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决定未来40年的组织竞争力
2018-12-25朱丽
朱丽
改革开放40年,如果从组织科学的角度来看,也是中国企业组织形态升级的长期、宏大的进化过程。
而最新的组织形态变化,就是著名经济学家陈春花教授所言的“共生”。
在2012年之后,陈春花开始了6年的潜心研究。今天组织最大的挑战,是持续的不确定性,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设计自己的边界,因此提出了共生型组织这个新概念。
当组织的挑战来自外部时……
“今天,颠覆你的未必是内部的竞争,而是外部的挑战……”陈春花在其所著新书《共生:未来企业组织进化路径》中提到。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就是,越来越多企业依赖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无法形成壁垒。而越来越多的跨界竞争带来的无形壁垒却正在形成。这最终致使组织“不攻自破”,甚至让经营陷入僵局。
背后的本质问题是:当组织绩效不再由组织内部因素,而是由外部因素决定时,企业处在价值链上的竞争力就会衰退。
如何解决?
陈春花指出路径:组织之间的竞争应该从单纯的竞争,转变为基于合作的竞争。
通过观察诸多企业案例,她发现:合作的优势,不仅在于融合合作系统中每个组织的竞争优势,还在于优化组织之间的竞争关系。这能更好地激发组织的活力,从而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
重塑组织模式势在必行!
从竞争逻辑转向共生逻辑
现代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有一个观点:组织的重点必须放在机会上,而不是问题上。换句话说,如果企业把精力放在“出成果”的地方,即放在机会上,就会产生兴奋感和冲动感。
从这个导向出发,陈春花认为,企业需要将传统的价值链创造价值模式,转变为命运共同体合作创造模式。
以海尔开创的“人人创客”机制为例,在海爾搭建的平台型组织下,成千上万个“小微组织”以及外部创客,根据用户需求去创造价值,形成了开放并联式的“共创共赢”生态圈。
共生型组织有四个特性:
一是互为主体性。不再有主客体关系,彼此互为主体,形成一个基于合作和价值共创的生态系统,共同应对挑战。
二是整体多利性。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你死我活”的竞争,在共生型组织下,大家追求的是更多的价值创造,进而实现组织利益。
三是柔韧灵活性。内部减少层级,给予成员更多的自主空间;外部呈现连接与互动,使组织更高效、快捷地响应需求变化。
四是效率协同性。致力于解决整体效率,而非以往的“分工、分权、分利”。整体效率的实现,有赖于组织间的合作协同度。
这样的组织模式,“必须是开放的、真正引领变化的,必须是彼此相互加持,更重要的是能够互助成长、共创价值。”陈春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