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治与他的《山静江横图》

2018-12-25李鹏飞

艺术品 2018年11期

文/李鹏飞

玄秀楼是明代书法家蔡羽的读书处,位于苏州西山(包山)销夏湾,蔡羽常于此与诸友宴集,遂成一时风雅之地。王宠有《玄秀楼》诗赞曰:“山川览不极,日夕庾公楼。贞观虚中揭,玄心物外游。十洲何处所,七泽回同流。把酒浑忘我,飘飘只海鸥。”1本文研究的《山静江横图》即与玄秀楼有关。

一、《山静江横图》简介

《山静江横图》,绢本设色,纵62.5厘米 ,宽32.5厘米,为明代画家陆治所作。作品描绘的是玄秀楼春日景象,兼高远、深远两境。主峰在画面左侧,主峰脚下绘湖岸春堤、烟波洲渚,堤上有平坡丘石、苍松杂树。林间幽径,有一老者,头戴斗笠,策杖而行。老者身后,可见数间屋宇。屋宇右上,有一楼宇隐于山间,盖玄秀楼矣。中有两位雅士,对坐清谈,超然如野鹤闲云。主峰巍立于湖岸,奇崛雄伟,高耸欲倾。远处帆影翩翩,重山渺远,意味隽永。画面右上有作者篆书小款:“嘉靖癸巳仲春陆治在玄秀楼写意。”画面有作者自钤印三方,右上角阳文方印“叔”“平”,左下角阴文方印“陆治之印”。2另钤有多枚鉴藏印章,左上“泰州宫氏珍藏”印,左下“荫堂胡森珍藏”印,右下“正大光明”印、“识味”印、“胡氏叔子”印、“茂三审定”印和“王泽”印。

明 陆治 云泉禅翁图

明 陆治 山静江横图 安徽博物院藏

明 陆治 虎丘塔影图 天津博物馆藏

《山静江横图》有明确纪年款“嘉靖癸巳仲春”,可知为陆治1533年作,是年作者38岁。作品落款采用的是陆治作品中少见的篆体。陆治书法以行、楷见长,此亦是其作品最常见面目。其篆书落款作品虽不常见,但沿用时间却很长,除了《山静江横图》(1533)外,上海博物馆藏《秋林万壑图》(1526)、《后赤壁图》(1558),故宫博物院藏《竹林长夏图轴》(1540)、《幽居乐事图册》等均有篆书题款。《山静江横图》整体面貌系学文徵明细笔设色山水,构图近似于文徵明《玉川图》(辽宁省博物馆藏)的局部。树干、山石、陂陀、屋宇轮廓多用中锋勾线,参以侧锋,又以青绿、赭黄晕染局部肌理,整体风格雅致,富有文人趣味。作品多处亦呈现出与文氏风格不同之处。作者在山石边角处理上开始尝试尖峭笔意,运笔多呈折角,爽利劲健,笔墨尚不是其成熟期渴笔枯墨。山石肌理大部分留白少皴,突出空间感和体积感。山头皴法零碎,中锋侧锋交替,运笔迅捷跳跃,突出自我个性,有稚拙之美。主峰布势奇绝,在欲倾的非平衡态中取其险意。屋宇逸笔草草,不刻意追求结构谨严。这些皆不似文氏山水中匀和谨严面貌。在点苔上,作者匠心处理,别具特色,运用了湿墨、焦墨、石青层层点染,苔点细密繁碎,墨色富于变化,故得以呈现出一种清丽华滋的面貌。《山静江横图》符合陆治中前期作品典型风貌,即在学文和仿古的框架下积极进行自我风格尝试。

