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南冬暖识水鸟

2018-12-25张海华

知识就是力量 2018年12期
关键词:琵鹭鹈鹕黑脸

张海华

12月,寒冬来了。很多夏季在我国北方繁殖的水鸟此时已不见踪影,它们都早已南迁到相对温暖的江南、华南等地越冬,以方便觅食。在江南的大型湿地里,水鸟的种类一下子多了起来,对当地的观鸟爱好者来说,冬天正是观察水鸟的好时机。

但对于很多初学观鸟的人来说,在野外想准确辨识水鸟,是相当不容易的。当初我自己刚学观鸟时,就觉得各种鹬长得都差不多,无从区分。后来随着野外观察次数的增多,才发觉,原来它们彼此之间区别还是蛮明显的。这里简单介绍一个小窍门,就是“看嘴识鸟儿”!

大嘴鹈鹕,谁与争锋

先来看被称为“水鸟中的战斗机”的卷羽鹈鹕。这是一种大型涉禽,全长可达170~180厘米。它们数量稀少,整个东亚的繁殖种群只有一百几十只。幸运的是,此前两三年,每年初冬,都有60多只卷羽鹈鹕来到浙江省宁波市沿海的湿地越冬,给了我很多次观察机会。有一次,两只卷羽鹈鹕“联袂”在低空飞过,当时我被这场景震撼到了,感觉就像两架小型飞机掠过。

不过,对于卷羽鹈鹕来说,其最大特征倒不是个子大,而是长有一个橘黄色的大型喉囊。捕食时,它将头部插入水中,把喉囊张得很大,一口可以吞进十几升水,然后将大嘴合拢,让水顺着嘴边滤出,而把鱼虾留在嘴里。因此,大多数时候,我们很难看到鱼儿在鹈鹕嘴里的样子。但有一次,我看到有只鹈鹕居然一下子兜住了十几条鱼,鱼多到让它“合不拢嘴”,它张嘴调整了一下食物的位置,才将食物顺利吞咽。

卷羽鹈鹕喜欢采用围剿战术。我曾看到十几只鹈鹕围成半圆,再用宽大的翅膀奋力拍击水面,把鱼群驱赶到浅水处,趁鱼儿乱成一团的时候,轻而易举地张开大嘴捕食之。

在《诗经》中,就有“维鹈在梁,不濡其翼”的诗句(见《曹风·候人》)。这里的“鹈”就是指鹈鹕;濡,是弄湿的意思。鹈鹕在鱼梁上,本该弄湿翅膀才能捕到鱼。而诗中说鹈鹕“不濡其翼”,含有不劳而获的意思,用来比喻小人在朝或在位者的才德不相称。

覓食如“扫地”的琵鹭

如果说鹈鹕捕食像是在用网兜捞鱼虾的话,那么琵鹭觅食的样子就很像是在水中“扫地”。中国的琵鹭有两种,即白琵鹭和黑脸琵鹭,它们都是被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名录的珍稀鸟类。它们长得也挺像,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嘴:黑色的嘴长而直,前端扩大呈汤匙状,与乐器中的琵琶相似,因而得名“琵鹭”。不过,不同的是,白琵鹭嘴的最前端(即“汤匙”部分)为黄色,而黑脸琵鹭的嘴均为黑色。

每年深秋与初冬,都会有一些琵鹭来华东、华南的沿海越冬,通常白琵鹭的数量比黑脸琵鹭略多一些。这两种琵鹭常会和白鹭等其他水鸟混在一起觅食,以小鱼、虾、蟹、水生昆虫等为食。初学观鸟的人,如果不仔细分辨的的话(特别是在远观的时候),很容易把两种琵鹭都误认为是白鹭之类的鸟。其实,我们并不需要清楚地看到鸟的嘴型,而只要看到它们觅食的具体动作,就能分辨出这是琵鹭还是白鹭。鹭科鸟类的嘴,又长又厚又尖,因此它们捕食时采用从上至下啄食的方式;而琵鹭们觅食时,通常一边在浅水中行走,一边将嘴张开,在水下左右来回扫动,当扁平的嘴端接触到猎物时,即可合拢将其捉住。

尖嘴翘嘴都好用

鹬,即“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之“鹬”,它们是江南最常见的越冬水鸟,种类繁多。但鹬科鸟类辨识难度较大,确实经常让人头疼。

多数的鹬,都有“尖、长、直”的嘴。这其中最漂亮的,当属黑翅长脚鹬。这种水鸟有着细长而尖的黑嘴,还有一双鲜红的长腿,看上去身材高挑,气质动人,因此被观鸟爱好者们称为水鸟中的“模特儿”。其觅食方式主要是边走边在湿地中啄食,有时也会将嘴插入泥中探觅食物。顺便说一下,鹤鹬与红脚鹬的腿也都是红色的,但这两种水鸟的嘴不一样:红脚鹬嘴的基部上下都是红的,而鹤鹬只有下喙的基部为红色。

当然,也有嘴向上翘的鹬,比如说反嘴鹬和翘嘴鹬;同时也有嘴向下弯的鹬,如弯嘴鹬。同样是嘴往上翘,要区分反嘴鹬和翘嘴鹬,也并不难。反嘴鹬是黑白两色对比鲜明的鸟,嘴又尖又细且明显往上反卷。在觅食时,反嘴鹬喜欢用嘴在水下的泥土表面不断扫动,以获取水底的食物,如小鱼、昆虫幼虫、蠕虫等。翘嘴鹬的体形明显比反嘴鹬要小,羽色总体上为灰褐色,它们于春、秋两季迁徙经过中国。翘嘴鹬的嘴,相对比较粗厚,只是往上翘一点,而不像反嘴鹬的嘴那样显著反卷。

简略地介绍完了这些依靠嘴型辨识水鸟的经验,最后我还想说,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真的认识鸟类,主要还是靠经常到野外去观察才有用。观鸟是这样,做其他事情也差不多。

(责任编辑/朱文超   美术编辑/胡美岩)

猜你喜欢

琵鹭鹈鹕黑脸
假如鹈鹕过人的生活
黑脸琵鹭的魔法(上)
劝君敢于“唱黑脸”
2019第三届深圳“琵鹭杯”公共艺术优秀作品展入选作品
琵鹭:鸟类世界里的“漫画”者
圣米歇尔山和黑脸羊
大嘴鹈鹕怼世界
养只鹈鹕当跟班
博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