中散步,步道设计是康复性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在景观体系中起着连接各个功能单元的重要作用,清晰流畅的路线是设计要点。
环城林总体是和城墙平行,这样的线性景观,路径十分明确,廊道景观侧面阻隔的特性在这里反而成为步道设计的天然优势。环城林内禁止一切机动车入内,更没有横向穿越,这样的步道有助于人们心理和身体的放松。
2.3 辐射面大
廊道景观的带状形态与同样面积的斑块相比,其边界长度要比斑块大得多。虽然环城林总面积只有59.33 hm2,但其边界长度可达28 km,大大增加了和城市社区的接触面,跨越西安3个城区,服务面可达数百个社区,能使沿线更多的居民受益[10]。这也正好弥补了老城区绿地不足的问题,其康复性功能可以充分发挥。
2.4 可达性
西安环城林由18个小游园串联而成,长的可达几公里,短的只有几百米。环绕整个老城区,现有10多对开口,方便就近选择出入,充分体现了线形开放空间的可达性。在每个开口处都有公交或地铁站,交通便利。在城内外1.5 km范围内,许多人选择步行前往。
2.5 安全性和方向感
安全、健康、舒适是人们对于康复性景观的3个不同层次的需求,而安全则是最基本的需求。环城林一侧是高大的城墙,一侧是护城河边的矮墙和绿篱组成的隔离带,开放空间宽度相对较窄,最宽处约100 m,一般都在50 m之内。视线基本可以穿越公园绿地两侧,具有相对的安全性,使人有明确的方向感和方位感,增强了使用者对于周边环境的掌控。
2.6 距离感
环城林的优美环境与人们的居住环境迥异,会使人产生距离感,距离感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心理学上的距离,包括时间上与空间上的距离。远离熟知的工作和生活场景,避开需要使用定向注意力的事物,距离感产生美感,美感引发愉悦的情绪,从而促进健康的恢复。
2.7 植物等环境因子的康复性功能
1)对人体生理生化过程的直接影响。植物是景观康复性功能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保障,也是最重要的造景要素。茂密、种类丰富的植物群落,尤其是高大乔木使园林绿地充分显示绿色自然的特性。丰富、多样化及高绿视率的种植可以呈现四季景致、色彩缤纷,提高视觉舒适度。植物散发的香气能够改善大脑功能,激发愉悦感,对疾病康复和预防有一定的作用[11]。
2)对人体生理生化过程的间接影响。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人们通过视、听、触、味觉等感官刺激也会间接影响人体生理生化过程。人的免疫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及激素的受体,接受良性刺激后,通过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环路,使人的免疫功能得以提高[12]。良好的自然环境通过对人正面的心理刺激使人心情愉悦,阻止负面情绪,并且可以带来生理上的良性改变。研究认为绿色在人视野中占25%以上则能消除眼睛与心理疲劳,对人的精神和心理最适宜[11]。
2.8 环城林里的物理环境
合适的温度、湿度、风速和声环境等也会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1)温度。水体与植物都对气温有调节作用,使其变得更温和。高大乔木的遮荫、护城河水面的蒸发和大量植物的蒸腾吸热作用,在酷热的夏季,使环城林内气温比环城路上要低2℃~3℃,北环城林内还要更低一些。冬季时,护城河水体和城墙墙体就是一个巨大的蓄热体,南环城林内的空气温度比周边能高1℃~2℃。
2)湿度。城墙和环城林地面都有涵养水分作用,加之护城河水体和大量植物,环城林内的相对湿度一般都能在50%以上,处于比较适宜的范围。
3)风速。风是环境舒适度的一个重要因素,风速以4 m/s较为适宜。由于城墙的阻挡,当有大风时环城林内的风速会减小。由于其特殊环境造成的地方风,当无风时,这里也不会有闷的感觉。所谓地方风是指一年四季,高大的城墙表面、周边道路路面和护城河水面的表面温度总是存在温度差,从而形成地方风 (图2)。
图2 地方风产生示意图
3 增强和提升环城林康复性功能途径
3.1 植被景观规划设计