二、《山静江横图》递藏

从作品鉴藏印章看,此图流传有序。但笔者在典籍著录中并未查到《山静江横图》的相关记载,这或与此画定名更变有关。不过笔者在文献中查到了一件同时期的作品《玄秀楼图》。《陆包山遗稿》《大观录》《书画涉笔》等对此图均有著录。其中尤以《大观录》记载颇为详尽:“陆叔平《玄秀楼图》,白绢本,长三尺,阔一尺余。画得园林景架,妙有逸趣。小款真书左角,重题在图之端。嘉靖癸巳仲春包山陆治在玄秀楼写意。少陵曾把并州剪,剪取吴淞一片秋。我欲揽波三万顷,与君同作洞庭游。包山陆治重题乃万历乙亥孟冬也。”3由落款纪年可知《玄秀楼图》与《山静江横图》同为陆治嘉靖癸巳仲春在玄秀楼作。但从作品整体描述来看,该图与传世的《山静江横图》并非同一件作品。《玄秀楼图》目前未见各大博物馆收藏,极有可能已散佚。1996年春季上海云朵轩书画拍卖专场曾拍卖过一件陆治《环秀楼图》,此图无论从尺幅还是内容上均模仿《山静江横图》,画面右上有篆书小款“环秀楼图”,真书题诗“少陵曾把并州剪,剪取吴淞一片秋。我欲揽波三万顷,与君同作洞庭游。包山陆治写并题”。4此图画功较差,线条板滞,缺乏变化,与陆治同时期作品风格相去甚远,应是结合《玄秀楼图》和《山静江横图》的伪品。《山静江横图》系孙大光先生1987年捐赠时的文物定名。结合文献著录,笔者认为将其更定为《玄秀楼图》,指向或更为明确。此图可与文献著录的《玄秀楼图》互为姊妹篇。

前文已详列《山静江横图》上鉴藏印章。现将诸印按时间次序依次释读。

“泰州宫氏珍藏”印,系清同光年间著名鉴赏家宫本昂的鉴藏印。宫本昂,字子行,江苏泰州人。泰州宫氏是明清两季泰州望族,乃当地四大家族之一(宫、陈、俞、缪)。泰州宫氏自明代宫紫元始便以收藏闻名,清朝同光年间,宫本昂、宫昱昆仲更是盛名于时。

“胡氏叔子”印,为晚清书法家胡仁颐鉴藏印。胡仁颐,字扶山,河南光山人,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与何绍基友善,工书,精鉴藏,著《东洲草堂集》。5

“王泽”印,系晚清画家王泽鉴藏印。王泽(1759-1842),字子卿,一字润生,安徽芜湖人,官至徐州知府,工画山水,亦精篆刻,著有《观斋集》《呁庵印草》。6

“荫堂胡森珍藏”印,为新安胡森鉴藏印。在传世的清代书画作品中时常能见到“荫堂胡森珍藏”印和“新安胡森荫堂鉴赏”印,且常与“王泽”印同时出现,故推测胡森为晚清新安籍收藏家,与芜湖王泽为藏友。惜其事迹典籍记载阙如,具体信息有俟详考。

“茂三审定”印,系福建潘茂三鉴定印。潘茂三,字信庚,精于收藏,系当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潘主兰先生的父亲。据潘主兰年表记载,“茂三审定”印系其1924年为父亲所刻。7

“正大光明”印和“识味”印,皆为孙大光鉴藏印。孙大光(1917——2005),原名世蔚,号四味,安徽寿县人,是我国现代知名收藏家,曾任国家地质矿产部部长。孙大光先生于1987年将《山静江横图》捐赠给了安徽省博物馆。1988年5月经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鉴定,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三、《山静江横图》创作背景及陆治中早期画风分期探讨

