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质灾害危险性及水文地质问题分析

2018-12-25刘蔚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912大队

数码世界 2018年4期
关键词:水文地质评估测试

刘蔚 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912大队

1 地质环境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有很多因素影响地质环境,在实际分析期间,可以利用地质因素对其进行合理的判定,明确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提取地形与地貌类型复杂程度的数据信息,以便于对其合理分析。

1.1 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分析

对于地质灾害而言,并不是自然灾害覆盖面积与相关灾害的实际次数,需要针对各类环境因素进行分析,以便于开展探索活动。虽然某些场地的密度很大,但是,在实际分析与协调的过程中,并不能作为灾害的源头,主要因为其中某些结构的安全性较高。

1.2 地形与地貌的复杂程度分析

在对地形与地貌复杂程度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相关部门需明确具体工作要求,创建专业化的管理机制,保证在提升管理工作效果的情况下,增强协调力度。对于地貌研究而言,需要针对地貌类型与特点等进行分析,在明确具体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实际要求对其进行合理的评估。在此期间,需做好灾害评估报告的管理工作,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不可以对其进行笼统的处理。

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现状

我国地质条件复杂,构造活动频繁,地质灾害隐患多,分布广,且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强,防范难度大。近年来受极端天气、地震、工程建设等因素影响,地质灾害多发频发,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平均每年死亡失踪1000余人,经济损失十分巨大。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04年3月1日,我国全面实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明确了政府、部门和有关方面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2011年,国务院又发布实施了《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要求建立健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为核心,强化全社会防治意识,全面提高防治水平。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生态文明建设对地质灾害防治而言,就是要通过科学、准确的评估和工程治理手段,避免人为工程活动引发地质灾害,彻底消除其隐患威胁,充分发挥防治工程效益,构建人地和谐的地质环境。

3 水文地质评价

3.1 水文地质评价内容

水文地质评价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规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以及地下水对矿区的影响。因此在今后的金属矿开采时,要重视对矿区水文地质评价和对水文地质问题的评价,主要应考虑以下内容:重点评价地下水对岩层和矿体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对可能产生的地质灾害进行判断,并提出预防措施;查明地下水在自然状态下的变化情况,然后对比采矿工作对地下水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地下水进行相应处理;从上程角度,按地下水对上程的作用与影响,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3.2 水文地质评价步骤

水文地质评价步骤有:测绘:用一定比例尺的地质图作底图,通过点、线、面的观测和记录,查明或了解有关问题,没有地质底图时,用地形图作底图,进行地质、水文地质测绘。物探:主要包括电法、电磁波法、浅震、放射线法等。这种方法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更强。测试:水文地质测试包括抽水测试、注水测试、压水测试、试坑渗水测试、地下水实际流速测定和连通试验等,但用的最多的是钻孔抽水试验。试验:采取一定数量的岩样做磨片鉴定、化学分析和物理力学性测定;土样、砂样做物理性质、水理性质、化学性质、力学性质测定;水样做化学分析、光谱分析、细菌分析。结论:对以上步骤得出的结果进行整合,最后得出一份详细的水文地质评价表。

4 结束语

伴随社会的迅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中国在有关项目勘测中对于水文地质勘查的必要性有了更为深入的认知,但是因为对这些方面认识较晚,目前在某些工程施工过程中对于水文地质方面的勘察程度不足,这就造成由于水文地质工作不到位而导致项目设计和建设等方面产生问题。对于此些问题而言,相关人员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技术水平,充分发挥出水文地质在岩土勘察中的作用,有效提升工程勘察的质量,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进一步推动工程的发展

[1]王希龙,范晓天,林琳,黄智海,李东川.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的水文地质问题探讨[J].吉林地质,2015,34(02):104-106+111.

[2]宋海波.滇中引水工程小燕塘段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及其线路优化探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5.

[3]何继永.建设项目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

猜你喜欢

水文地质评估测试
不同评估方法在T2DM心血管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土木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危害及应对措施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浅议水文地质工程中地质环境的影响
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水文地质危害与相关方法
刍议水文地质问题在工程勘察中的重要性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
测试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