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河南省中考作文题(一)题解与佳作展评
2018-12-25
思路点拨
2018年河南省的这道作文题目中依然包含“我”字,在命题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显然意在鼓励考生表达真情实感。写作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抓住题眼,审清题目
命题作文最重要的就是抓住题眼审题。首先我们确定题目是写一个人,题目中的“最”有对比的意味,所以在写作时要有铺垫,可以先写一些人对自己的不理解。“懂”的意思是理解,很多同学不琢磨题意,直接写父母之爱,让自己感动等。虽然感人,但是不扣题,跑题了。
二、围绕人物,写出细节
写作时要重点写“懂我”的过程,既要写发生的哪件事最懂你,哪个镜头最懂你,又要写出曲折来。同时,“懂我”的过程要写出“那个人(物)”的细节,使其形象丰盈、鲜活。
三、筛选材料,写出高度
这个题目,看起来平常,但仔细玩味,立意还真得独特才行。首先,选材得有一定高度,你要让最懂你的人理解你什么?这个“什么”,最好有“格调”、有“水平”,即你想要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这些内心的东西,最好独特且有意义,尽量与大多数考生拉开距离。如果能紧扣时代脉搏(领域非常广,如新科技、艺术等),写自己对未来理想的痴迷追求,但周围理解的人并不多,而他(她)是最懂“我”的人,这样会更好。
总之,这道作文题,也提示考生和广大语文教师,一定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平时多关注纷繁的生活,怀着一颗热爱生活、感恩生活的心去亲近生活、体味生活,不能仅仅局限在一个“小我”状态,“读死书”或“死读书”,要多与众人打交道,当然,这“众人”还包括古今中外的“人”,当我们和众人有了充分的心灵互动后,生活一定会变得丰富多彩,而且我们会从中受益良多。
真题再现
题目:最懂我的那个人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满分作文一
最懂我的那个人
河南一考生
我们走遍天下,想去寻找那个最懂自己的人。回到家才发现,那人一直就在我们身边。
——题记
爸爸是一名老师。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从小到大,他一直对我严格要求,我也一直认为爸爸不理解我。直到那件事,我才真正明白他是最懂我的人。
第一次模拟考试结束,我的成绩糟糕透了。坐在座位上,班主任那严厉的话语仍在脑海中浮现:“你不是总考前十名吗?看你最近骄傲成什么样了?数学计算出错、英语最简单的语法也不会了,还有物理、化学,这些都是你应该得的分数吗?”一句句扎心的话犹如利剑,刺穿了我脆弱的心房。我知道,班主任是懂我的,他想让我振作起来。
走在回家的路上,夜,已深了,连月亮也不愿再见我,自顾自地躲在云里。经过一个路口,只看到一盏路灯孤独地亮着,我不禁哑然失笑,这不正像无人懂的我吗?
回到家,爸爸已经做好饭等着我。平时,我总会飞快地坐下,抓起筷子就把菜往嘴里送,可是今天却毫无胃口。爸爸好像知道了什么,问我:“没考好啊?”我难过地点点头。“别想了,反正都已经过去了,还是多想想以后该怎么做吧。”我一心想着成绩的事,一句话也没有听进去。爸爸看我这样,叹了口气,回卧室去了。
我坐了一会儿,也回卧室了。打开灯,桌子上放着一本书,我本以为是昨晚没有放好,拿起书就往书架里放。就在这时,这本书吸引了我,陈旧的书皮,淡黄的书页,似乎在诉说着它的古老。书名已经模糊了,但是有一页被折了起来。我翻到这一页,仍依稀可见上面印着飘零的花瓣,还有一句小诗:“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旁边还有几行刚劲有力的钢笔字:儿子,我知道这次你没考好,但你也别放弃。看看这句诗吧,我相信你会明白的。
“生如夏花,死如秋叶”,我不断品味着这句诗,也理解着爸爸的心意。蓦然,我明白了:夏花,绽放的是青春;秋叶,陨落的是芳华。生命,只要无悔地奋斗过,就是最美的,即使会有些许不足之处,那又何妨?一次考试的失利证明不了什么,它打不垮我,我会继续努力。
那一次,我才终于读懂了爸爸的良苦用心。爸爸一直在我身旁,一直是最懂我的那个人。
满分作文二
最懂我的那个人
河南一考生
我已经活了400多年了。
我是地坛,400多年的风风雨雨,剥蚀了我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四周的老柏树,也愈见苍幽。游人一茬又一茬,但我感觉到没有人能真正懂我。
在那样的一个下午,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越来越大,越来越红,在弥漫滿园的沉静光芒中,一个残疾的青年在宁静的园中现出了自己的身影。他摇着轮椅进入园中,我的内心忽然一颤,仿佛是一种宿命,我知道,一个最懂我的人出现在了我的生命中。
慢慢我知道他叫史铁生,因为残疾,他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我伴他在树下徘徊,看一些孩童在温暖的阳光下嬉戏。我对他说,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与福祉,他仿佛是听到了,四肢猛地一震,在园中扶椅徘徊,不时沉静地思索。在一片朦胧的夜色中,他思索着归去。
后来他便常常来我这里,在阳光下,抑或雨后,与我无言地对话。春天是树尖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的细雨,秋天是细雨中的土地,冬天是干净的土地上的一只孤零的烟斗,在一抹生的希望中,我让他明白,要学会感恩自己的命运。在一次次的徘徊中,我让他看到,爱是生命的本质密码,他逐渐明白了我的思想,同时也坚定了活下去的决心。
当然,有些思想是不能用语言传达的,这时,我便与他一同聆听祭坛深处的唢呐声。在苍茫的夜色中,坦坦荡荡,独对苍天,只听得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而缠绵,时而苍凉。
而他便从这唢呐声中懂得了我的思想:在牵牛花初开的时间,葬礼的号角已然吹响,在死亡中,他懂得永恒;在时光静寂之处,他看见了生命的浩瀚。他也常常告诉我,生的希望响得嘹亮,响在过去,响在未来,回旋飘转恒久不散。
在无数个日日夜夜,我跟他交谈着永恒的孤独,永恒的追寻。他也同我倾诉着生命的勇气与美好,就这样在无言中领会着我的心绪,在一片沉静中谛听我的消息,在如光似水的日子里,我们共同赞美生命的欢唱,一同领悟和思考生命的永恒。
我与他思考领悟,在这古园中感悟生命的真理。而今纵然斯人已逝,但我想,他仍在新的路途上与我交谈。因为我与他都明白,此处不过是一处景观,一处际遇,而他这个残疾的生命,将变成我永恒的知己。唯有他,最懂我。
【评点】
1.选材新颖,视角独特。作者运用拟人的写作手法,将史铁生和地坛变换角色,将“地坛”拟人化,从地坛的角度来写人,将二者融为一体,同时写出了对生命的思考这个宏大的主题。
2.语言生动,富有韵味。排比句式和比喻的修辞在文中俯拾皆是,很多句子看似是《我与地坛》中的原句,但因为变换了角色,读来亲切自然。
3.立意深刻,余味悠长。作者深挖“最懂”的内涵,从思想层面写出了“最懂”,写出了生命的意义,写出了对人生的追寻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