《山静江横图》作于嘉靖癸巳(1533)仲春,是年陆治38岁。陆治37岁时,他的人生迎来了一次重大变故——其父陆铭因病辞世。《明吴郡有竹陆先生碑》记载:“嘉靖壬辰六月某甲,先生淹疾以卒,年七十有七。明年五月某甲,厝诸黄垆,墓在吴山。”由此可知,自嘉靖壬辰(1532)六月至嘉靖癸巳(1533)五月陆铭一直停柩未葬。陆铭殡葬之后,陆治依制应守孝三年(实为二十七个月)。据《中华民俗通鉴》载,居丧期一般分为初终期、停柩守灵期、葬期和守孝期。8依此计算,嘉靖壬辰(1532)六月至嘉靖乙未(1535)九月,陆治应处于居丧期。明代科举制度规定,居丧者不得参加科举。所以这段时间陆治不用忙于举子业。陆治的科举之路起初是比较顺畅的。据王世贞记载,陆治在诸生期间表现极为出色,数次获得饩廪,与王宠、王穀祥齐名。王宠、王穀祥皆以年少聪颖闻名乡里,陆治亦不遑多让,“生而颖朗,工治经义”。王宠在正德庚午(1510)十七岁即初试秋闱,王穀祥更是在嘉靖己丑(1529)二十九岁便高中进士。依此推断,陆治取得诸生之路应较顺畅。《彭泽高踪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上有款识:“余癸未年任陈湖作也。”又《杏花山禽图》(《珊瑚网》)有款识:“壬午在陈湖馆中作。”据此可知陆治嘉靖壬午(1522)已在陈湖馆中担任塾师,此时他应早已是诸生。故截至嘉靖壬辰(1532),保守估计陆治至少已经参加了四次乡试(嘉靖壬午、嘉靖乙酉、嘉靖戊子、嘉靖辛卯)。然其举运不佳,屡试皆不售。

明 陆治 仿王蒙林壑消闲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陆治 红杏野凫图 安徽博物院藏

嘉靖辛卯(1531)乡试再次落第,壬辰家庭遭遇重大变故,癸巳挚友王宠因病辞世,一系列的遭际对陆治影响不可谓不大。从这段时期作品里可以看出他的归隐之意愈发浓烈。但他似乎又不甘彻底放弃科举,心理处于矛盾徘徊期。他在嘉靖癸巳(1533)《涧阁晴云图扇面》题道:“草阁新凉虚玉琴,枫林寒籁薜萝深。前山夜度湘潭雨,坐对南屏万壑沉。”(《陆包山遗稿》亦有载)此诗便透露了他归隐山林之思。又见其嘉靖乙未(1535)《雪景山水卷》跋文:“春波先生,道尊华岳,有下贲袁门之约,治也独卧邱园,负子夏离群之叹。”说明在嘉靖乙未(1535),陆治已经有了短暂的归隐体验。但这终归于短暂的尝试,他并未彻底放弃举业。此时他亦不能选择归隐,庶出的弟弟妹妹尚还年幼,需要他来照顾。居丧期间不用备举子业,让陆治得以将更多的精力倾注于绘画。他的画艺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他开始在笔墨上加入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在风格上积极尝试和探索,尤其在山石边角上开始追求尖峭笔意,折笔勾勒,棱角分明。总体来说进入嘉靖壬辰(1532)以后,陆治的作品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他已经不再一味地仿古和承袭,而是积极地在自我风格上进行尝试和探索。

此前研究者一直认为陆治最早见于著录的作品是其嘉靖元年(1522)所作的《杏花山禽图》。91011经笔者查阅,陆治最早见于著录的作品应是载于《穰梨馆过眼录》正德戊寅(1518)作的《明水草堂卷》。12该卷引首有王鏊(1450-1524)篆书“明水草堂”四个大字(纸本),后接孙一元(1484-1520)正德戊寅(1518)所书《访明水草堂》七言律诗一首(绢本)。图为绢本,高七寸八分,长四尺六寸,画心有“明水草堂图正德己卯二云林达观于白下”题跋,后钤朱文印“达”。画上有作者自钤印三方:白文“陆治之印”、白文“包山陆治”、白文“陆叔平氏”,另有鉴藏印数枚。据《佩文斋书画谱》记载,林达,字志道,号愧吾,正德甲戌(1514)进士,历官南京吏部考功郎中,工篆、隶,能诗文。二云应是其别号。13由题跋可知,林达于正德己卯(1519)在南京白下观赏了《明水草堂图》。故《明水草堂图》的创作时间应早于正德己卯(1519)。又据卷后孙一元题诗时间在正德戊寅(1518),可推知《明水草堂图》的创作时间应在正德戊寅(1518)。经笔者考证,明水草堂系明人黄省曾的居所。王鏊《震泽集》中辑有《黄勉之明水草堂》五言律诗一首。黄省曾(1490-1540),字勉之,号五岳山人,嘉靖辛卯(1531)举人,系陆治父亲陆铭的门生,与陆治是故知。此图历经数位收藏巨眼审定(汪文柏、沈德潜、刘恕、章绶衔、陆心源),当为真迹无疑。据载此画最后被著名收藏家、文物鉴赏家皖南苏宗仁先生收藏,惜在“文革”期间付诸劫灰。14此卷虽已不存,但这种以长卷绘园林宅第图式正是文徵明的拿手好戏。此卷或为陆治早期仿文作品。