环城林在历史上就有树木种植,虽经战乱还是有一些高大乔木遗存。改造前的环城林基本上是乔木林,当人们平视和俯视时,视野中绿色缺乏。这些乔木基本上都是落叶树,到了冬季便是一片萧瑟。新规划的环城林在保留一部分高大乔木的同时,增加了大量不同种类的灌木、藤类和草本植物,并特别配置了四季常绿树种。在不同区段分别建有牡丹园、石榴园、樱花园、山楂园、玫瑰园、柏树林、松园、梅园、竹园等各具特色的园林。现在的环城林可以说是满眼绿色、全年绿色,丰富的植被给人们提供新鲜空气、阳光、植物杀菌素、空气中的负离子等,这些都会直接参与人体生理生化过程,有益于人们身体的康复和健康。
3.2 道路及铺装设计
1)重新设计步道。环城林内原有的道路基本上是平直的,其总长度就等于环城林的总长度。新设计的步道是多道并行,并增加道路的弯曲度,以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增加了并行步道的数量,总长度大于环城林总长度2倍以上,增加了道路承载容量,也提供了多样选择。
2)无障碍化设计。环城林始终不允许机动车进入,在一般民众使用轮椅极少的时候,环城林道路设计没有认真考虑无障碍化,现在随着康复人员增加和轮椅的普及使用,林内道路已全程实现无障碍化。
3)道路铺装。道路的铺装要考虑其康复性功能,要实现多样性,以供人们选择。环城林内的路面铺装类型有十几种,既有较平坦舒适的路面,也有木桩、青瓦和卵石这样具有保健效果的路面。地面铺装要注意路面排水、防滑、安全,实现全程无障碍;铺装接缝要很小,以防轮椅的车轮或拐杖陷入其中,无障碍设计和人体工程学是康复性景观道路设计的重要原则。路面铺装类型见表1。
表1 西安环城林道路铺装及休憩设施分类
3.3 创设良好的声环境
环城林环绕着老城区,人口密度大,但由于特殊的环境使其噪声比周边要小。十几米高度和厚度的城墙阻挡了来自城内的噪声,虽然外侧是环城路,但其间相隔一条护城河,以及环城路与护城河之间的绿化带,相隔几十米到一百多米,加之环城林内大量的乔木和灌木,都有很好的吸声降噪作用。经测试,原来以乔木为主的环城林中的平均噪声比环城路边要低3~4 dB,改造后由乔木、灌木、草坪配置郁闭度高的绿化带则可以降低6~7 dB,形成了一个相对安静的林带。
另外,林中通过草坪中设置小扬声器播放舒缓优雅、动听悦耳的乐声,根据声音的掩蔽原理,可以进一步减弱外界噪声的影响,同时悦耳的乐声对人的心理和健康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3.4 配置健身器材进行运动锻炼
环城林里人们的活动主要是散步、跑步、练太极拳等,体育锻炼主要有乒乓球、羽毛球及健身等,还有可全天候使用的磁性象棋和转珠式围棋。林内各种体育健身器具共800余套,平均每100 m有6套。
3.5 在自然环境中设置交流场所与休憩设施
1)交流场所。社交活动对于病人和老年人尤为重要,可以避免孤独,减少精神压力,提高疗效并缩短病程。环城林内,尺度亲切且适宜社会交往,在散步道上、在休息的长椅上、在运动器具上都是人们交流的场所。
2)休憩设施。休憩本身也是一种康复方式。林内有凉亭、长廊、亲水平台、座椅等休憩设施,其布置结合植物、阳光等自然要素,根据整体布局和对使用者的体力评估布置在合适的节点上。环城林基本上达到50 m距离必有休憩设施。座椅设置应满足人基本的安全感,并应布置在心理上可依托的地方,在热闹的大型活动区周边设置座椅满足观察活动的需要,同时兼顾一些老年人喜欢独处的心理特点,还需注意座椅形式的多样性,休憩设施分类见表1。
3.6 文化设施
文化设施主要指雕塑、纪念碑等。环城林中的多处雕塑有纪念历史事件的,也有艺术性的;环城林中还有历史名人勿幕井和吉备真备纪念碑与纪念园。这些艺术品可构成空间的视觉焦点,给人以启迪和艺术享受,同时也是人们交流的场所。
4 结论
1)本研究以西安环城林为例,探讨了廊道景观许多特性与康复性景观有契合之处,在实践中应扬长避短挖掘利用其天然优势。
2)对现有城市绿地的改造可以因地制宜地增强和提升康复性功能,以弥补城市建成区康复性景观的不足。
3)在对历史文化遗址保护的同时提高其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做到一举多得,这也是对遗址的更好保护。
4)城市在康复性需求与供给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应拓宽思路,充分利用城市现有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