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中国最有前途的城市
2018-12-25孙不熟
孙不熟
湖北武汉黄鹤楼(熊琦/摄)
国与国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头部城市的竞争。
于国内而言,随着省际竞争的日渐激烈。近年来城市之争也成为舆论热点。
三个热点
最近两年,中国城市贡献了三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第一个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选手”的扩容。2010年住建部发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明确提出五大国家中心城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慶)的规划和定位。自此一直到2016年。这个阵容一直未变,但从2016年开始,短短两年时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存文件中明确提出,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以及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
这表明。承担全国性功能不再是直辖市、一线城市的专属。中西部大城市也被国家赋予了同样的期待。
第二个是二线城市房价的全面崛起。在2016年之前。房价暴涨只是少数几个热点城市才有的现象,而在2016年之后,武汉、成都、合肥、郑州、西安等强二线城市的楼市也被激活,呈现出和一线城市类似的逻辑。
过去,一线城市的一套房子可以换二线城市的四五套房子,现在大约只能换个两三套,一二线城市房价的差距缩小了。房价上涨的同时,不少二线城市也开始基建狂飙,全面进入地铁时代。
第三个是“人才争夺战”。这场竞争始自深圳。前几年,北京上海开始实施严格的人口控制计划,而2016年,深圳推出了本地史上最宽松的户籍新政和最给力的人才补贴,一时间,大量京沪毕业生南迁深圳。
但随着省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强省会”逐步成为一种普遍共识,江苏和山东都是经济和人口大省,完全具备打造“强省会”的实力,只要观念跟上变化,南京和济南的上升空间很大。
在深圳之后,武汉、成都、长沙等城市也参与其中,竞相吸引人才逐渐成为全国性现象。2018年。西安以“当天办理、当天落户”的行政效率,一度让自己成为炙手可热的网红城市。
这轮招揽人才的竞赛,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过去的人才流向路径,二线城市在人才争夺上罕见地对一线城市构成了挑战,城市竞争出现了新的可能性。
“四小龙”
盘点这三个话题,又能发现一个有趣的共性:那就是无论哪个话题,都能看到武汉、成都、郑州、西安这四个城市的身影。相信这不是简单的巧合。而更像是一种系统性力量的结果。
有理由相信,未来中国的城市格局,这四座城市一定会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武汉,雄踞中部,京港铁路与长江水道黄金交叉地,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再加上雄厚的产业基础,以及比肩京沪宁的科教实力,让武汉极具重振雄风的潜力。国家发展改革委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目标是带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整体崛起。
长江中游城市群包含了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三个组成部分,由此足见武汉的定位之高以及使命之大。
成都,深居四川盆地,却是西部首屈一指的门户城市。成都的自然条件优越,一马平川、沃野千里、气候温润,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周边旅游资源丰富,再加上清新的文艺气质与超前的消费主义文化,让成都成为一线城市之外人气极高的热门去处。
在国家规划中,成都与重庆共同构建了成渝城市群,重庆凭借直辖市的身份,已率先拿到国家中心城市的入场券,而咫尺之遥的成都不受此影响,也拿到这个殊荣,足见成都的重要性。
郑州,稳居中原,地处京港铁路与陇海铁路黄金交叉点,被认为是一座火车拉起来的城市,交通优势明显,是全国重要的铁路、航空、电力、邮政电信主枢纽城市,拥有中国首家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再加上背靠河南这个人口近亿的超级腹地,让郑州成为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
河南原本划分到中部地区,但最新规划却把中原城市群从传统的中部地区剥离出来,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平起平坐,这让郑州具备有可能与武汉一争高下的名份。
西安,据守西北,地处肥沃的关中平原。拥有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是中国乃至全球首屈一指的古都,而且科教实力傲立于西部,再加上锐意进取、积极拥抱新生事物的精神面貌,让这座城市摇身一变成为活力四射的网红城市。
西安的发展,往小了看,可支撑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整体崛起,往大了看,则是要让其像一根定海神针那样矗立在西北,凝聚西北。
西安的古都身份,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最佳代言城市,现实迫切需要一个繁荣的能够代表中国文化形象的大西安。西安的独特性,无可替代。
可以说,武汉、成都、郑州、西安“四小龙”的崛起有着系统性的力量在支撑。未来5到10年,这四座城市有望获得国家资源的重点倾斜以及青年人才的广泛注意力,再次上演深圳、上海、天津、重庆在过去20年的高增长奇迹,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的一股新势力,极大地改善现有的区域不平衡格局。
“头羊”身后
除了中西部“四小龙”,南京、济南这两个东部省会,虽然背靠经济大省,但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在省内的存在感都不高,被认为是首位度最低的两个省会城市。
但随着省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强省会”逐步成为一种普遍共识,江苏和山东都是经济和人口大省,完全具备打造“强省会”的实力,只要观念跟上变化,南京和济南的上升空间很大。
紧随其后的应该是长沙、合肥、福州等,这几个城市近年来的发展可圈可点,但和“四小龙”相比,政策支持、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尚稍逊一筹。和南京、济南相比,腹地稍逊,所以将其排在第三梯队观察。
青山围绕的贵阳市城区一隅(陶亮/摄)
大连、青岛、宁波、厦门这几个计划单列市。虽然普遍环境优美、财赋殷实,但它们在和省会的竞争中并无绝对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过去20年中。这些计划单列市凭借港口与外贸优势风光无限,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动力切换,作为商业中心与科教中心的省会,竞争力较此前有了大幅度提升。
接下来是环大都会区卫星城,如京津冀的廊坊,长三角的苏锡常,珠三角的佛山和东莞。
近几年,北京对廊坊的溢出效应大于虹吸效应。其发展势头是看好的。
苏锡常这几年的发展有所放缓;未来几年,上海的注意力会更多地投入到杭州湾地区。苏锡常享受到的资源客观上会被摊薄,这个地区的风头可能会被浙江的环沪地区盖过。不过,苏锡常毕竟是底蕴十足,只要新经济培养起来,其发展空间仍然很大。
佛山和东莞这两年的基本面都不错,特别是东莞,明显享受到深圳的产业外溢的好处,松山湖成为名震全国的科技地带。再加上其地处广深两个一线城市之间,可谓左右逢源,交通便利、产业扎实,上升空间还有很大。
相比而言,佛山享受到的广州产业外溢比较少,但佛山的核心优势是强大的本土经济,狮山一个镇的经济总量超过不少地级市,北滘一个镇拥有两家世界500强。这种独特的经济结构。让佛山经济受大环境的影响不大。表现出出色的稳定性,再加上毗邻广州这个人才中心,上升空间也不可估量。
贵阳、南宁、昆明几个西南省会,这几年大有超越东北几个大城市的潜力,但因为偏居西南,腹地太小,与三大经济区的联系也不便利,其天花板不高。三个省会中,贵阳受到的政策支持最多,其拼劲也最大,有望成为西南地区除重庆、成都之外的第三城。
东北地区的几个大城市。近年来接连被中西部地区的强省会超过。东北城市中,沈阳的潜力相对较大,其最大优势是离北京近,再加上其省会身份,有望重振东北第一城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