陆治山水作品见于著录有200余件,存世山水作品亦有100余件。15从纪年作品分析,陆治早期作品较少。这主要是因为他少年时好为侠游,长而束修后又专注于举子业,这段时间他的主要精力并不在作画。16陆治于绘事具备极高的天赋,王世贞赞曰:“于丹青之事尤心通”。友人彭年对其天赋亦颇为赞叹:“吾友陆叔平,于举业之余,好游衍此艺,辄得古人三昧法。”17可见陆治早年主要精力虽不在作画上面,但凭其极高的领悟能力亦能深得古人技法。

笔者在检视陆治纪年作品时发现,1532年至1535年是陆治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与其将精力放诸于绘画有关。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本阶段纪年作品就有十六件之多:1532年《四时果蔬册》(《石渠宝笈续编》),1532年《桃花源图扇面》(上海博物馆藏),1533年《山静江横图》(安徽博物院藏),1533年《玄秀楼图》(《大观录》),1533年《岁朝如意图轴》(《石渠宝笈三编》),1533年《芦汀白鹭图扇面》(上海博物馆藏),1533年《南屏万壑图扇面》(上海博物馆藏),1533年《涧阁晴云图扇面》(上海博物馆藏),1534年《大吴歌》(《海源阁藏书目》),1534年《销夏湾图》(《江村书画目》),1535年《山水图》(《石渠宝笈初编》),1535年《山水图扇面》(上海博物馆藏),1535年《虎丘剑池图》(上海博物馆藏),1535年《文徵明陆治诗画合璧》(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1535年《雪景山水卷》(《穰梨馆过眼录》),1535年《山水扇面》(《书画鉴影》)。

目前国内对陆治做过系统研究的有孙欣《陆治画风分期考察与伪作辨析》、王耀庭《明代画家陆治其人其画》、查律《纵令丹青妙入神懒与探微作后身——明代陆治其人其画》和张子靖《陆治画风研究》。其中尤以孙欣对陆治画风研究较为细致,她根据陆治不同时期笔性特征将其画风分为三个时期:1.早期(1522-1539),主要学文徵明,同时上窥宋元诸家,作品多文人画格调;2.中期前段(1540-1549),用笔上发生了些微变化,尤其在山石边角上,有摆脱文氏风格趋势,处于迷惘和矛盾阶段。中期后段(1550-1558),绘画的成熟期,不再以临摹古人为主,转向实景写生、师法自然的新阶段;3.晚期(1559-1576),用笔更奇峭,用墨枯淡,峰峦崖石更具有自己的独特面目。

对于孙欣在陆治画风上的归纳笔者是持赞同意见的,但在时间区间划分上笔者持不同意见。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陆治作品其实在进入1532年之后已经符合孙欣所划分的中前期特征。除了本文介绍的《山静江横图》,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还有上海博物馆馆藏的《桃花源图扇面》(1532)、《南屏万壑图扇面》(1533)、《涧阁晴云图扇面》(1533)和《虎丘剑池图》(1535)。

明 陆治 花溪渔隐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陆治陸治天池石壁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虎丘剑池图》,今藏上海博物馆,可参见《中国古代书画图目》(沪1——0875),绢本墨笔,纵151厘米,横68厘米。此图与清人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卷二中所载的《虎阜图》信息十分吻合,或为同一件作品。18画上有作者款识两处:

阖庐亲战惜吴钩,拂拭腥文闭此丘。斫断两崖千古壮,中分二帅百王羞。南昏修景朝曦赫,下堑深沟仲伏秋。未死铅华山鬼啸,阵云凄雨四生愁。虎丘剑池避暑作。陆治。(按:原作中“阖”“两崖”“赫”均已缺损,笔者依《虎阜图》题识补全。)

