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啦!这位当代艺术家
2018-12-24王菁菁
王菁菁
故宫,是众多文物艺术爱好者心中朝圣的殿堂,来到这里,总能满足人们关于历史的各种想像。如今,古老的文化氛围却与当代的艺术创作相碰撞,这又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
日前在故宫博物院武英殿隆重登场的“瓷艺生辉——杨学棒作品展”,给各路观者带来了别样的艺术体验。故宫办展已不是什么稀奇之事,但这场“进宫”大展却有着很多的“不一般”:故宫博物院首次为当代陶瓷艺术举办大展;展览的主角一反常态,不是著作等身的老艺术家,而是一位“70后”;而展览的适时登场也成了武英殿从书画馆向陶瓷馆转变的最佳过渡……
无疑,一场在宫中上演的当代陶瓷艺术秀不仅是对一位艺术家的肯定,更是最高艺术殿堂与当代艺术相交融的完美体现。
他是最年轻的一位
“在古色古香的武英殿欣赏当代艺术瓷,感觉别有一番风味。”“瞧瞧这件瓷板画,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之上竟然有几分印象派油画的味道,太难得了。”9月13日,“瓷艺生辉一一杨学棒作品展”在故宫博物院武英殿隆重启幕。人头攒动的参观者面对一件件精美绝伦的作品,不时地发出各种感慨。
据悉,该展的登场也开启了故宫博物院为当代陶瓷艺术办展的先河。
有学问,很棒!
由故宫博物院和温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温州市委宣传部、苍南县人民政府承办的此次展览,精挑细选出当代陶瓷美术家杨学棒最具代表性的101件作品,其中有86件瓷画以及15件瓷器作品。
《中国收藏》杂志记者在现场看到,武英殿内,依循着建筑原有的格局,设置有白底布展墙和展示台,杨学棒的101件作品按“梦里河山”“花语世界”“绿野乡间”“生活印记”“窑火丹青”五个篇章展陈着。开展后,参观者一波接一波地涌入展厅,大家仿佛都被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所感召,自觉地沉淀下心境。在每一件作品前,都不乏品读它的观众,有人一厘米一厘米挪动着观看瓷板画长卷,有人弯下腰来贴近了展柜细观,脸都快贴在了展柜玻璃罩上却全然不知。
这样忘我地观展场景,其实每天都在展厅里上演。据了解.该展览尚处在筹备阶段时,就吸引了不少人士关注。在不少人看来,尽管是个展,却意义非凡。
这次展览主角一一艺术家杨学棒是迄今为止故宫为当代艺术家办展最年轻的一位。众所周知,故宫给当代艺术家办展可谓屈指可数。由于十分严苛的参展标准,在此之前,故宫只为张仃、范曾、刘国松这三位当代艺术家举办过大展。与这几位艺术大师相比,作为“70后”的杨学棒能“进宫”办大展绝对让人刮目相看。
展览能在武英殿里举办也非同小可。武英殿对于喜好书画的人来说并不陌生。从2008年开始,武英殿作为故宫的书画馆先后推出多个颇具影响力的书画大展,在这里展陈过诸多家喻户晓的墨宝。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在这里热展过,并催生出一个热词一一“故宫跑”。但此番大展却颠覆了常规,展出的作品尽管与绘画有关,却是瓷板画,是瓷器与绘画相叠加的产物。在不少人眼中,这也是一次完美衔接一一与书画相关的展览移至更适合其办展氛围的文华殿,武英殿今后则成为陶瓷艺术的展示场所。
一次个展却不乏诸多“大咖”的身影,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足见展览的分量。就拿开幕式来说,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常务副院长王亚民,温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剑谨,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曾成钢等纷纷亮相。其中单霁翔的现身,让不少人直呼“惊喜”。“我有幸提前看了展览,看后觉得有学问,很棒,所以叫学棒。”单霁翔幽默地评价道。对于温州艺术家的此番“进宫”办展,单霁翔在盛赞“走四方”的温州人“很了不起”之余还强调:“故宫支持非遗传承人、画家、工艺美术大师等来故宫展示才华,为他们提供更多走进民众、倾听大众声音的机会”。
“进宫”展品重五吨
展览现场以长卷、组画、斗方等形式呈现,较为全面地反映出这位当代陶瓷美术家的创作里程。而这些不同于人们常见的瓷艺作品,件件都招来观者的品头论足。
