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因素及应对策略
2018-12-26颜然然
颜然然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440)
近年来我国进入高速发展和转型时代,高校也应时而变,不断推进改革和创新。但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在发展浪潮的冲击下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例如教育理念出现裂缝,教育的主体偏颇,教育环境缺乏活力,教育模式不够与时俱进。为了应对以上挑战,高校应该针对现状一一找出解决措施,帮助高校早日突破意识形态教育发展的难关,为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做出贡献。
一、处理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
(一)意识形态的本质。意识形态是指人们的意识交融和相互作用后的产物,呈现多种形式和状态,只要在群众的想法之中,就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从广义角度看,意识形态就是社会的大脑。从狭义角度来看,当大家的意识相遇并结合在一起,它就有了各自的立场,这种立场隐含着各自一方的权益,所以在提到和利益、权力相关联的话题时,意识形态是最常见的主题。利益和权力促进政治观念的形成,人们在既定的政治观念下制造符合国情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在本质上就是指一种思想体系,它系统地、自动地反映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政治规章制度。马克思主义在其理论中指出,本质上这种思想体系由社会的物质生产过程决定,因此他提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二)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意识形态能够自觉有效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政治制度,因此首先就要判断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是否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条件。真正的人才应有能力快速的理解意识形态,能及时洞察政治秩序。由于意识形态具有判断政治秩序的能力,因此它自然就具有两种作用,首先对现实中的政治秩序进行维护,其次可以对现实中的政治秩序进行破坏。古人对意识形态的理解非常深刻,意识形态在古代被称为“民心”或“民意”,故有“得民心者得天下”“民意滔滔莫敢违”的说法。两千多年前的《左传》就指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家中最关键的事情无非祭祀和打仗,而战争的重要性低于祭祀。祭祀具有非常强的整合意识形态的能力,它促成礼乐共同体的形成,让当时的各个诸侯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政治层次漩涡中的定位。西方人对意识形态的认识也有独到见解,革命的精神导师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总而言之,意识形态具有调动积极性、人生向导、利益整合、批评游说等多种功能。
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对的挑战
(一)意识形态教育观念错误。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理念方面,近年来价值教育和知识教育出现严重分离的状况。在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的课程设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讲解和传播,汇总和归纳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价值观、科学理论框架,这样老师能够在为学生讲解过程中提供更强的说服力和更有条理的分析,缩短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时间,提高效率,并能够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但是在一般的思想政治理论授课过程中,一些老师专业素养不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价值与理论体系的内在关联把握不到位,在课堂中未能将其中的价值观有效传达给学生,只是单纯地梳理、讲解理论知识,长此以往学生无法真正接触前人总结出的优秀的意识形态和知识,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能广泛传播,导致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的态度不够端正。
(二)意识形态建设的主体不明确。针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主体这个方面,主要矛盾存在于教育合作与教育独立之间,有很多高校普遍认为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只涉及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责任,和其他单独的专业一样,与学校其他部门无关,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意识形态教育主体上出现状况,主要是因为高校的各个部门对意识形态传播的价值和思想没有深入地、正确地了解和把握,这样就导致部门之间出现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的情况。作为强调整体性、综合性的教育项目,意识形态教育需要高校的各个部门和老师之间建立起通力合作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降低部分老师和部门的反向影响力,真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三)意识形态的教育环境不完善。近年来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高校与时俱新,逐渐成为多元现代信息的主要发展基地,大学生身处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中,强烈和直观地感受着社会环境和信息变换的影响。大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渴望掌握先进的网络技术,近距离接触各种多元的思想和价值观,但是考虑到他们的身心发展还不完全,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成型,在社会思潮中还不能用科学的方法辩证思考,所以在了解西方思维方式时容易因新奇而冲动;与此同时,西方的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较快,在全球化进程中逐渐将其文化渗入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社交手段如此发达的今天。长此以往外来文化中隐含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产生活方式,影响了我国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模式造成了一定影响。
(四)意识形态教育模式缺乏创新意识。在高校开展意识形态教育中,老师通常都会忽略学生的个性发展,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强调校园秩序稳定以及社会良性发展,不够重视学生的需求,义务和责任压制了兴趣发展;在管理方面强调学校的统一行政管理模式,忽视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在内容表达方式上,老师的授课内容主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内容为基础,或者以思想政治会议内容为核心展开,如此一来学生无法从课堂中感受到热情,难以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探究。
高校虽然在逐年完善意识形态的教育方式,例如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等,但是其整体教学方式仍未体现足够的创新性,方法倾向于传统填鸭式,不足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难以真正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作用。
三、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策略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作为肩负着重大责任、奋斗在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维护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坚守住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梦”的情感寄托,确保高校意识形态的安全性,帮助、引导大学生在各种西方社会思潮的包围下保持清醒和辩证思维,鼓励当代大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对社会主义精神的理解,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联系的认识。
(二)完善意识形态教育模式的创新性。为了早日突破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瓶颈,还必须加快革新意识形态教育模式的进程,相关教育工作者要对各种教育模式的利弊进行认真分析。以传统的优秀教育模式为框架,利用创新思维和现代技术添砖加瓦,形成全新的教育模式,使之能够准确体现教育目标和宗旨。
(三)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的重心在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学习意识形态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以受教育者为中心,一切教育的核心原则都是以人为本。意识形态教育面对的对象是大学生,因此学校和老师必须重视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发展情况及变化趋势,尤其是其易受影响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可以从大学生最关心的社会现象和有强烈探究欲望和困惑的思想政治问题出发,让学生的主动性最大程度发挥出来,使思想政治教育从生活中走来,向生活中走去。科学规划意识形态教育,才能切实发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实效。要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与时俱进地对教学资源进行创新和发展,不断总结意识形态教育的策略和模式,使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越来越好。
(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作用。高校必须意识到并积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心理的导向作用,思想政治老师要引导大学生用辩证、科学的方法认识西方社会思想。因此,必须要建设具有高级专业素养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传授知识,必须首先提升自身对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程度;其次要了解、关心、爱护学生,立足于世情和国情,学会以“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五)加强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面对西方社会思潮侵袭,要灵活应对,不能一味否定或完全认同。取长补短,借鉴精华是正常手段,但要注意以我为主,避免外来思想威胁到主体地位。高校在具体操作中首先应利用好校园信息传播的优势,充分发挥传统媒介和新媒体等舆论的力量,还可以组织号召学院和社团定期举办形式多变的校园文化活动,各个学院以中国传统节日为载体轮流举办充满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特色的专题汇演,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自信。
高校要提升意识形态教育的效率,改革和创新教育方式、教育主体、教学条件以及教育模式等方面至关重要。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高校应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学生,富有创新意识,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有机结合,综合考虑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和生活体验,为大学生营造自由全面发展的校园学习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保障高校意识形态的安全性,便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