吴王倚剑气横秋,霸业遗踪总壮猷。花雨不消龙战血,阵云常结国殇头。扬风树羽旌旗动,扑地韶华粉黛流。乌兔宝函封白骨,至今杯土归名丘。后四十年陆治重题乃万历乙亥端阳也。

由题识“后四十年陆治重题乃万历乙亥端阳也”推知,该图作于嘉靖乙未(1535)。《中国古代书画图目》误将其定为嘉靖丙午(1546)作品,孙欣在讨论风格特征时亦将其划在嘉靖丙午进行分析。

《虎丘剑池图》是陆治中前期较为典型的作品,体现出陆治在自我风格上的探索和尝试。山石多种皴法混杂,既有模古的皴法(仿元吴镇),亦有接近于其成熟期的渴笔皴,屋宇逸笔草草不求严谨,点苔繁芜细密,中景山石有明显的尖峭笔意,点景人物和树木画法依然来自文徵明。画面整体呈现出一种混合的面貌,是其画风成型的前期阶段。

另《桃花源图扇面》(1532)、《涧阁晴云图扇面》(1533)、《南屏万壑图扇面》(1533),均可见其在山石边角上出现的变化,折角明显,线条洗练,其成熟期“风骨峻削,霞思涌迭”的风格特征已初露端倪。然陆治自我风格的成型,并非呈线性的,而是在徘徊中演变。所以在中期前段也可见到一些他的模古风格作品,如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徵明陆治诗画合璧》(1535)、《练川草堂图》(1537),但这并不影响其整体风格的划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陆治的早期风格划分区间应为1518-1531,中期风格划分区间为:前段1532-1549,后段1550-1558,后期风格划分区间为1559-1576。揆其艺术之路,陆铭和文徵明的辞世对其影响皆是巨大的,而其画艺的精进则每与其与科举的远疏息息相关。

四、结语

明 陆治 米氏云山图 安徽博物院藏

《山静江横图》是陆治38岁时的作品,作品面貌呈现出其中前期风格特征。结合文献著录,笔者认为将《山静江横图》更定为《玄秀楼图》指向或更为明确,此图与文献著录的《玄秀楼图》可互为姊妹篇。经笔者查阅,陆治最早见于著录的作品是载于《穰梨馆过眼录》作于正德戊寅(1518)的《明水草堂卷》。这将其作品见于著录时间前推了四年。结合《山静江横图》和同时期陆治纪年作品风格特点及孙欣的研究,笔者认为陆治的早期风格划分区间应为1518-1531年,中期风格划分区间为:前段1532-1549年,后段1550-1558年,后期风格划分区间为1559-1576年。

注释:

1明·王宠《雅宜山人集》卷四,明嘉靖十六年刻本。

2画中作者印可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陆治》 17印和27印,第1015页。

3清·吴升《大观录》明贤名画卷十九,民国九年武进李氏圣译本。

4谢天宇主编《中国古玩收藏与鉴赏全书(下卷)》,339页,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5清·震钧《国朝书人辑略》卷九,清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6李毅峰《中国篆刻大辞典》,25页,河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

7福州书画研究院、福州市美术馆编《潘主兰纪念文集》,296页,福建美术出版社,2002年。

8王丽娜主编《中华民俗通鉴》第七卷,301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

9徐邦达《历代流传书画作品编年表》,69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

10薛永年主编《鉴画研真》,74页,江西美术出版社,2004年。

11张子靖《陆治画风研究》,50页,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12清·陆心源《穰梨馆过眼录》卷二十一,清光绪吴兴陆氏家

塾刻本。

13清·孙岳颁《佩文斋书画谱》卷四十二,书家传二十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舒乙《京华奇人录》,324页,北京出版社,1992年。

15同10

16清·冯桂芬《(同治)苏州府志》卷八十,清光绪九年刊本。

17明·汪砢玉《珊瑚网》卷四十六,名画题跋二十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8清·陆時化《吴越所见书画录》卷二,清乾隆怀烟阁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