“山水瓷板是最具传统的艺术品,但杨学棒却能从传统中来,又能从传统中走出来,在传统上又有创新和突破,呈现出匠心独具的新意”。面对展厅玻璃柜中陈列的长6.68米的《万里江山瑞雪图》,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原副理事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唐克美女士给出这样的评价。画面中,主峰雄踞、山峦延绵,虚实相应,设色典雅厚重,冷中见暖,呈现出一派清朗温馨的气象。记者注意到,从开展至今,该件瓷板巨制前总是吸引着一群群观展人驻足观赏。
事实上,一系列兼具传统与创新的山水瓷板画都让观者不禁拍手称赞。例如描绘家乡温州的作品《雁荡胜景图》,用浓得不能再浓的墨,却寥寥数笔把雁荡山的雄姿充分展现出来,这种似具象又似写意的山水之作寄托着艺术家深沉的乡愁,“感染力很强,拉近了观者与作品的距离,很容易令人沉醉其中。”唐克美认为无论是他绘就的白云缭绕的玉苍山,还是气势恢宏的瓯江胜景等,起伏跌宕中传递着满满的激情。
除了瓷板作品外,器物也引入注目。青花描金莲花纹瓶就是其中的一件。在故宫文保科技部原主任曹静楼看来,这是一件具有时代创新意义的力作,“它是一件中国元素与欧洲风尚完美混搭之物”,既有乾隆一朝的盛世风华,同时不乏欧洲王室的辉煌瑰丽。除了中国传统青花瓷器的经典元素外,更融入了欧洲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风格,有着让人炫目神迷的视觉体验。“眼前这件莲花纹瓶,从无到有,共历经了70多道工序,如果其中某一环节出点差错就意味着前功尽弃。”杨学棒告诉《中国收藏》杂志记者。
面对如醉如痴的艺术佳作,人们总是为其美丽的外表所感染,却不知这期间的酸甜苦辣。杨学棒的一句“70多道工序”很形象地道出创作者的不易,尤其这是一门“美术+工艺+火”的艺术。这次“进宫”展出的101件作品,件件都是经过干锤百炼、炉火纯青的典范之作。一个有意思的数据或许更具说服力:此番“进宫”展品重达5吨之多!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体量,这体量的背后又包含了多少艰辛与不为人知的事?
用三个维度来评价
熟识杨学棒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很勤奋的艺术家。今天呈现在公众面前的这些作品并不是他“闭门造车”之作,而是其多年来对生活的实地体验后的创作。这些年他走遍了大江南北,积累了丰富的自然创作素材。
“据我所知,为了创作《梁家河的春天》这幅作品,杨学棒在延安的梁家河仅体验生活就呆了半个月。当时正值酷暑时节,他却很忘我地东奔西跑。”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陈丽华认为杨学棒是个很执着的艺术家。正因为这种执着的精神,才得以创作出力作《梁家河的春天》。展览期间,该幅佳作尽管与以往的山水之作有很多不同,但同样赢得一片掌声。“只有靠这种执着的精神才能让艺术家走到一线。”陈丽华院长这样评价道。
此次展览人们可以看到,杨学棒作品中既有淳朴的色块,也有丰富的色彩,线条看似简单却又是那么生动。驻足在他的作品前,你会有心静如水的时候,也会有激荡澎湃之时,总之你会随着他的作品起起伏伏。
“杨学棒的作品品格很高!”看过展览的不少人都会给出这样的感受。“他的瓷艺创作不同于景德镇、德化等中国主要产瓷区的作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传统陶艺与创新研究所所长章星告诉《中国收藏》杂志记者,人们能看到展览整体所呈现出的一种舒朗雅致,与作者对新材料的巧用、与他有很强的绘画功底分不開。在温州苍南制瓷不像在景德镇、德化等产区已拥有成熟的陶瓷产业链,但正是这种不便也练就了杨学棒在制瓷的方方面面都苦心钻研一—从选泥、制坯到上釉、烧制再到装裱、包装、运输等,各个环节都有他亲力亲为的影子,“无形之中也助推他不断创新,不落窠臼。”章星强调说。
而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王亚民则以“三个维度”来评价杨学棒的作品:第一个维度一一悦己,即以作品阐释内心;第二个维度一一悦人,即以作品为大众带来精神享受;第三个维度一一悦时代,即具有一股能够以艺术的魅力来推动时代进步的力量。
漫步于武英殿里,无论是对江山万里的宏观写照,还是对一花一草的细致刻画,一收一放之间,展现了一位具备了相当弹性的艺术家功底。难怪有人写到:厉害啦,这位温州当代陶瓷美术家!